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术后确诊胆囊癌的治疗决策(附32例临床分析 )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胆囊癌的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总结我院过去二十年来经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2例的手术治疗方式.结果单纯胆囊切除术或扩大根治切除术后1年生存28例,2~3年生存2例,3~4年生存1例,5年生存为0.结论早期胆囊癌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或连同胆囊床外1~2cm的肝组织切除;中晚期胆囊癌,应行胆囊癌根治术;若单纯胆囊切除手术后经病理发现为中期以上胆囊癌,应再行手术以扩大切除范围;一旦有相关的胆囊症状者早期行胆囊切除以预防胆囊癌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发现的方法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96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胆囊良性病变手术而存术中、术后经病理确诊的胆囊癌28例为意外胆囊癌(A组).术前拟诊且经病理学证实胆囊癌68例为预期胆囊癌(B组)。[结果]意外胆囊癌组中Nevin分期Ⅰ、Ⅱ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预期胆囊癌组(χ^2=20.08,P〈0.05):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预期胆囊癌患者:存Nevin分期相同情况下两组生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意外胆囊癌组中再次手术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单纯胆囊切除者(χ^2=4.99,P〈0.05):[结论]意外胆囊癌病期较预期胆囊癌的病期早,对意外胆囊癌应行标准胆囊癌根治术.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囊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46例胆囊癌病历资料,结合术后病例随访。术前诊断主要为B超及CT检查。结果:术前诊断胆囊癌28例(60.9%),术中诊断39例(84.8%),术中漏诊7例(15.2%)。Ⅰ期2例.Ⅱ期7例,行胆囊切除。Ⅲ期8例,Ⅳ期6例,Ⅴ期5例,行根治性胆囊癌切除。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8.0个月,42.9个月.18.5个月.8.1个月,6.4个月。Ⅳ期2例,Ⅴ期12例,行胆道引流术,中位生存期4.2个月。Ⅴ期5例,手术活检.中位生存期2.8个月。结论:胆囊癌术前诊断率低(60.9%),早期诊断困难,术中仍有一定的漏诊率。Ⅰ~Ⅱ期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预后良好。Ⅲ~Ⅴ期胆囊癌根治切除术中,Ⅲ期预后理想,胆囊癌根治切除术应为Ⅲ期胆囊癌的常规术式.Ⅳ~Ⅴ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临床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1例胆囊癌的临床资料 ,其中单纯胆囊切除 48例 ,根治性胆囊癌切除 41例 ,胆囊癌扩大切除 2 0例 ,胆囊加胰十二指肠切除 3例 ,单纯探查术 7例 ,介入及放化疗 42例。随访 6个月至 5年。结果 行探查术患者 1年内全部死亡 ,单纯胆囊切除和根治性胆囊癌切除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9%、5 9% ,放疗和介入治疗患者的 5年生存率为 0。结论 胆囊癌早期发现 ,并行根治性切除 ,可显著提高 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捅要:目的本研究系统评价唑来膦酸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比较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CochraneLibrary、Embase、VIP、万方、CNKI和CBM等数据库,查找应用唑来膦酸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比较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3年3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4个RCT,共11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比较,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可以提高肺癌骨转移控制疼痛有效率[OR=5.78,95%CI:(3.93,8.51),P〈0.00001]和骨病灶控制率[OR=5.82,95%CI:(3.52,9.61),P〈0.00001],延迟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但在肺部原发病灶控制率[OR=1.61,95%CI:(0.92,2.82),P=0.09]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发热、胃肠道反应、肌肉酸痛发生率均较单纯化疗组增多(P〈0.05)。而一过性骨痛[OR=3.13,95%CI:(0.73,13.38),P=0.12]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控制疼痛有效率、骨病灶控制率、延迟骨相关事件发生,且其安全性尚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 Meta 分析比较闭合复位与切开复位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通过检索 Cochrane、PubMed、Embas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3 月发表的关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并进行核对,运用 RevMan 5.3 软件对数据进行 Meta 分析。结果共纳入 15 个研究,共 1235 例 (1256 足),其中闭合组 619 例 (630 足),切开组 616 例 (620 足)。Meta 分析结果显示:闭合组住院时间短于切开组[MD=-11.57,95% CI (-12.18,-10.96),P 0.05];闭合组术后总并发症少于切开组[OR=0.21,95% CI (0.14,0.31),P 0.05],其中切口感染并发症闭合组也少于切开组[OR=0.25,95% CI (0.13,0.48),P 0.05]。闭合组和切开组在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OR=0.48,95% CI (0.17,1.29),P 0.05]、骨折愈合时间[MD=-1.38,95% CI (-4.53,1.78),P 0.05]及术后 Bohler 角[MD=-0.07,95% CI (-0.33,0.18),P 0.05]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闭合组术后跟骨宽度大于切开组[MD=0.75,95% CI (0.58,0.93),P 0.05],末次随访 AOFAS 评分高于切开组[MD=1.14,95% CI (0.87,1.42),P 0.05]。结论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 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可减少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纯胆囊切除术和胆囊癌根治术治疗意外胆囊癌(UGC)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610例在开腹胆囊切除术(OC)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后发现的28例UGC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术中发现UGC 20例,术后发现8例。根据病理结果分期,Ptis1例,PT15例,PT210例,PT38例,PT44例。获得随访的26例中,单纯胆囊切除10例,5年生存1例,其中PT1b、PT2、PT3共9例(均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在5年内死亡;胆囊癌根治术13例,5年生存5例;未切除3例均在2年内死亡,5年生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P<0.05)。 结论 对于UGC病例要根据分期采取适宜的手术方式,尽可能早期行胆囊癌根治术会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8.
孟宪魁  张雷 《现代肿瘤医学》2013,21(7):1567-1570
目的:外科治疗是胆囊癌唯一有效治疗方法,但预后仍不令人满意。本文分析我院胆囊癌外科治疗资料,总结影响胆囊癌术后生存的主要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于2005-2009年在我院肝胆外科和老年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胆囊癌患者围手术期和预后资料,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结果:在123例胆囊癌患者中,实施单纯胆囊切除术12例,标准根治性胆囊癌根治术44例,扩大胆囊癌根治术25例,姑息性切除19例,姑息性胆道引流术17例,单纯腹腔活检术6例。术后随访率81.3%,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0个月。本组胆囊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7.3%,术后3年生存率34.1%,术后5年生存率11.4%。单因素分析发现联合局部肝脏切除、R0级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TNM分期均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多因素分析证实联合局部肝脏切除、R0级根治和TNM分期是影响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联合局部肝脏切除、R0级根治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TNM分期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早期发现胆囊癌(较早的TNM分期),并给予联合局部肝脏组织切除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的胆囊癌根治术可以明显改善早期胆囊癌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浸润肌层的胆囊癌是否是局部疾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是否要行二次根治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了19例浸润肌层的原发性胆囊癌患者,8例行单纯胆囊切除术,11例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68个区域淋巴结被检查平均随访时间97个月结果:组织学检查均未发现血管浸润,1例有淋巴管浸润淋巴结均未见转移10年生存率为89%,单纯胆囊切除术与根治术结果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例行根治术的患者死于肿瘤复发结论:多数浸润肌层的早期原发性胆囊癌仅是局部扩散,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不需再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胆囊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Ⅰ~Ⅱ期胆囊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38例行胆囊癌腹腔镜切除术作为观察组,38例行胆囊癌根治术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生存率,术后3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中2例(5.26%)发生并发症,对照组中15例(39.47%)发生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57.89%,其中Ⅰ期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0%、77.78%,Ⅱ期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40.00%;对照组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9.47%、68.42%,其中Ⅰ期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均为100.00%,Ⅱ期患者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2.82%、45.40%,两组患者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组中不同临床分期患者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比较也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6.32%,对照组复发率为10.53%,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囊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胆囊癌根治术比较,创伤小,并发症少,且不影响患者预后,在严格掌握适应征的情况下可优先考虑此术式。  相似文献   

11.
术后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术后放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03-2005年间78例符合手术标准的食管癌患者术前随机分为术后放化疗组(A组,38例)和单纯手术组(B组,40例),术后根据患者要求进行了微调(各有2例进行了互换),实际入组:A组38例和B组40例。对比并发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平均随访41.7个月,两组对比,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局部复发及转移率低于B组(P〈0.05)。A组与B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vs33,P〈0.05),二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5年生存率比较A组优于B组(P〈0.05)。结论:合理应用术后放化疗可有效提高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卡培他滨在Ⅲ期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后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3例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上患者术后接受8周期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XELOX)方案化疗,然后分组:A组(n=76)维持组,B组(n=137)非维持组.比较两组3年无瘤生存率(DFS)、5年总生存率(OS)以及A组维持化疗前后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5月.A组3年DFS为62.0%,B组为51.3%(HR =0.6168,95%CI:0.4173 ~0.9118,P=0.03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5年OS为70.2%,B组为54.5%(HR =0.6502,95%CI:0.4150 ~ 1.1090,P=0.0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维持化疗前后的不良反应多数是Ⅰ/Ⅱ级,严重Ⅲ/Ⅳ级不良反应少见.A组和B组两组之间的Ⅰ/Ⅱ级和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一线化疗后加单药卡培他滨维持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3年DFS和5年OS,且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甘氨双唑钠(metronidazole amino acidum natrium,cMNa)作为放疗增敏剂治疗鼻咽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同时配合其他检索,收集CMNa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质量评价后,利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RCT。在近期疗效方面,CMNa联合放疗对比单纯放疗治疗鼻咽癌,患者的原发灶(OR=3.14,95%cI为2.15~4.61,P〈0.001)、颈部淋巴结转移灶(OR=2.48,95%CI为1.60~3.83,P〈0.001)和原发灶复发(OR=3.44,95%CI为1.72~6.8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单纯放疗疗法,CMNa联合放疗疗法的1(OR=4.94,95%CI为2.41~10.15,P〈0.001)、3(OR=2.42,95%CI为1.31~4.50,P=0.005)和5年生存率(OR=2.04,95%cI为1.17~3.55,P=0.010)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在恶心呕吐、白细胞降低和影响肝功能等不良反应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Na作为放疗增敏剂治疗鼻咽癌,可以改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并不增加放疗的毒副作用,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术前化疗能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方法:计算机文献检索ISI Web ofKnowledge、Pubmed及中国期刊网,检索国内外自199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公开发表的有关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的文章。Meta分析比较术前化疗组与未接受术前化疗组术后生存率的差异。结果:术前化疗组与未接受术前化疗组相比较,1年生存率(OR=0.44,CI:0.17-1.13,P=0.07)、3年生存率(OR=1.02,CI:0.64-1.62,P=0.93)、5年生存率(OR=0.69,CI:0.42-1.14,P=0.16)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术前化疗不能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紫杉醇类联合铂类(PTX类联合)方案与顺铂联合氟尿嘧啶(PF)同期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两位研究者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用Re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队列研究Meta分析。疾病控制率、3年总生存率(OS)、无疾病生存率(DFS)作为主要研究终点,并进行血液毒性、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肺部并发症及放射性食道炎相关毒副作用比较。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783例患者,PTX类联合组387例,PF组396例,5个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表明:同期放化疗所致毒副作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TX类联合组疾病控制率高于PF组[OR=2.14,95%CI (0.86,5.33)];PTX类联合组3年OS高于PF组[OR=1.79,95%CI (1.29,2.48)];PTX类联合组3年DFS高于PF组[OR=1.92,95%CI (1.00,3.71)]。结论:PTX联合方案组与PF组相比,同期放化疗毒副作用相当,疾病控制率与3年OS、DFS均较好。因此PTX联合化疗方案较PF方案同期放疗治疗食管癌有较好的疗效且不增加放化疗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切除脾脏的术后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ABSE、CBM、维普、万方及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14年2月,收集关于胃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与切除脾脏的术后并发症及5年生存率的研究,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选择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并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结果 最终纳入16篇文献,包括1949例切除脾脏患者(切除组)和2864例保留脾脏患者(保留组)。纳入文献的结果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5年生存率的比较模型中均无异质性。各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根治术中切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99,95% CI: 1.436~2.009);且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低于保留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0.402,95% CI: 0.363~0.445)。结论 胃癌根治术中保留脾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局限期小细胞食管癌(SCEC)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及预后因素。方法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本院1998年3月至2007年3月间收治并经病理确诊的106例局限期SCEC分为4组:单纯手术组(14例)、手术+术后化疗组(42例)、单纯放疗组(11例)和放化疗组(39例),回顾性分析4组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远处转移情况,同时采用Cox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106例局限期SCEC患者中,联合化疗和未联合化疗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7.2%和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0个月和11.0个月,后者的死亡风险比(HR)为2.30(95%CI:1.42~3.73, P=0.001)。放化疗组和手术+术后化疗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3.1%和31.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8.0个月和26.0个月,前者的死亡HR为1.25(95%CI:0.75~2.09, P=0.72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未化疗的死亡HR为2.92(95%CI:1.25~6.80)。结论 对于局限期SCEC,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能有益,手术+术后化疗与放化疗的总生存情况相似。化疗是影响局限期SCE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其最佳治疗模式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系统评价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同时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有关HIF-1α与NSCLC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14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HIF-1α在NSCLC组中的阳性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OR=3555,95%CI:18.79~67.25,P=0.000)。(2)HIF-1α在NSCLC T3、T4期与T1、T2期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2.50,95%CI:0.89~6.97,P=0.081)。HIF-1α在NSCLC低分化与中、高分化(OR=1.81,95%CI:1.11~2.98),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OR=2.97,95%CI=1.84~4.80),临床分期Ⅲ、Ⅳ期与Ⅰ、Ⅱ期(OR=2.56,95%CI=1.58~4.15)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在NSCLC中呈高表达,并增加了NSCLC发生恶性行为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热疗(hyperthermia,HT)联合胸腔灌注化疗(观察组)与单纯胸腔灌注化疗(对照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并辅以其他检索.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纳入19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共1 13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OR =3.82,95% CI:2.89 ~5.06,P<0.00001)和生活质量改善率(OR=3.34,95% CI:2.39 ~4.68,P<0.00001)均高于对照组;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在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胸痛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皮肤烫伤(OR=4.88,95% CI:1.38~ 17.22,P=0.01)和皮下脂肪硬结(OR =5.41,95% CI:1.36 ~21.47,P=0.02)方面观察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可以明显提高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并且其安全性可以接受.因此,热疗联合胸腔灌注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一种较为合理而有效的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杨燕光  王金云  张珏 《中国肿瘤》2014,23(10):873-877
[目的]分析比较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的临床疗效及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102例,其中52例采用3D-CRT,50例采用IMRT治疗,处方剂量PTV:56~64Gy/28~33次,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选择其中10例患者的CT定位图像,分别设计IMRT和3D-CRT计划,给予DT:64Gy/32f照射,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2种治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结果]10例IMRT计划中肺的V20、V30及肺平均剂量低于3D-CRT,而V5高于3D-CRT计划(P〈0.05),V10无差异(P〉0.05)。IMRT的靶区适形指数(CI)和靶区均匀指数(HI)均优于3D-CRT(P〈0.05),IMRT计划中脊髓的最大剂量(Dmax)较3D-CRT低(P〈0.05)。IMRT组与3DCRT组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0%、46.0%、28.0%和76.9%、36.5%、19.2%,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2个月和18个月(P〉0.05),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0.0%、34.0%、16.0%和63.5%、25.0%、9.6%,中位PFS分别为18个月和16个月(P〉0.05)。同步放化疗患者1、2、3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5%、71.4%、47.6%和85.7%、52.3%、33.3%,与序贯化放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IMRT组与3D-CRT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76.0%、55.8%(P〈0.05),急性放疗反应发生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调强放射治疗可提高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调强放射治疗的计划可以提高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同时降低危及器官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