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肝脏损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上人类病毒性出血热共有13种,根据该病肾脏有元损害,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二大类,在我国主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EHF,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在病原体未解决前,在我国称流行性出血热(EH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在朝鲜称朝鲜出血热(KHF,koreanhemorrhag—icfever);在苏联称出血性肾病肾炎(HNN,hemorrhagicne—phrosonephritis);由于特异性血清学诊断的确立及病原学的解决,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我国现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  相似文献   

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经鼠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损害,是我国较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春秋季节为发病高峰。临床类型多样,表现复杂,并发症多,极易误诊。现将笔者在江西某地区工作期间(1997年5月-2005年7月)5例流行性出血热误诊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这5例病例确诊均符合卫生部1997年颁布的全国EHF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一些老鼠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典型病例通常有发热、出血、肾脏损害等.2005年3月,我县城区居民发生1例因逮杀山、田鼠致流行性出血热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EHF)肝脏损害已有较多报道.但大多以检测血清酶等肝脏功能指标来间接推断。而临床与病理的相关研究表明,根据血清酶等指标推断肝脏损害程度存在较大误差,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才是国内外公认的判断肝脏损害程度的金标准。我们从临床和病理的角度对1992-1997年收治的171例EHF肝脏损害进行了观察,以期完善对EHF肝脏损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等为主要特征。我院自2002年7月至2005年12月对76例EHF患者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肾脏的声像改变,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早期表现复杂多变、个体差异较大,不典型者易与诸多疾病混淆,造成误诊误治,以至延误病情及加重肾脏损害。为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将我院1987年1月至]994年12月底期问收治的325例EHF患者中误诊误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洪金兰  李丽  蔡敏  肖远明  汪丽芳  马丽 《吉林医学》2009,30(10):958-958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982年WHO将其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可分为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但也有交叉重叠。妊娠合并出血热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对母婴危害较大,如诊断不及时,治疗不当,可导致胎儿官内窘迫、早产、死胎、产后出血、死亡等。我院2008年3月收治妊娠合并出血热患者1例,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 现状与概况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世界性流行、中国多发、病情严重、病死率高的病毒性疾病,属于四大类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mdrome,HFRS)。本病最早见于1913年前苏联海参威地区,我国于1932年首例发现于黑龙江流域。  相似文献   

9.
王萍 《海南医学》2012,23(7):91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播疾病,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为特征[1]。由于EHF是泛嗜性感染,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发病特点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比较复杂,病情多变,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据各地报道,EHF误诊率比较高。就我院2011年发现1例EHF,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临床常见病,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由于本病病变广泛,受累器官较多,临床表现多样,导致流行性出血热在早期极易被误诊田,所以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本病预后良好的关键。我院1999~2007年1月收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7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多器官损害或衰竭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其中死亡12例、自动出院6例。肾、胃、肠道、心、脑、肺是EHF病人最易损害的器官。本组并发3~5个器官损害或衰竭的治愈率达50%~60%,说明此病若能及时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较其它疾病所致的多器官损害或衰竭要好。  相似文献   

12.
吴瑞芬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78-1079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继发心脏损害的诊治特点。方法对118例EHF继发心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8例EHF患者在血电解质正常情况下心电图均表现有窦性心动过缓,99例患者未应用提高心率药物,在病毒唑及皮质激素基础上均恢复正常窦律。结论EHFV侵袭心脏主要累及右心房窦房结附近心肌组织,导致缓慢型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激素应用,不仅能迅速减轻右心房附近的窦房结的出血、水肿,还能提高心脏电活动的兴奋性及传导性。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EHF)系全身性疾病,除肾脏损害最突出外,肝脏损害亦日益受到重视。我科自1984年1月~1991年5月共收治确诊的 EHF218例,其中出现肝脏损害158例(72.4%),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导致流行性出血热患者(EHF)死亡的主要原因。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共对重症EHF并发ARF患者30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易银  李威  张薇  代丽丽  郭彩萍 《北京医学》2011,33(12):1021-1022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典型病例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3大主征及发热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5期经过为主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极易误诊。我院自1986年7月-2006年10月先后收治EHF病人587例,其中21人误诊为急腹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病毒性出血热的一种。属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HS),临床上以短期发热、出血、低血压、继之出现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为其特征。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又称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相似文献   

18.
袁保荣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158-159
流行性出血热(EHF)属于病毒性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我院于2008年10月收治1例危重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入院即出现休克、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在对症、  相似文献   

19.
高鹏 《当代医学》2011,17(1):86-86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亦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可侵犯多系统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很多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治疗不当,影响患者预后。本文对2009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5例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FHE)并发心脏损害多有心电图改变,我院从1990-2004年收治的EHF病例中,收集60例异常心电图变化,对各期、型的分布及发生原因和临床意义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