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及门诊同期体检中老年健康者(对照组)各50例,检测血浆Lp-PLA2,观察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54.00%,有斑块患者LpPLA2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明显升高,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更为明显,提示LpPLA2升高可能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唐妍妍 《医学综述》2012,18(16):2728-27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将279例患者分为斑块组201例,非斑块组78例,所有患者都记录既往有或无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饮酒史,并进一步检测血糖及糖耐量、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血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脑梗死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与斑块发生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明显增多(P<0.01);与无斑块组比较,年龄、吸烟、脑梗死、高血压、三酰甘油、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密切,吸烟、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是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方法:对634例患者(包括72例脑梗死患者及5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记录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医用磅称、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血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检测,统计吸烟指数。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81.94%、(7.24±0.07)mm、(7.21±0.60)mm]与腔隙性脑梗死组[28.85%、(7.45±0.10)mm、(7.52±0.75)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脂、血糖、高血压、肥胖、吸烟、脑梗死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血糖、高血压、肥胖、吸烟等指标进行干预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清  陈玉明 《疑难病杂志》2008,7(11):676-67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33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和51例糖尿病无脑梗死(DMN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DMCI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发生率及重度以上狭窄所占比例与DMN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MCI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不稳定斑块及重度狭窄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物理特性,对脑梗死的早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包静  李振东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9-16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4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世英  刘斌  刘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77-980,99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简称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简称非斑块组),并根据斑块积分将斑块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3级(轻、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血浆CHOL、LDL-C和ApoA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白细胞计数、TG、HDL-C、ApoB、Glu和Fib在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CRP、WBC计数、TG、ApoB、Glu和Fib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HDL-C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干式定量法测定试验组26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对照组83例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浓度.应用体外诊断试剂盒测定血脂、血糖指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及超声特点,同时测定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结果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及2级以上斑块发生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对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年轻脑梗死患者脂蛋白(a)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 a连续住院的年轻脑梗死患者,年龄18~50岁,同时把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分级:(Ⅰ级)无动脉粥样硬化;(Ⅱ级)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血管狭窄;(Ⅲ级)血管狭窄≥50%.多因素逻辑性回归分析血浆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共132例患者男/女:79/53;平均年龄(42.2±6.5)岁;78例为Ⅰ组,42例为Ⅱ组,12例为Ⅲ组.多因素逻辑性回归分析显示血浆脂蛋白(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年轻脑梗死患者血浆脂蛋白(a)[Lp(a)]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同其他已知脑梗死危险因素一样,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胆固醇升高.  相似文献   

11.
高君丽 《当代医学》2014,(18):112-1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宝钛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医院80例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检查的76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组年龄及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2组患者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TC/HDL-C)比值、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进行比较,并对影响颈动脉粥样板块及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TC/HDL-C比值、LDL-C(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部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测对预测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观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及溃疡斑块检出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平 《四川医学》2009,30(10):1590-159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对8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78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压、血糖、血脂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6.25%,对照组为25.6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TG升高是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对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谷万丹  曲松滨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27-730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蛋白(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为病例组,均行血脂蛋白(a)以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与70例同期门诊体检者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病例组血脂蛋白(a)水平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脂蛋白(a)水平分别为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5.61±15.47、颈动脉内膜增厚组19.95±7.66、颈动脉轻度狭窄组25.98±8.27、颈动脉中度狭窄组44.70±12.55、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组62.18±13.36,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脂蛋白a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均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急性脑梗死病人血脂蛋白a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对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140例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及对照组再进行分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为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为无斑块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内膜中层厚度水平均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5)。结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2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2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应用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奕龙  庞渊 《右江医学》2012,40(1):14-16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48例脑梗死患者,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两组,合并糖尿病组(n=70)和非糖尿病组(n=78),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血糖等对病情预后的关系。结果合并糖尿病组高血压、高血脂、偏瘫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在意识障碍、感觉障碍、失语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显示合并糖尿病组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合并糖尿病组患者随着血糖的增高治愈率越低,病死率越高。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以多灶性、腔隙性梗死为主,多伴有高血糖、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等危险因素,其疗效及病情预后较不合并糖尿病患者差,在治疗中应尽早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6~8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另外控制高血压、降低血黏度、纠正高脂血症等治疗对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1例,无脑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对两组间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以复发性、多灶性脑隙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多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尿酸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