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肃 《中国保健》2006,14(8):52-53
目的探讨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于我院收治的10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包括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妊娠期高血压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治疗方法为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对血小板计数<50×109/L者于分娩前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剖宫产69例,阴道分娩35例,产后出血≥500ml者13例,产后出血发生率12.5%.胎死宫内3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7例.结论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妊娠和并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孕妇的分娩方法与结局。方法分析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分娩情况、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率。结果 20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阴道分娩80例,剖宫产120例;比较2种分娩方式者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阴道分娩中产后出血8例,剖宫产组产后出血12例,2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孕妇多采用剖宫产,血小板计数可作为判断分娩的重要指标,对于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和围生理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分为三组,妊娠早、中期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给予口服药物,低于20×109/L时给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和/或输注血小板等提高血小板计数,终止妊娠。结果:5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3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13例,妊高征3例,再障1例,原因不明1例。阴道分娩35例,剖宫产21例,均有产科指征,产后出血8例,活产新生儿56例。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是产科常见出血疾病,产前适当提高血小板计数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围产期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分娩期处理、母婴结局。方法总结1996~2004年在我院产科住院20例妊娠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资料(血小板计数均<50×109/L)。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依次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白血病。治疗方法: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于术前或分娩期给予输新鲜血、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20例中5例阴道分娩,15例剖宫产。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2例。结论在术前和分娩前若能及时补充新鲜血及血小板,使血小板计数≥50×109/L以上者;无产科手术指征可阴道分娩,否则应剖宫产,这是避免或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1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秀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2):3138-313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围生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收治的13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AT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血小板<50×109/L或有明显出血倾向时,予以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球蛋白治疗,输注血小板只用于血小板<50×109/L并有明显出血倾向或紧急手术前。分娩方式视血小板多少及有无产科指征而定。结论:多种原因可以导致妊娠妇女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类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以阴道分娩为宜;血小板<50×109/L时,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围生期处理及分娩方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产后出血率、新生儿患病率、产后血小板恢复状况及分娩方式的选择)。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妊娠合并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分娩方式由产科指征决定。结论对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有无症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由PAT引起的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妊娠结局较好,血小板减少绝大多数均可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及分娩方式。结果:79例病例中因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28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8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例,其他血液或免疫性疾病13例。血小板水平减少至20×109/L以下者26例(32.91%),主要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血小板水平减少在(20~50)×109/L之间33例,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为主。血小板水平在(50~100)×109/L之间20例,仍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为主。79例病例中,妊娠晚期终止59例,剖宫产51例,自然分娩8例;其中血小板水平减少至20×109/L以下者19例,剖宫产分娩者18例,血小板水平减少在(20~50)×109/L之间者23例,剖宫产分娩者22例(95.65%),血小板水平在(50~100)×109/L之间17例,剖宫产11例。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发病率为6.04%,其中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为主要病因,其他病因还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ITP引起、其他血液或免疫性疾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降低水平不同,其病因构成不同,重度血小板减少以再生障碍性贫血为主,轻、中度血小板减少以PAT为主,剖宫产为主要分娩方式。随着血小板的增加,自然产的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 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 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66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相关处理措施。结果 66例患者中,单纯妊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47例(71.2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3例(19.7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6.06%),肝功能异常1例(1.52%)及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1.52%)。12例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中,7例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58.33%),3例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5.00%)。剖宫产19例,阴道分娩47例,其中剖宫产者产前平均血小板值低于50×10~9/L,平均出血量300 m L,阴道分娩者平均血小板值高于60×10~9/L,平均出血量200 m L;未见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死亡发生。结论妊娠期间血小板减少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围产期疾病,应根据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分娩方式应根据血小板及母儿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病例617例,分析血小板减少的不同病因和血小板降低的不同程度对母儿结局的影响。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主要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先兆子痫(PE)、HELLP综合征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按照上述五种病因分为五组患者,其年龄、住院天数、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及孕前BMI、血小板最低值、首次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孕周及血小板最低值出现孕周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的早产率、胎死宫内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出生5分钟Apgar评分及新生儿体重等妊娠结局存在组间差异(P<0.05)。依血小板降低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组,随血小板减少程度的增加,三组间剖宫产率、早产率、死产率、产后出血率、贫血率、输血小板治疗率、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其余病理性血小板减少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母婴的安全,尤其HELLP综合征及DIC。血小板计数<50×109/L对不良妊娠结局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妊娠早期血小板减少的最常见原因,由于妊娠妇女血浆中的抗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特异性结合,以及T细胞基因表达缺陷,导致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小板破坏增加及生成不足,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妊娠期...  相似文献   

13.
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的围产结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35例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孕妇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50例血小板计数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剖宫产率、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合并重度血小板减少多数为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对母婴有较大危害。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酌情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输血小板等治疗,从而降低母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诊断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首发血小板减少的孕妇临床资料,总结其病因分布、发病时间、血小板减少程度、分娩方式和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恢复等情况。结果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 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 ,ITP),分别占64.4%、26.1%。 GT主要发生于妊娠中、晚期,血小板倾向于轻、中度减少;轻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主要采用阴道分娩或人工助产,产后出血率为3.5%,中度血小板减少者主要采用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1.3%,患者于产后半年内恢复正常。 ITP主要发生于妊娠早、中期,血小板倾向于重度减少,患者主要采用剖宫产,产后出血率约为50%,57.4%患者于产后半年后仍未恢复。结论妊娠期首发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病因为GT和ITP,两者在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发病时间、对分娩方式的选择、产后出血以及产后恢复情况上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2016年广元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收治的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将60例ITP孕妇分为3组,甲组PLT≤20×10~9/L,乙组(20~50)×10~9/L,丙组≥50×10~9/L,观察3组ITP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孕期首次PLT减少发生在孕24周内和PLT首次减少50×10~9/L是ITP独立预测指标;3组孕妇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产后出血率、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首次减少发生时间及减少计数可早期诊断妊娠合并ITP,但对围生儿结局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晚期导致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发生频率以及检测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方法:以2008年9月~2009年8月间的住院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妊娠并发症分类,以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为对照,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常规四项(PT、APTT、TT、FIB)。结果: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和妊娠糖尿病(GDM)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高于对照组;②妊高征组血小板降低、MPV升高、凝血指标未见明显异常。③妊娠糖尿病组的PT、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④妊娠晚期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妊娠生理性原因和重度妊高征为主(58.4%和20.7%),其他原因还包括:双胎妊娠、母儿血型不合、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结论:多种妊娠相关性疾病可引起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参数异常,同时需要注意鉴别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妊娠结局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找出影响IVF-ET妊娠结局的关键因子。方法:对厦门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1月~2008年5月420个IVF-ET助孕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妊娠结局与影响因素(如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既往妊娠史、受精方式、不孕原因、促排卵方案、移植周期类别以及移植胚胎数等)间的关系。结果:IVF-ET助孕周期的妊娠结局与其不孕年限、既往妊娠史、受精方式、不孕原因、促排卵方案、移植周期类别以及移植胚胎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却与患者的年龄显著相关(P<0.05)。结论:年龄因素是影响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故采取IVF-ET助孕治疗不孕症时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因素,以期提高IVF-ET助孕的活婴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妊娠合并心衰对母儿的危害,探讨妊娠合并心衰四种不同发病原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7年9月广州市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收治的54例妊娠期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发病原因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发生心衰者34例(62.96%),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8例(14.81%),围产期心肌病7例(12.96%),妊娠合并甲亢性心脏病5例(9.25%)。其终止妊娠的时间分别是(33.26±2.66)周、(32.46±5.97)周、(37.22±4.88)周、(36.34±4.67)周。孕产妇死亡2例(3.70%),新生儿死亡9例(16.66%)。结论: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病因中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最为常见;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的产妇以及胎儿的预后最差,早产率高;围生期心肌病以及甲亢性心脏病如果控制及时,新生儿的预后较好。所以明确妊娠合并心力衰竭的原因,对及时正确处理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有利于降低围产期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辅助生殖技术(ART)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包括人工授精(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相关衍生技术如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卵母细胞体外成熟(IVM)、胚胎辅助孵化(AH)等技术.随着ART的普及和妊娠率的逐步提高,其带来的并发症及其安全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