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靳三针治疗,治疗组采用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通过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对两组患者评分,观察该治疗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FMA评分、SHSS评分、VA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VAS评分、S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FM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MA疗效指数、SHSS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疗效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能较好地缓解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浮肿,并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肩三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对患者肩关节活动及相关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82例肩周炎患者,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以肩三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肩关节功能及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中功能、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肩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肩部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三针联合温针灸在治疗肩周炎中治疗效果较高,能有效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及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的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并探讨红外热成像检查是否可作为脑卒中后肩痛的客观评价指标。 方法:选取86例脑卒中患者,使用数位式红外线热影像测温系统对脑卒中患者,伴有肩手综合征、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的脑卒中患者,以及脑卒中后肩痛患者进行肩部红外热成像观察。 结果:70例(81.4%)患者患侧肩部较健侧温度低,肩手综合征与非肩手综合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痉挛与非痉挛患者以及肩关节半脱位与非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卒中肩痛与非肩痛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红外热成像检查能客观反映脑卒中患者肩部皮肤温度变化特点,大部分患者的患侧肩部皮肤温度较健侧低。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两侧皮肤温度不对称现象更明显,痉挛和肩关节半脱位不会明显影响皮肤温度。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与非肩痛患者的红外热成像表现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偏瘫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出院后功能恢复与并发症干预的关系。方法 11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出院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肩-手综合征预防和治疗;于出院后15d、1个月、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Fugl-Meyer评定、Bar-thel指数及肩-手综合征发病率。结果 Fugl-Meyer评定和Barthel指数评分,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肩-手综合征发病率随时间延长逐步上升。结论 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6个月多并发肩-手综合征,制定有效的预防、康复治疗和建立接管机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患者不同时期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40例2001-08/2004-08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RSD患者根据Steinbrocker病程分期分为3组,进行良肢位摆放、Bobath疗法、针灸、理疗等综合康复训练。结果3组治疗后、上肢FMA评分、手部肿胀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上肢FMA评分I期与II期比较,II期与III期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手部肿胀I期与II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RSD患者可以减轻手肿及提高上肢运动功能,越早治疗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7.
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1例脑卒中后肩后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加肩部阻滞(SB)治疗,14d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治疗后VAS治疗组减低,明显低于对照组(t=34.19,P<0.00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χ2=19.03,P<0.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加肩周阻滞对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式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程度、肩痛、上肢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B组、C组,每组15例。4组患者均予以康复训练和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I形贴扎,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贴扎,C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排水法计算患者双手体积差,用远红外热成像仪测量患者双手温度差,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肩痛、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FMA、MBI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组、B组、C组双手体积差、双手温度差、VAS评分减少、FMA评分增加(P<0.05)。C组治疗后FMA评分[(27.69±6.91)分]高于对照组[(12.87±3.04)分]、A组[(20.57±6.16)分]、B组[(18.64±5.73)分](P<0.05)。4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和肌内效贴均可有效减小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双手体积差和双手温度差,减轻患肩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康复训练基础上,进行手部爪形+腕部I形+肩部Y形+肩部I形贴扎还可提高患者患侧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伴有肩-手综合征的急性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各20例,按常规临床处理的同时,治疗组增加对偏瘫侧上肢行关节松动技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疗效评定、目测类比评分法(VAS)、Fugl—Meyer运动功能指数(FMA)和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MBI)。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疗效评定、VAS评分、Fugl—Meyer评分、MBI评分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技术可以显著促进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恢复,改善偏瘫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万里  卞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11):1021-1024
摘要 目的:探讨将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增加到肩袖损伤后康复治疗方案中,观察其对肩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肩袖损伤后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理疗、运动治疗及Maitland关节松动术,总的治疗时间为1h/d。10d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治疗组增加肩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治疗,每次治疗时间为15min,1次/d。肩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包括:①胸锁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②肩锁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③盂肱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④肩胸关节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评估:①患肩关节治疗前后的关节活动范围(ROM);②应用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SES)的肩关节评价标准,对照量表对8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逐项进行评估。 结果:纳入患者80例,分为两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功能评分变化:①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功能评分均提高,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②治疗组治疗3个疗程后肩关节ROM及功能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持续平移性关节内活动技术对改善肩袖损伤患者的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高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体针治疗。研究组采用病灶侧高频、健侧低频的rTMS治疗模式,同时根据r TMS定位的病灶侧M1区进行头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头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香港版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量表(FTHUE-HK)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MA-UE量表中手评分、总分、FTHUE-HK、BI评分及研究组FMA-UE量表中腕评分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FMA-UE量表中腕评分、手评分以及FTHUE-HK中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高低频rTMS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尤其在改善手功能及腕功能方面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配合微波对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2例肩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治疗,康复组2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运动疗法并配合微波治疗。采用Rowe肩功能评定法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Rowe评分均有提高,但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运动疗法配合微波治疗更能有效地提高肩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模式对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肩袖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后的肌力恢复、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最大角度及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旋、外旋最大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应用于肩袖损伤行肩关节镜下修复术治疗患者,可有效促进其肌力恢复,改善肩关节活动度,有利于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日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4例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康复治疗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38.4±2.9岁;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6.3±2.1岁。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短波、脉冲磁疗治疗,康复治疗组同时按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康复计划进行康复训练,采用美国加州大学肩评分表评估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8周、12周和16周,康复治疗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研究针对运动性肩袖损伤的特点,设计科学、安全、有效的运动性肩袖损伤微创术后的康复计划,并依照康复计划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促进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将38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康复护理,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比较两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视觉模拟评分、手肿胀程度、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实验组患者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和手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上肢肌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Barthel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脑卒中患者采用改良宣氏痛点松解按摩护理新方法能有效防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分析内热针配合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收治肩周炎患者9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内热针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内热针配合针刀松解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日常活动、手的位置、前屈/后伸/外展/内收肩关节、内外旋位置等症状指标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88%,对照组治疗优良率为31.11%,观察组治疗疗效和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症状指标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指标评分优于治疗前,对比有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无意义(P>0.05)。手的位置、前屈肩关节、后伸肩关节、内旋位置、外旋位置等症状指标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有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满意度83.68±4.13分,观察组治疗后满意度94.02±3.21分,前后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13.172,P=0.000)。结论 运用内热针配合针刀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月英  葛芳   《护理与康复》2018,17(9):74-76
目的观察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药青鹏组、扶他林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青鹏软膏组在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扶他林组在基础治疗及功能锻炼的基础上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涂。治疗前后采用手部水肿程度测量、视觉模拟评分法、肩关节活动度量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肩手综合征综合疗效评定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中药青鹏组、扶他林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水肿、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青鹏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高于扶他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涂擦联合青鹏软膏外涂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胡芳 《妇幼护理》2024,4(11):2661-2664
目的 探讨揿针联合功能锻炼治疗及护理对肩周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1 月期间本院确诊的肩 周炎病例 12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60 例。对照组采取医用针灸针联合功能锻炼疗法及 护理,观察组采取医用揿针联合功能锻炼疗法及护理。分析比较两组的疼痛感、肩关节功能活动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两组 干预前的疼痛评级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疼痛感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的肩关节功能 活动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肩关节功能活动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 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医用揿针进行针灸治疗,能降低肩周炎患者疼痛感,改善肩关节功能活动度,提高护理 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充气式肩吊带对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作用。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技术治疗肩关节半脱位,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佩戴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前后根据X线片测量双侧肩峰与肱骨头间距(AHI),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肩痛。结果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复位率及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肩痛发生率、VAS评分、患侧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充气式肩吊带治疗偏瘫后肩关节半脱位,可减少肩痛的发生,减轻肩痛程度,有利于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