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及其与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重组人干扰素α-1β针(运德素)联合利巴韦林片治疗共48周,观察合并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患者病毒载量、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变化.结果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下降率及转阴率较非脂肪变组明显下降,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较高;HCV-RNA载量与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与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抗病毒疗效下降,其原因与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相关,通过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可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分泌的一种细胞因子,将其用于病毒性肝炎治疗已有20余年。但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长期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或仅有短期应答。有人发现这与干扰素抗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可导致急慢性肝炎,约70%的成年人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并有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1]。目前认为,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最佳抗病毒方案,但该治疗方案治疗时间长,患者常出现类流感症状、口干、恶心、腹泻、月经不调,抑郁,以及白细胞总数下降和体重减轻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方案的执行,所以要得到理想的疗效,必须使患者顺利度过不良反应阶段[2]。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感染科收治的68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2月收治的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排列表法分成单纯组和合并组,各70例,单纯组为单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合并组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组均给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治疗24周后将两组的生物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单纯组氨基转移酶复常率72.86%、HBVDNA阴转率67.14%以及HBeAg阴转率57.14%,分别优于合并组的55.71%、51.43%、38.57%,且两组获得病毒学应答患者中,单纯组氨基转移酶复常率(93.62%)优于合并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获得病毒学应答患者中,单纯组、合并组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78.72%、7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脂肪样病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对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还要注意对脂肪肝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彭劼 《广东医学》2008,29(7):1077-1078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应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治疗开始前基线的因素,也有治疗过程中对病毒学应答的因素,两者结合均可预测其治疗后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1治疗开始前基线的因素治疗开始前基线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HCV基因型,其次是病毒载量  相似文献   

6.
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是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病毒唑)联合治疗,现已有PEG-IFN,使慢性丙肝疗效成2~3倍的提高,确实给慢性丙肝病人带来福音,普通干扰素联合病毒唑治疗,HCV RNA的持久应答率只有20%~30%,PEG-IFN能达到60%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及护理特点。方法:4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予干扰素500万单位肌注或利巴韦林10g口服。结果:44例临床治愈患者产生持续病毒学应答,并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结论:了解并及早发现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重视用药指导,加强心理护理,保证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合并IR)38例,对照组(无IR)34例,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IR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持续应答率(SVR)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是34.2%和5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SVR组HOMA-IR治疗前显著低于非SVR组,且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IR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进而提示改善IR状态,有利于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运德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患者 5 6例 ,运德素 3万U每周 3次 ,疗程 6个月 ,对照组 5 4例接受除干扰素以外的常规治疗 ,疗程亦为 6个月 ,定期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HCV RNA ,并观察药物副作用。结果 :治疗 6个月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抗HCV、HCV RNA阴转分别为4 2 86 % ,5 7 1% ,0 ,1 85 % (两组比较P <0 0 1) ,治疗组治疗前后血ALT( x±s)值分别为 15 7± 37和 4 7± 2 8,治疗前后比较P <0 0 1,治疗 6个月后 ,治疗组和对照组ALT复常分别为 5 3 6 %和 4 8 1% ,两组比较P >0 0 5。结论 :运德素能抑制HCV的复制 ,降低ALT水平 ,促进HCV和HCV RNA的阴转 ,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1.
12.
刘光伟  王春芳  扈晓宇  赵文霞 《西部医学》2011,23(12):2326-2327
目的观察单纯慢性丙型肝炎与合并脂肪肝的丙肝患者之间病毒载量、瘦素、胰岛素抵抗的差异。方法通过B超筛选慢性丙肝合并脂肪肝患者37例,并与非脂肪变丙肝患者34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病毒载量、肝功能、瘦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结果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HCV-RNA载量较非脂肪变组明显升高,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较高,HCV-RNA载量与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关系,与ALT水平无相关性。结论合并脂肪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病毒载量与瘦素水平升高及胰岛素抵抗相关。  相似文献   

13.
1989年由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此后建立来了HCV的核酸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和抗-HCV的检测技术,解决了慢性丙型肝炎(CHC)的实验室诊断的问题。干扰素(IFN)应用到CHC患者抗病毒治疗中,开辟了CHC临床治疗的新时代。随即,发现利巴韦林(RIB)的联合治疗可以大幅度地提高CHC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8例,其中自身抗体阳性组44例(滴度均〈1:320),自身抗体阴性组34例,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自身抗体合并状况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及不良反应。结果(1)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显著高于阴性组(分别是72.7%和47.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扰素诱导的自身免疫现象是轻微的,自身抗体的滴度均低于1:640,随疗程的延长多数患者自身抗体滴度又逐渐下降。(3)自身抗体阳性组治疗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9.1%(4/44)高于阴性组2.9%(1/34)。结论慢性丙型肝炎伴有血清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可以应用干扰素治疗,而且自身抗体阳性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阴性组,但应注意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72例使用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超声诊断分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组58倒;单纯慢性乙肝组214例。均给予恩替卡韦0.5mg空腹口服1次/d,抗病毒治疗,疗程48周,比较二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的差异。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舍并脂肪肝58例患者有40例(68.97%)出现病毒学应答,单纯慢性乙型肝炎214例患者有177例出现病毒学应答(82.71%)。二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8.97%(40/58)和82.71%(177/214)(Х^2=5.3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复常率分别为60.34%(35/58)和73.83%(158/214)(Х^2=4.028,P〈0.05),存在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于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的ALT复常率和HBV—DNA转阴率下降。结论肝细胞脂肪变性是影响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4. 在慢性期治疗应先测血清HCV-RNA定量和基因分型,如为非1型,HCV-RNA定量<106拷贝/ml(不含106),可以用IFN α 3MIU/次,开始2~4周每日注射,以后为TIW×26周~52周。如为1型,定量又在106拷贝/ml以上,应用IFN α 5MIU TIW,或用联合治疗和增强免疫力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药物副反应的影响,为促进患者安全有效、足剂量、足疗程完成疗程提供依据。方法:选择60例应用干扰素(派罗欣IFN-a)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例,分2组,个性化护理组30例,自然治疗组30例,疗程为期1年。结果:对比2组治疗结果,个性化护理组在患者依从性、临床治愈率(SVR)、患者满意度等方面明显优于自然治疗组。结论:通过制定个性化护理规划,针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副反应,进行护理干预,使其减少不良反应,减轻心理压力,增加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SVR),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患者的抗病毒疗效及TD转归。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CHC患者采用标准抗病毒治疗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0 mg/(kg·d)],疗程48周,停药后随访至24周。于基线治疗第12、24、48周及停药后24周复查丙肝病毒(HCV)RNA、甲状腺功能,分析抗病毒治疗效果及TD转归。结果 194例患者完成48周的抗病毒治疗。随访24周,TD组脱落2例,非TD组脱落1例。TD组50例患者中共17例甲状腺功能复常,占34.0%,其中基线TD、治疗中新出现TD患者分别有17.4%(4/23)与48.1%(13/27)出现甲状腺功能复常,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掊2=5.202,P=0.037)。TD组12周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为44.2%(23/52),非TD组为54.2%(77/142);TD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为59.6%(31/52),非TD组为58.5%(83/142);TD组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为60.0%(30/50),非TD组为54.6%(77/141)。两组EVR、ETVR、SV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D不影响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完成治疗后随访24周,部分TD可复常,干扰素治疗后合并TD者其临床转归明显优于基线合并TD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剂量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利巴韦林.同时给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后随访24周。结果40例患者中有29例坚持抗病毒治疗,其中17例治疗24周,12例治疗48周。治疗后,29例患者纳差和腹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24周时患者的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周和48周时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指标、凝血指标(PTA)以及病毒学指标均无显著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应用小剂量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主要是经输血和应用血液制品传播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据我国血清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率为3.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病情经过隐匿,慢性化率高达50%~80%,引起肝脏的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导致部分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HCC),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