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尿酸(UA)、血脂的关系.方法 对80例高血压患者测定血脂、尿酸,超声心动图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尿酸与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 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血尿酸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血尿酸水平较IMT增厚组也明显的增高(P<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的LDL-C较IMT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在无颈动脉斑块组中,多元线性回归显示UA、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IMT独立相关.结论 UA、TG、LDL-C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5例,随机分为血脂异常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35例(A组),血脂正常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30例(B组),余30例为对照组(C组).在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A组、B组每晚加用辛伐他汀20 mg.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结果 C组治疗前后TC、TG、LDL-C、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MT、斑块积分上升(P<0.05),斑块检出率增加.A组、B组治疗后除HDL-C上升外,其余血脂指标、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P<0.01),斑块检出率下降.结论 辛伐他汀能延缓和逆转血脂异常或血脂正常中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3.
穆庆霞  徐伯平  桂鸣  陈忠 《江苏医药》2000,26(4):279-280
目的 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B超对 140例年龄≥ 6 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 15 0例同龄健康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内径 (CADIA)扩大、颈总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CAIMT)增厚显著 ,且与年龄、病期呈正相关。斑块检出率高血压组为 40 7% ,对照组为 6 0 % (P <0 0 1) ,其中高血压Ⅲ期患者斑块检出率为 10 0 % ,81 8%的颈动脉斑块为多发性软斑。结论 CADIA扩大、CAIMT增厚是动脉硬化的可靠指标 ,颈动脉超声检测在观察老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方面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值将89例患者分为三组(A、B、C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6)、(1.23±0.04)、(1.33±0.05)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0.95±0.03)、(1.08±0.10)、(1.19±0.19)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IMT值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9±2.3)%、(6.1±2.1)%、(5.9±1.2)%,治疗后分别为(24.7±7.0)%、(20.6±4.7)%、(14.3±3.8)%,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态血压变异性(BPV)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测定IMT,按IMT厚度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并检测24 h动态血压、血Hcy、血清hsCRP。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IMT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BPV明显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cy、hsCRP、以及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中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期体格检查青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狭窄,分为颈动脉硬化组56例、颈动脉正常组34例,另选25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UA)、血脂的水平。结果:颈动脉硬化组、颈动脉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尿酸、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的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是青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8):1143-1145
目的:对于高血压患者,分析彩超对其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的临床价值。结果:选取某院自2020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的3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非高血压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比较组间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内径、斑块情况以及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研究组颈总动脉IM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内径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斑块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斑块性质组间存在明显区别(χ~2=57.700,P0.01);研究组颈总动脉RI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SV、EDV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可充分评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血流动力学情况,为临床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香荚兰乙酮对醋酸脱氧皮质酮(DOCA)盐高血压大鼠血压及大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 34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n=10),DOCA盐高血压模型组(模型组,n=13)和香荚兰乙酮治疗组(治疗组,n=11),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于左肾切除术1 wk后开始给药(DOCA 12.5 mg.wk-1皮下注射,1%NaCl饮水;治疗组饮水中加入1.5 mmol.L-1香荚兰乙酮),共5 wk。所有动物在术后wk 2,4,6测定尾动脉血压;6 wk后通过超声活体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并取胸主动脉测定血管中层厚度。结果模型组大鼠血压呈逐步升高趋势,wk 6治疗组大鼠血压明显下降[(140.6±10.5)mmHg vs.(166.6±13.5)mmHg,P<0.01],胸主动脉中层厚度[(165.52±33.65)μm vs.(194.25±17.91)μm,P<0.05]及颈动脉IMT[(53.33±10.22)μm vs.(78.00±12.96)μm,P<0.05]均显著降低。结论香荚兰乙酮干预可明显降低DOCA盐高血压大鼠尾动脉血压,抑制颈动脉内IMT的增厚,降低胸主动脉中层厚度。  相似文献   

9.
姚海丹 《淮海医药》2011,29(5):427-428
目的 观察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以及与血压间的关系.方法 门诊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血压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心血管相关病史并将高血压患者按照WHO的三期分期分成I期、Ⅱ期、Ⅲ期3组.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仪测量颈总动脉从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厚度动脉内径,以及颈动脉斑块等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农村肥胖成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方法连续选择近期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其是否肥胖进行分类,并进行1∶1配对,配对条件为:①性别相同。②年龄相同(≤3岁)。③高血压病程相同(≤1年)。④民族相同。入选者接受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共配成29对,男18对,女11对。肥胖高血压组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颈外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以及颈部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0.01)。结论农村肥胖成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倒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并以52例无高血压的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一支或多支病变.对照组随机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外动脉起始处IMT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5±0.24) mm比(0.72 ±0.13)mm,(1.61±0.31)mm比(0.76±0.17)mm,(1.18 ±0.21)mm比(0.70 ±0.12)mm,均P<0.05];颈内动脉起始处IMT值和斑块积分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 ±0.22)mm比(0.68 ±0.12)mm,(2.2±0.6)分比(0.6±0.2)分,均P<0.01].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9%、50%和22%。脑血栓形成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53%和10%,脑血栓形成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栓形成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4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MRA检查,两者对颈内动脉闭塞的吻合率为100%,轻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中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0%。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应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因MRA检查费用高而无法成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静息心率(RHR)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将非透析CKD患者102例按RHR值分为3组:RHR 1组33例(RHR<70次/分)、RHR 2组35例(RHR 70~79次/分)和RHR 3组34例(RHR≥80次/分),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3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结果 3组CKD患者的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着RHR的逐渐增高,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RHR与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非透析CKD患者的RHR增高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提示,RHR的增高是CKD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对120例T2DM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进行采集,应用B超技术测量其IMT,同时测定空腹血清APN和TNF-α水平,观察IMT增厚组(IMT≥1mm,n=56)与不增厚组(IMT〈1mm,n=64)血清APN和TNF-α水平与IMT的关系。结果 T2DM患者IMT增厚组血清TNF-α高于IMT不增厚组(P=0.0018),血清APN低于IMT不增厚组(P=0.0014),相关分析显示,IMT与TNF-α呈正相关(r=0.45,P〈0.01),与APN呈负相关(r=-0.51,P〈0.01)。结论 T2DM患者IMT增厚与空腹血清APN水平降低、TNF-α水平升高明显相关,提示血清APN和TNF-α水平变化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毛坚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4):493-4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对124例糖尿病患者(研究组)及10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和诊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IL-6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4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104例、女38例,平均年龄(75.63±3.93)岁,应用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的浓度。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明显高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内中膜正常患者(P<0.05,P<0.01)。结论:细胞因子TNF-α、IL-6参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二维超声分析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情况,探讨IMT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据冠状动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CCA—IMT。选用ROC曲线确定IMT预测冠心病的最适临界值。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IMT分别为(0.79±0.11)mm及(1.11±O.37)mm,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IMT分别为(0.99±0.21)mm及(1.19±0.11)mm,两亚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ROC曲线确定的CCA—IMT临界值是0.90mm,此临界值预测冠心病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87.5%。结论CCA—IMT增厚可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MT≥0.90mm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血清瘦素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老年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DM-NDR)组60例;DR组62例,其中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NPDR)40例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DR)组22例;健康对照组60名,测定血清瘦素、颈动脉IMT及斑块等,进行瘦素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老年DM-DR组瘦素水平高于DM-NDR组(t=3.21,P<0.01);PDR组血清瘦素浓度高于NPDR组(t=2.23,P<0.05)、NDR组(t=2.85,P<0.01)。老年DM-DR组颈动脉IMT厚度较DM-NDR组增厚(t=2.38,P<0.05)。在以瘦素水平为因变量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入选的变量为:病程(β=0.353,P=0.026)、BMI(β=0.2813,P=0.004)、HOMA-R(β=0.189,P=0.009)、IMT(β=1.109,P=0.043)。结论老年DM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IMT显著相关。瘦素水平受病程、BMI、HOMA-R、IMT影响,可以反映DR的进展过程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