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刺手法中针刺产生的力学问题是阐明针刺手法的本质以及临床疗效观察的重要信息,对于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细胞骨架等在形态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该文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对揭示针灸疗效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成纤维细胞作为穴区主要的感受性细胞和效应性细胞,在接受针刺的机械刺激后其细胞形态结构、周长和横截面积等均会发生规律性改变。同时机械力刺激还能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相关生长因子的合成与释放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这一系列变化的发生可能与力学效应激活成纤维细胞膜上的整合素和MAP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从而导致机械力作用向生物化学信号的转换,由此推断成纤维细胞的改变在针刺的力传导途径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纤维细胞成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结缔组织中最重要的一类细胞。近年来,成纤维细胞在免疫系统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组织纤维化中所起的作用渐受到重视;成纤维细胞与骨形态发生蛋白(BMG)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骨生长因子的关系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兴趣。在骨折修复过程中,以往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被认为是仅能分泌合成胶原纤丝,形成纤维骨痂;近年来,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参与骨折的修复、形成骨组织的作用已被证实。[1,2]成纤维细胞是除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之外具有成骨潜能的另一类重要细胞。1 …  相似文献   

4.
针刺的疗效不仅是特异性效应,还有可能是非特异性效应作用的结果,包括"形神合一""治疗史与治疗环境""期望与信任"等多种相关因素都会对针刺的疗效产生影响。本文综述近几年针刺非特异性效应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针刺非特异性效应影响因素以及安慰针刺、期望效应、霍桑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等在针刺非特异性效应中的作用机制,深入探讨产生针刺疗效的相关靶点,使其发挥更大的疗效,更好地应用与服务于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5.
穴区作为针刺的初始应答部位,是针效的源头。针刺引起穴区微环境的变化是其发挥效应的关键启动环节,阐明针刺的启动机制可进一步推动针刺临床应用。通过对针刺穴区相关基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针刺后穴区微环境结缔组织的变化与针刺效应密切相关,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在针刺效应启动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针刺穴位启动机制的基础研究零散、不系统,针刺穴位启动机制的研究可为针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未来仍有很大深入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外张力刺激对来自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的整合素β1亚基的影响,从实验和理论的角度佐证针推基本机械力学感受的基本原理。方法:应用不同强度的张力对培养的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施加单次和多次刺激,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表达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进行观测。结果: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在不同的刺激强度因素和刺激次数情况下,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荧光密度表达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结论:在张力刺激作用下,经脉相关筋膜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整合素β1表达量发生了改变,在微观力学上可能揭示针推张力刺激在经脉组织细胞中信号感受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慢性劳损型韧带损伤的影响,比较不同角度针刺的效果差异,总结出较好的针刺方案,为颈椎病初期以韧带慢性劳损为表现的治疗提供可参依据,为不同组织的针刺方法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将大鼠颈部脱水造成椎体关节失稳并施加作用力持续牵拉,使颈后肌群长期处于异常应力作用而出现韧带损伤,拍X光片观察韧带钙化点及慢性劳损程度。采用不同角度的排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在光镜下观察大鼠颈部韧带的病理变化并对成纤维细胞数量进行统计。结果:脱水和持续牵拉造成的异常应力作用可使韧带慢性劳损,X光片上显示大鼠韧带纹理不同程度增粗并伴隐约钙化点;针刺可明显改善韧带组织的损伤程度和纤维化程度,成纤维细胞数量平刺和斜刺的改善效果更显著(P0.05),以平次最优(P0.01)。结论:针刺对于颈部韧带慢性劳损有一定作用,平刺和斜刺对于韧带损伤的改善明显,以平刺最优。不同组织需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和针刺角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达到治疗颈椎病初期病理变化的作用,"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主穴内关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频率对其特异性的影响.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非针刺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在固定针刺时间均为60s的基础上又随机分为3个频率组,即1次/s组、2次/s组、3次/s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以上各组进行对应处理,观察脑血流量的变化,并通过Zau-singer六分法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针刺组与模型组、非针组相比较,脑血流量与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当针刺内关频率为3次/s时,脑血流量和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改善最显著.结论:内关穴对于脑梗死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针刺频率对于其特异性治疗作用有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基胍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大鼠纤维化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氨基胍对CTGF在大鼠纤维化肺成纤维细胞中表达的影响。结果TGF—β可诱导肺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使CTGF的表达增强(P〈0.05),氨基胍可以抑制TGF—β的诱导作用(P〈0.05),单独应用氨基胍对CTGF在大鼠纤维化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无影响。结论氨基胍可能是通过与TGF-β发生作用,从而抑制CTGF在大鼠纤维化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刺大陵穴对大鼠踝部软组织损伤成纤维细胞修复的影响。方法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及平衡针刺组,每组31只。分别给予不治疗,常规针刺及平衡针刺等方法干预。每天1次,连续治疗21 d后进行组织学检查及成纤维细胞检测。结果治疗前后各组组织学评分比较,平衡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各组比较,平衡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常规针刺组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衡针刺组成纤维细胞形态规则,呈梭形,其细胞核为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数量最多。成纤维细胞表达为阳性。治疗结束后3组成纤维细胞增殖速度达到峰值,平衡针刺组的增殖速度明显高于其他2组。结论平衡针刺能较好地调节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增加其数量,能更好地修复损失组织,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孟智宏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81-1585
针刺量是一个综合范畴,针刺操作所致的针刺量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施术手法的选择、施术所持续的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根据传统针灸理论,不同的针刺量会对针灸的效果产生影响,大量现代研究也证明了针刺量效关系的存在,因此在针刺随机对照研究中针刺量的选择是否合适会影响试验的结果。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能够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并提高针灸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使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用于针刺穴位研究的结缔组织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先前研究发现,穴区功能与穴区结缔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本文旨在建立基于穴区原位组织上的膜片钳研究方法。方法:急性分离出SD大鼠"后三里"穴皮下结缔组织,并安置在含有孵育液的浴槽内。组织片内肥大细胞可用甲苯胺蓝或中性红进行标记。在膜片钳实验中,通过记录电极对组织片内原位肥大细胞施加-30、-60和-90 cmH2O的负压刺激,并记录细胞上机械激活性全细胞电流。结果:制备的皮下结缔组织片标本经甲苯胺蓝或中性红染色显示,肥大细胞散在分布于组织片中的基质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也能通过染色清晰可见。膜片钳记录表明穴区组织片肥大细胞的全细胞电流随着机械负压的施加而增大。结论:大鼠穴区皮下结缔组织片原位肥大细胞全细胞电流能被机械刺激激活。结合显微技术和电生理技术,大鼠"后三里"穴区皮下结缔组织片可以做为研究针刺效应外周机制的一种模型,并提示穴位肥大细胞可能参与针刺过程中机械信号的转导。该模型也可为今后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穴位中细胞、胶原纤维、蛋白多糖等各成分的特性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刺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以局部选穴、远部选穴及直接针刺激痛点为主,辨证选穴应用不多,可能与MPS辨证分型尚不完备有关,因而针刺补泻亦无统一标准。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特色针法有:"金钩钓鱼"针法,"董氏奇穴"针刺法,滞针法,阻力针法,排针刺法,管氏特殊针刺法等。亦有根据针刺时间治疗的方法有:根据就诊时间采用灵龟八法开穴,子午流注择时取穴。大多针刺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个别穴位在针刺时会强调补泻,一些特殊针法操作时会有特殊补泻要求。笔者认为,应针对患者的年龄、体质等进行辨证选穴,并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此外,针刺后留针是针刺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留针时间长短对疗效的影响不可小觑,针刺后留针时间从不留针到留针2 min、15 min、20 min、30 min、40 min等不尽相同。对于针刺激痛点后是否留针、留针多久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s to clarify how the stimulation of acupuncture points is achieved by needle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texture during acupuncture; it also seeks to lessen injury at the insertion site and increas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by simulating the mechanical effects of various needle surface patterns on Zusanli(ST36) without changing the radius of acupuncture needles.Methods: Five acupuncture needle model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patterns, including the smooth needl...  相似文献   

15.
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张迪  丁光宏  沈雪勇  王凌  刘畅 《针刺研究》2004,29(1):77-80,F003
近年来 ,国际上各学科的研究者从不同途径提出了多种针刺疗法机制的假说。本文结合了当前以细胞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相关资料 ,主要对近年研究针刺引起结缔组织效应的有关文献作以回顾 ,内容涉及了针刺得气现象与结缔组织的密切关系以及针刺引起结缔组织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号传导的研究 ,以说明结缔组织和针刺及其疗效所具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浅谈针刺过程中押手操作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宗辽 《中国针灸》2003,23(11):671-672
探讨押手操作在针刺治病过程中的作用。认为针刺前,有探明穴位、分散病人注意、减少针刺疼痛、分散卫气和固定腧穴局部的作用;针刺中,有配合刺手进针、行气、引导进针和改变经气运行方向的作用;针刺出针后,有实施补泻操作、防止经气外泄、预防针穴局部气滞血瘀和解除滞针现象的作用。针刺治病时,不仅要重视刺手的操作手法,还要注重押手的操作,左右手要密切配合,更大地发挥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wirling and rotat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on the blood flow perfusion at acupoint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acupoint specificity and the quantif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methods.METHODS: Twenty healthy male o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ach received four different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simple acupuncture, uniform reinforcing-reducing needling,twirling reinforcing needling, and twisting reducing needling.The self-control method was applied.Acupuncture was performed by an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simulator at Neiguan(PC 6) and Zusanli(ST 36).The process of twirling and rotating was divided into seven timepoints.The PeriCam Perfusion Speckle Imager(PSI) System was used to collect the blood flow perfusion data at each acupoint.The specificity of twirling and rotat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was analyzed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curve, video, and numerical blood flow perfusion data at each timepoint.RESULTS: There were two peaks in the blood flow perfusion curve of twirling and rotat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one appeared after 3 min of needle retention, and the other appeared 3 min after needle removal.The blood flow perfusion parameters showed that the greates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occurred after 5 and 10 min of needle retention.The specificity of various manipulation techniques was most obvious at these two timepoints.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our manipulation groups in the blood flow perfusion and the relative change rates of blood flow perfusion at each timepoint.CONCLUSION: Laser speckle imaging enables the real-time, non-invasive, rapid, and accurate collection of blood flow perfusion data during acupuncture.This imaging technique enables the easy attainment of various parameters such as visual images, two-dimensional curves, and data tables.At various timepoints, the four groups significantly differed regarding changes in blood flow perfusion and relative change rates of blood flow perfusion,which facilita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four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methods.Based on this, further analysis could be conducted to study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influence area and flare area.The frequency domain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curves is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the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and specificity of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的针刺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青  余瑾  靳瑞 《中国针灸》2007,27(4):303-305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但要特别注意针刺补泻不等同于刺激量大小,还要与刺激时间、技巧等综合运用因素密切相关。古代补泻的真旨——针下寒热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针刺补泻的深层次,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刺运针与否对胃电图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莉 《中国针灸》2004,24(3):189-190
目的:观察针刺留针时运针与否的针刺效应.方法:将67例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成运针组37例和不运针组30例,并进行针刺前和针刺后30 min的胃电图测试,运针组加测5 min、15 min的胃电图.结果:不运针组的胃电图主频(FP)虽有上升(P<0.05),但明显不及运针组(P<0.01).运针组在5 min、15 min、30 min的胃电图主频与针前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效果随着对穴位的不断刺激而增强,到15 min可达峰值,至30 min均能维持疗效;如不运针则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推针手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的疗效差异。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取合谷、后溪、外关。推针手法组42例,针刺得气后施以推针手法,带力向下插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重插轻提,留针30分钟;常规针刺组38例,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采用修订的Ashworth痉挛分级评定和掌指关节活动度为指标,对2组患者治疗30天、60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推针手法组的总有效率81.0%,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的57.9%(P〈0.05);推针手法组治疗后痉挛程度和掌指关节活动度变化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推针手法治疗中风后指过屈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