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①目的 研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含量变化及其与血浆内皮素 (ET 1)的关系 ,探讨其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②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 ,测定 4 0例急性脑梗死、4 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和 4 5例正常人的血浆ADM和ET 1含量。③结果 脑梗死、心肌梗死组病人血浆ADM含量及ET 1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F =37.5、2 2 .4 ,q =9.8~ 14 .6 ,P <0 .0 5 ) ;心肌梗死组、脑梗死组血浆ADM水平与血浆ET 1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 (r =0 .5 74、0 .5 85 ,P <0 .0 1)。④结论 肾上腺髓质素参与了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ADM可作为判断脑梗死、心肌梗死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人血浆ADM、ET-1及VWF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 (EH)不同危险度分层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内皮素 1(ET 1)及假性血友病因子 (VWF)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 随机选取不同危险度分层高血压病人 80例 ,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ADM、ET 1、VWF含量的变化 ,并与 2 0例正常人测定结果比较。③结果 治疗前不同危险度分层高血压病人血浆ADM、VWF、ET 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F =6 .2 3~ 17.0 8,q =4 .2 7~ 10 .4 3,P <0 .0 5 ) ,且随危险度增加而增高 (q=3.87~ 6 .86 ,P <0 .0 5 ) ;ADM含量与VWF、ET 1含量呈正相关 (γ =0 .6 0 2、0 .6 83,P <0 .0 1)。治疗后各组ADM、VWF、ET 1含量较治疗前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t=3.71~ 2 0 .80 ,P <0 .0 1)。④结论 ADM、VWF、ET 1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正规有效治疗可降低ADM、ET 1、VWF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病人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的含量变化及其与一氧化氮(NO)的关系.②方法根据肺动脉压水平将40例病人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和对照组,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DM含量;单一试剂比色法测定血浆NO含量.③结果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和肺静脉血浆ADM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814,3.194,P<0.01,0.05),肺动脉血浆NO浓度亦明显高于对照组(t=3.044,P<0.01);全部病人肺静脉血浆ADM含量明显低于肺动脉(t=7.440,P<0.001);肺动脉高压组肺动脉中ADM和NO血浆含量与肺动脉收缩压均呈正相关(r=0.50,0.49,P<0.01),在肺静脉中ADM含量与肺动脉收缩压亦呈正相关(r=0.54,P<0.01),肺动脉高压组血浆NO与ADM的含量呈正相关(r=0.35,P<0.05).④结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过程中ADM升高,NO可能介导ADM的扩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了 10 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浆OX LDL含量。③结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OX LD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F =14.6 7,q =5 .339.85 ,P <0 .0 1) ,且脑梗死急性期较恢复期明显升高(q =4.0 7,P <0 .0 5 )。④结论 血浆OX LDL水平增高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患者血浆中NO、ET和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D 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硝酸盐还原法 ,放射免疫分析法和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NO、ET和D 二聚体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NO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血浆ET和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NO与ET、D 二聚体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负相关 (r = 0 .5 3 ,P <0 .0 5 ) ,ET、D 二聚体含量经统计学处理呈正相关 (r =+0 .43 ,P <0 .0 5 )。且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NO均显著低于轻型组 (P <0 .0 5 ,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ET和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轻型组 (P<0 .0 5 )。结论 血浆中的一氧化氮、内皮素和D 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与中青年脑梗死之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含量与中青年脑梗死之间的关系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影响因素。方法 检测 4 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的浓度 ;正常对照组 4 0例。结果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高于青年对照组 (P <0 .0 5 ) ,中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高于中年对照组 ,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hcy高于中年脑梗死患者 (P <0 .0 5 )。在中年组男女之间hcy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5 )。青中年两组中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hcy水平均高于同年龄组单纯脑梗死患者 (P <0 .0 5 )。结论 hcy确实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 ,并且hcy对青年脑梗死的影响要大于中年人。雌激素水平对血浆hcy也有影响 ,高hcy血症与高血压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 (HD)慢性低血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 )水平 ,观察低血压与血浆ADM的关系 .方法 :检测 16例有慢性低血压的HD患者及 2 1例非低血压的HD患者、 2 0例正常人血浆ADM水平 .结果 :HD低血压及非低血压患者血浆ADM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 (P <0 . 0 1,P <0 .0 1) ,HD慢性低血压组血浆ADM显著高于非低血压组 (P <0. 0 5 ) ,HD慢性低血压患者血浆ADM水平与平均动脉压 (MAP)呈显著负相关 (r =- 0 . 4 4 ,P <0 . 0 1) .结论 :HD患者血浆ADM升高 ,其中慢性低血压的HD患者升高更明显 ,HD慢性低血压患者血浆ADM与MAP显著相关 ,说明血浆ADM参与了HD低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 (CI)患者血浆P选择素 (CD6 2P)的表达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 ,以单克隆抗体为分子探针 ,对 4 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 (MGP)CD6 2P的表达量进行检测 (以平均荧光强度MFI来表示 ) ,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 72h内和第 7天的CD6 2PMFI,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 :病人组 72h内CD6 2P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脑梗死患者第 7天CD6 2P的表达量较第 3天为低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别 (P >0 .0 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者 ,CD6 2P表达量多 (r =0 .35,P <0 .0 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 ,血小板被激活 ,血小板膜糖蛋白CD6 2P的表达上调 ,可作为CI发生的预测指标 ;CD6 2P的表达量与CI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正华  邓剑  向成玉 《中原医刊》2004,31(19):49-4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 (ELISA)测定D -二聚体含量。结果 :脑梗死患者D -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中重型脑梗死组患者血浆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轻型组 (P <0 .0 5 )。结论 :血浆中的D -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后雌二醇的变化规律。②方法 测定 1 6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入院后第 1 ,7,1 4天雌二醇浓度 ,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③结果 急性脑梗死病人雌二醇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 (t =9.2 2 6 ,2 0 .2 4 8,P <0 .0 1 ) ,第 7天最低 ,第 1 4天已部分恢复 ;绝经前后及大小梗死灶间雌二醇浓度有显著性差异 (t =3 .432 ,4.1 62 ,P <0 .0 1 )。④结论 急性脑梗死病人雌二醇浓度测定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②方法对48例发病3d内的脑梗死病人使用东菱克栓酶进行治疗,并予以临床评分及检测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③结果用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R=0.679,P<0.01);D-二聚体明显升高(t=3.36,P<0.01);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变化(t=4.168~17.774,P<0.01);而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无变化(F=0.418~0.790,P>0.05)。④结论东菱克栓酶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大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探讨紫外线、紫光和绿光辐照血液疗法对兔光化学脑梗塞的治疗作用。②方法利用8只光化学脑梗塞家兔模型,观察不同波长的光辐照血液疗法对脑梗塞的疗效。③结果紫外线辐照血液疗法可显著提高脑梗塞家兔血浆巯基(-SH)水平(F=8.63,P<0.05),缩小脑梗塞缺血性病灶面积(F=8.53,P<0.05);紫光和绿光辐照血液疗法对上述指标均无明显作用(F=0.02~3.56,P>0.05);3种波长之间无明显协同作用。④结论紫外线辐照血液疗法可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清CPK及LDH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病人血清肌酸磷酸激酸(CPK)及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临床意义。②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36例脑梗死、17例脑出血及10例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血清CPK和LDH进行测定。③结果 3组病人急性期血清CPK和LDH均高于对照组(F=3.16,2.96,q=3.01 ̄4.36,P〈0.05);脑梗死组中急性期CPK和LDH高于恢复期(t=2.54,2.26,P〈0.05)  相似文献   

14.
脑梗死病人胰岛素抵抗与血脂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①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 (IR)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ATCI)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血浆脂质含量的关系。②方法 测定ATCI病人及正常对照组空腹血糖 (FPG)、空腹血清胰岛素 (FINS)及血浆脂质成分 ,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对ATCI病人ISI与血浆脂质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③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ATCI病人FINS显著升高 (t=7.2 9,P <0 .0 0 1) ,ISI显著降低 (t=6 .2 0 ,P <0 .0 0 1)。ATCI病人ISI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 1呈显著正相关 (r =0 .4 2、0 .34,P <0 .0 1、0 .0 5 ) ;而与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的负相关 (r=- 0 .39、- 0 .2 8,P <0 .0 1、0 .0 5 )。④结论 ATCI病人存在IR ,且IR与多数血浆脂质成分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梗死病人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以及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对其影响。②方法采用均相竞争法直接测定血浆和脑脊液总内皮素水平。③结果脑梗死病人发病3d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0.82,18.61,q=5.86~7.85,P<0.01)。病程第20~25天,氦氖激光治疗组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传统治疗组(t=2.83,3.12,P<0.01)。④结论常规治疗加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能有效抑制内皮素合成、释放,对脑梗死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目的 比较706代血浆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2)方法 对急性脑梗死病人分别进行静脉滴注706代血浆(n=40)或低分子右旋糖(n=36)等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的疗效。(3)结果 两组近期疗差异无显著性(n=1.03,P〉0.05),低分子右旋糖酐组可出现轻微副作用。(4)结论 706代血浆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近期疗效相当,可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17.
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②方法 将106例急性脑硬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脱水剂、活血化淤、脑保护剂及抗凝剂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③结果 在治疗后24h,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评分差异无显著性(F=4.66,q=12.11,9.87,P<0.05;F=6.23,q=17.83,11.91,P<0.05;6h以内与7-24h溶栓治疗在7d,30d的临床评分也有显著性差异(q=7.29,8.16,P<0.05)。④结论 小剂量尿酸氧化酶治疗急性脑硬死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安全、方便。溶剂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观察加压氧 (HBO)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②方法 将 85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HBO组 4 5例 ,对照组 4 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HBO组同时给予加压氧治疗共 30次。治疗结束后随访观察 ,评价HBO治疗的近期和远期效果。③结果 HBO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uc=2 .5 5 ,P <0 .0 5 ) ;HBO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6 .5 11~ 8.5 37,P <0 .0 5 )。④结论 加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病人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