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评价钢丝气管导管对经鼻气管插管患者的麻醉效果观察。方法随机将82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实施钢丝导管插管麻醉,对照组实施普通导管插管麻醉,对比两组鼻黏膜损伤状况、术中导管发生打折、变形以及气道畅通状况。结果观察组在SpO2、PPeak以及PETCO2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插管时鼻黏膜损伤、导管弯折以及导管变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所有患者均保持气道畅通,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钢丝气管导管应用于经鼻气管插管患者的效果理想,具有较长的耐氧时间,麻醉效果好,提倡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长短胶布条固定气管导管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忠  钟庆  汪辉德  马梅 《西部医学》2010,22(12):2281-2282
目的探讨应用长短胶布条固定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全麻手术病人60例,随机设立长胶布条组、长短结合组、短胶布条组,每组各20例。静脉全麻诱导插管并安置牙垫后,长胶布条组按常规方法固定,长短结合组先将短胶布条一端粘贴牙垫或气管导管一侧,长胶布条一端缠绕牙垫导管2周,再相对用力拉紧短胶布条,粘贴在左右面颊。短胶布条组先用两根的一端分别粘贴牙垫导管一侧,第三根缠绕固定牙垫导管,最后相对用力拉紧两根短胶布条,粘贴在左右面颊。结果从制作方法、使用方法、固定效果来看,长胶布条组制作简单,使用欠方便,效果欠佳;长短结合组使用较方便,效果较佳;短胶布条组使用方便,固定效果满意。结论视整块医用胶布的宽窄情况,在保证宽度的前提下,可以灵活应用长短胶布条,妥善固定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7岁,体重50 kg.术前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拟在全麻插管下行IC术.术前心肺肝肾检查无异常.术中行ECG、NiBp、SPO2、Vt、Paw等监测.监护仪为惠普78352型,麻醉机为丹麦MCM 801型.在静脉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管长为1 D 7.5#,插入深度为24 cm左右,两肺呼吸音清、对称,固定气管导管.  相似文献   

4.
宣林娜 《海南医学》2002,13(11):124-124
患者女性 ,6 7岁 ,体重 4 8kg,因L4 - 5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盘取出术。诱导采用咪唑安定 3mg,异丙酚4ml,琥珀胆碱 10 0mg,快速诱导插管 ,插管时声门暴露清 ,插管顺利 ,一次成功。由于手术体位为俯卧位 ,进行摆放体位 ,放置体位时 ,由于不合适 ,曾多次变换体位 ,头部有多次的摆动 ,手术进行 3小时。术毕患者清醒 ,肌张力 4个成串刺激均恢复。患者能抬手 ,握手有力。带管脱气吸空气 4分钟 ,Spo2 为 96 - 98% ,充分吸痰后 ,予以拔管 ,拔管顺利。拔管后患者诉呼吸困难 ,吸气时轻度的锁骨上凹陷 ,吸气较费力 ,并且吸气时有喉鸣音 ,双…  相似文献   

5.
一种表面麻醉气管导管的临床使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全麻拔管之前亦能对口咽、气管施行表面麻醉抑制吸痰、拔管的应激反应。方法:在普通带套囊的气管导管的前1/2外壁上固定一个三叉管,其每叉直径1mm,内径0.9mm,且壁上有多个小孔,尾部可与注射器相配。选60例既往无高血压及心律失常史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表面麻醉组(Ⅰ组:n=30)和对照组(Ⅱ组:n=30)。术毕符合拔管指征,两组均对气管及口咽行第1次吸痰,3分钟后,Ⅰ组通过三叉管快速推注0.5%丁卡因4ml;Ⅱ组用0.9%氯化钠4ml。1分钟后第2次吸痰,3分钟后拔管。记录术毕(T0)、第1次吸痰(T2)、第2次吸痰(T2)、拔管(T3)及拔管5分钟后(T4)各时点的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结果:HR、SBp、DBp在Ⅰ组内T2、T3、T4时与T0时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与同组T1及Ⅱ组同期比较明显减慢或降低(P<0.05)。结论:用这种表面麻醉气管导管在拔管前行口咽及气管内表面麻醉可抑制吸痰及拔管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1病例要 患男,8岁。身高1.2m,体重22kg。发育一般。人院CT提示后纵隔肿瘤,施行电视胸腔镜下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前检查ECG、肝、肾功能、胸片无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全身麻醉中有气囊和无气囊气管导管的选择与应用及导管大小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1998年1月~2005年12月137例8岁以下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应用公式ID(mm)=3+年龄/4来选择有气囊气管导管、Ⅱ组应用公式ID(mm)=4+年龄/4来选择无气囊气管导管,气道内压控制在10-30cmH2O,观察重新插管次数和术后声音嘶哑并发症。结果重复插管次数Ⅱ组(40.8%)显著高于Ⅰ组(9.1%)(P〈0.05),声音嘶哑并发症Ⅰ组(31.8%)显著高于Ⅱ组(19.7%)(P〈0.05)。结论小儿插管全身麻醉中选择适当大小气管导管是非常重要的。无气囊气管导管比有气囊气管导管可选大内径导管,但选择适当大小不易,而有气囊气管导管在维持囊内压20~25cmH2O的前提下也可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改良气管导管固定法在预防颅脑手术中气管导管脱落的效果。方法:颅脑手术中,A组使用传统的双胶布进行固定,B组采用改良气管导管固定法固定气管导管。A组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B组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比较A、B两组中气管导管脱落例数。结果:A组1 463例患者手术中有16例出现气管导管脱落,B组487例中未出现了气管导管脱落。统计学分析表明,B组气管导管脱落的例数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气管导管固定法固定气管导管可有效预防颅脑手术中气管导管脱落。  相似文献   

9.
10.
零死腔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的通气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杰衡  张国根  高峰 《广东医学》2001,22(8):710-711
目的 比较零死腔气管导管与单腔气管导管之间的通气差异。方法 14例ASAⅠ-Ⅱ级患者进行零死腔气管导管通气和单腔气管导管通气,潮气量(VT)定为10,7.5和2.5ml/kg,相应的呼吸频率为10,13,20和40次/min,分别测定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气道峰压(PAP)、气道平台压(P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 各个潮气量阶段两种通气方式之间的PETC2,PaCO2,PAP及PP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 使用零死腔气管导管通气,对于肺胸顺应性较差的患者可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动脉测压管引导经口气管导管改经鼻气管导管置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动脉测压管做引导,置换经口气管导管为经鼻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30例经口气管内插管的病人由于需要长期气管插管,而要改为经鼻插管,对照组(n=22)使用先拔经口气管内插管再用纤支镜引导经鼻插管的老办法,而试验组(n=8)通过徒手(不借助其他如纤支镜等器械)将引导管沿鼻腔插至咽部,由咽部拉到口腔外,再插入原经口气管导管内至隆突水平,并剪开拔出原经口气管导管;将经鼻气管导管套在引导管外,在引导管引导下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完成换置;结果全部30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更换气管导管,但相比较试验组在换管过程中病人氧合良好,心率血压变化小,鼻出血发生率低,总耗时短,术后未发生与更换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气管导管置换,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可替代传统的先拔管再借助纤支镜引导插管换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动脉测压管做引导,置换经口气管导管为经鼻气管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30例经口气管内插管的病人由于需要长期气管插管,而要改为经鼻插管,对照组(n=22)使用先拔经口气管内插管再用纤支镜引导经鼻插管的老办法,而试验组(n=8)通过徒手(不借助其他如纤支镜等器械)将引导管沿鼻腔插至咽部,由咽部拉到口腔外,再插入原经口气管导管内至隆突水平,并剪开拔出原经口气管导管;将经鼻气管导管套在引导管外,在引导管引导下将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完成换置;结果全部30例病例均顺利完成更换气管导管,但相比较试验组在换管过程中病人氧合良好,心率血压变化小,鼻出血发生率低,总耗时短,术后未发生与更换导管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气管导管置换,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可替代传统的先拔管再借助纤支镜引导插管换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深麻醉下双腔气管导管更换成单腔气管导管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择期食管癌患者40例,A S AⅠ或Ⅱ级,分为更换单腔气管导管组(A组)和双腔气管导管组(B组),每组20例。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在入室后(T1)、更换单腔气管导管后1 min(T2)、5 min(T3)、拔管(单腔气管导管、双腔气管导管)前1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HR和SBP的乘积(RPP)变化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T2、T4时SBP、DBP、HR、RPP明显低于B组(P<0.05),拔管时呛咳、躁动发生少(P<0.05)。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毕更换为单腔气管导管可较少增加拔管时应激反应,保持循环相对稳定,苏醒更平稳。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性,3.5岁,体质量13 kg.因先天性漏斗胸要求手术矫治入院.查体,T 36.8℃,P 100次/min,Bp 13.3/9.3 kPa,一般情况可,呼吸道通畅,双肺呼吸音清晰.  相似文献   

15.
王爱国 《黑龙江医学》2002,26(3):221-221
1 病例介绍例 1:男 ,6 0岁。因下段食管癌住院 ,一般状态差 ,中度脱水并慢性支气管炎 ,术前心电图显示心肌损害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 ,在气管内静脉复合麻醉下行食管癌根治术。硫喷妥钠诱导插管后 ,病人血压曾一度下降至 8 0kPa ,脉搏 4 8次 /min ,即刻采用 5 0 %葡萄糖 6 0ml加麻黄碱 15mg ,阿托品 0 5mg静脉注射 ,血压回升但不稳定 ,脉压差很窄 ,先后静脉注入少量异丙肾上腺素 ,氢化考地松 ,效果良好 ,循环逐渐趋于稳定 ,手术历时 5h。手术结束时麻醉变浅 ,呼吸交换良好 ,有吞咽、咳嗽反射 ,准备拔管 ,病人因患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6.
李军利  刘有才  王宁  刘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0,(3):72-72,7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胸科麻醉时用双腔气管导管(DLT)行肺隔离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开胸手术病人68例,麻醉诱导后插入DLT,用听诊法定位。观察插管对位成功例数,摆体位后或手术中需调整DLT位置的例数,单肺通气的时间。结果 47例插管一次到位,占总例数的69%。2例定位失败,占2.9%。侧卧后或手术中有6例需要调整深度,占9.1%。单肺通气的时间(62±15)min。结论应用DLT插管可隔离两肺通气,有利于手术野暴露。若遇单肺或双肺呼吸音听不清,如肺大泡(或合并气胸)的病人,常使肺部听诊法定位失败。插管后改变体位应保持头部、颈部、躯干部位的相对位置与平卧位一致,尽量避免DLT在气管内的位置移动。手术中气道压力和SPO2变化对判断DLT位置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多次调整DLT仍无法行单肺通气时,应小心施行双肺通气,以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们利用纤支镜留置导管结合X线表现对肺脓肿进行抽吸、冲洗,并局部用药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对我们治疗过的24例肺脓肿进行回顾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并留置导管或经喉插管是呼吸道梗阻、麻醉、内窥镜检查及喉部手术的重要措施,因而导管所致的感染可能成为气管置管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院感染中的常见问题。现就我院气管导管感染与管理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24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39例。最小年龄10个月,最大65岁。气管切开置管38例,经喉气管插管86例,感染38例,感染率306%。1.2置管时间与感染:置管6小时以内86例,感染8例,占93%;置管3天以内18例,感染13例;5天以内12例,感染10例,8天以内3例,感染2例;15天以内2例,感染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胸腔手术中双腔气管导管(DLT)麻醉技术及管理。方法择期胸腔手术患者247例,麻醉诱导后插入DLT,先用听诊法定位,不能确定者经纤支镜(FOB)定位引导。观察DLT到位成功例数,术中需调整DLT位置的例数及原因,单肺通气时间。结果 206例插管后经调整顺利到位,41例经FOB定位引导气管导管到位。术中46例(18.6%)欠满意,需采取间断双肺通气,其中15例有明显痰液,31例需要调整气管导管深度,经FOB重新定位或吸痰处理症状改善。术中单肺通气时间为(112±23)min。结论 DLT麻醉技术为胸腔手术创造了良好的操作条件,能减轻对肺实质的损伤,防止患肺对健肺的污染,但术中应密切观察,单肺通气经调整仍不能满意后应及时双肺通气,以保证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20.
气管内全麻时测量气管内径选择气管导管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选择ASAⅠ~Ⅲ级成人患者42例,麻醉前阅读X线胸片,平锁骨平面测量气管内径,将患者随机分成测量选管组(MS组)和对照组,前者根据气管内径选择气管导管,后者根据以往经验选管。两组同性别比较气管内径无显著差异(P〉0.05),同性别选择的气管导管型号MS组大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气管套囊充气量,对照组明显多于MS组(P〈0.05),术后对照组喉痛发病率显著高于组MS组(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