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NJF(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结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9例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常规的物理治疗及运动想象治疗,B组则在A组治疗基础上给予NJF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A组(P<0.05)。结论: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结合运动想象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探究运动想象结合病房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中 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2019 年 10 月至 2020 年 10 月诊治的 72 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其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6 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行常规结合病房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运动想象 训练,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后上肢功能、日常生活 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运动想象结合病房日常生活活动 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障碍患者中有利于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可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两组患者于训练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并比较两者患者疗效.结果:训练后,治疗组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针刺配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比较2组的锻炼积极性、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恢复。结果观察组护理3个月后在康复训练的需求程度、配合程度、依从程度等康复积极性方面的得分均好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护理3个月的上肢、下肢Fugl-Meye评分以及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放松训练联合目标性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康复积极性,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力定型原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康复训练,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评定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Ba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Brunnstrom分期、FAC、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间Brunnstrom分期运动功能评分、FAC及MB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动力定型原理进行步行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卒中单侧偏瘫伴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单纯康复组和智能运动训练组,均常规给予康复训练。智能运动训练组同时加用智能运动训练。结果治疗1个月后,智能运动训练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上下肢痉挛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明显改善,智能运动训练组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组。结论智能运动训练联合康复训练能更有效控制脑卒中所致高痉挛状态,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苑丽敏  王慧裕  李金坡 《河南中医》2012,32(11):1548-1548
采用针刺的方法对1例格林巴利综合征后遗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说明针刺具有很好的改善肌肉营养,促进运动功能及肌肉萎缩恢复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偏瘫是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康复功能恢复效果与生存质量。相关研究表明:传统中医针刺疗法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功能恢复。同时,运动想象通过内心反复模拟排练运动功能活动、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运动特定区域,从而改善康复功能恢复[1]。但关于针刺疗法联合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功能恢复的作用研究罕见,现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脑功能治疗仪结合针灸治疗与单纯针灸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0例有运动功能障碍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仁和医疗生产的脑功能治疗仪结合针灸,对照组单纯给予针灸治疗.结果: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均减少,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评分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功能治疗仪结合针灸治疗对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较之单纯针灸治疗能更好地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已明确诊断的90例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治疗组),B组(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C组(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治疗组,即综合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定(ADL)等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A组、B组与C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结合头穴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时间空间定向训练等,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MMSE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功能训练对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脑动脉和静脉发生破裂或阻塞而突然起病的一种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因发病率高、治愈率低、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国内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1].Uswatte和Page的研究[2-3]则表明,大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上肢功能缺损,其中60%左右的患者在发病后3~6个月仍伴有上肢功能障碍.脉冲电疗法作为提高肌力和改善运动功能的有效手段,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观察了不同的脉冲电疗方案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作用,低中频交替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遵守医嘱吃口服药的同时,要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对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防止患侧肢体肌肉痿缩,关节僵直,足内翻等并发症;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加强心理护理,给患者以精神支持和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难卒中抑郁的预后,在临床上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生存质量、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的效果。方法:6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在运动训练的基础上,观察组增加中医的针灸与按摩。采用WHO生存质量测定表(WHOQOL-100)评定患者生存质量,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评价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I)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两组康复治疗前后WHOQOL-100评分、FMA评分、BI评分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1),但观察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0.01)。结论:在运动训练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与按摩,对脑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训练对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20例老年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在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后进行才藤吞咽障碍7级评定.结果:老年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在接受吞咽功能训练后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1).结论:老年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吞咽功能,恢复了经口摄食,促进自立能力,达到援助患者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彭丽延  李素惠 《光明中医》2014,(10):2185-218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60例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相应干预4周后的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有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加强制性运动护理干预措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结合组30例,采用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30例,仅行推拿治疗.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w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结合组Fi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步行训练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早期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互动式指针疗法”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互动式指针疗法"对于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76例采用指针疗法,对照组74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评定2组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活动Barthel(BI)指数,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Brunnstrom偏瘫运动功能评价和日常活动BI指数改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互动式指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可加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各32例,均接受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增加在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治疗前后分别用FMA下肢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一月后两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肋木下膝关节控制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PNF技术对脑卒中患者膝关节过伸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康复医学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加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训练,改善患者膝关节控制及下肢运动功能。两组患者通过测量膝关节伸展角度判断治疗有效率,以及采用FMA-L评分量表、BBS评分量表和计算10m最大步行速度、平均步长结果来评价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在膝过伸角度、FMA-L评分、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和平均步长评估指标中分数均有显著提高,其中试验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PNF等张组合、节律性稳定及动态反转技术可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及本体感觉,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及控制能力,提高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