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图像特点。方法:对46例(48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对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进行观察。结果: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可清晰显示后极部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脱离形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36例38眼占总眼数的76.17%)、神经上皮层并色素上皮层脱离(8例8眼占总眼数的16.67%)、单纯色素上皮层脱离(2例2眼占总眼数的4.17%)3种表现。结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见的OCT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和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OCT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分期辨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52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综合FFA及OCT特征分为神经上皮层脱离,色素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脱离合并色素上皮层脱离(晚期),辨证为水湿上泛型,脾虚挟痰型,脾肾虚,湿浊困阻型,肝肾不足型,分别用五苓散,香贝养荣汤,参苓白术散及明目地黄汤加减。结果:治愈41例,好转9例,无效2例。结论:结合FFA及OCT特征分期辨证施治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有独到之处,为笔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形态学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观察研究,对43例(49眼)CSC患者进行FF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并将两者结果对比观察。结果:呈典型FFA表现21只眼,OCT扫描均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FFA中未发现任何异常荧光部位5只眼,在OCT中却可见局部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FFA中呈不典型的渗漏表现23只眼中,OCT扫描也发现神经上皮脱离或色素上皮脱离或两者皆有,其中局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光带粗糙和小隆起表现8只眼。FFA中未见任何异常荧光的5只眼,其中OCT扫描却发现有只眼呈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浅脱离,即视网膜的隐性渗漏。结论:CSC的发病机制可能为脉络膜循环障碍继发RPE损害。SD-OCT对FFA诊断和研究CSC有很好的补充甚至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4.
吴宇平 《吉林医学》2012,33(15):3277-3278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中心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诊治和疗效观察方面的作用。方法:对28例(36眼)的CSC患者进行OCT及FFA检查。结果:28例(36眼)经FFA确诊的CSC患者渗漏点45个,其中6眼(13个渗漏点)在OCT图像上显示为神经上皮浆液脱离,2眼(2个渗漏点)为色素上皮脱离,20眼(35个渗漏点)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伴色素上皮层脱离。结论:利用OCT并FFA检查不但能定量、定性检查CSC患者,还能准确定位渗漏点,两者互为补充,准确有效指导激光治疗和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张青蔚  张风  马凯  马彦 《北京医学》2002,24(1):45-46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exudative chorioretinopathy,CEC)的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32例(34只眼)进行检眼镜、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OCT检查,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4只眼的OCT图像中,均有色素上皮反光强弱不等及色素上皮下可见高反射组织的表现,并可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及色素上皮层脱离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结论 OCT诊断技术可对CEC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7.
肖立云 《新疆医学》2007,37(2):30-31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因为色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的损害,脉络膜毛细血管渗漏积聚在黄斑区神经上皮层下,而造成的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该病程可长达数月到数年。由于其确切的发病病因不明,缺乏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本文报告30例(30只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在住院期间采用磷酸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时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张俊娜  卢红  郭东煜  柳孟云  杜持新 《浙江医学》2020,42(5):434-436,440
目的分析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所示渗漏处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的表现特征。方法收集46例已确诊的急性CSC患者的FFA和OCT影像资料,观察患眼FFA和OCT图像表现,并选取其中一部分患者定量分析渗漏点和RPE层损害在OCT上的位置关系。结果患眼FFA渗漏处的RPE层在OCT上表现为脱离25眼(54.35%),RPE层小隆起17眼(36.96%),RPE层粗糙不规则3眼(6.52%),RPE层无明显异常1眼(2.17%)。OCT图像中脱离最高点与FFA图像中渗漏点距离为(211.63±75.67)滋m;RPE层小隆起最高点与渗漏点的距离为(212.75±114.24)滋m;而OCT上表现为粗糙不规则者,其RPE层病变中心点与渗漏点的距离为(226.67±111.73)滋m。结论急性CSC行FFA所示渗漏处在OCT图像中RPE层病变可表现为脱离、小隆起、粗糙不规则,其中以脱离为最常见,渗漏点与RPE层病变位置不完全一致,但可根据OCT图像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引导激光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Stargardt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对Stargardt病患者7例14眼拍摄彩色眼底图像,其中6例12眼行FFA检查,7例14眼行黄斑区OCT检查。结果检眼镜检查4眼黄斑区色素紊乱呈颗粒状,FFA表现为暗脉络膜背景荧光,黄斑区呈现透见荧光,牛眼状高荧光,眼底检查8眼黄斑区表现为卵圆形变性区并呈金箔样反光,后极部出现黄色斑点,FFA表现为后极部斑点状荧光,晚期呈强荧光。OCT检查发现14眼神经上皮层变薄甚至缺失。结论Stargardt病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萎缩,FFA表现为黄斑区透见荧光,OCT表现为视网膜厚度变薄,二者的临床应用为该病诊断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国嫣  李冬  王禹  解聪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674-1675
目的:观察黄斑区盘状水肿和囊样水肿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的不同。方法:对经过散瞳后直接、间接检眼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已确诊的32例致黄斑区盘状水肿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及28例致黄斑区囊样水肿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盘状水肿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增厚,神经上皮层隆起和色素上皮之间为液性暗腔,色素上皮层光带变薄,或伴有1处或多处的色素上皮层隆起,下方为液性暗腔。且色素上皮的脱离是局限的。囊样水肿表现为神经上皮间有1个或数个液性暗腔,呈蜂窝状,表面组织菲薄,伴有神经上皮层脱离、增厚。结论:盘状水肿主要是神经上皮层的脱离,神经上皮层间无明显改变。囊样水肿主要是神经上皮间形成蜂窝状液性暗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paphy,0CT)探讨影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idoretinopathy,CSC)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对4l例42眼CSC患者进行检查,对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色素上皮脱离高度和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5种测量指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局限性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39只限,色素上皮脱离15只限。视力与神经上皮脱离范围、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有显著的负相关。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较正常增厚,但视力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无显著相关。结论 OCT对CSC的诊断及追踪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神经上皮脱离范围和高度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单眼首次发病的CSC患者65例,急性期(即出现主观症状4~8周内)与恢复期分别行OCT检查。结果急性期OCT图像特征为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拱形隆起与色素上皮层之间的浆液性弱反射暗区,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同时脱离、色素上皮脱离三种不同形式。恢复期末次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下液体完全吸收,部分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变薄。15例定期追踪观察的OCT均可动态地观察到液体的吸收和测量到神经上皮层脱离高度的减少。结论OCT能显示CSC患者的病变直观的图像并能进行定量的追踪观察,对随访病情的变化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常见于20~40岁的男性患者,典型症状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局限性浆液性脱离,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证实这种视网膜脱离起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结合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形态学检查及视觉电生理视功能检查,探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形态学改变与视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渗出型黄斑变性患者20例(30眼)、初次诊断为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25例(30眼)以及同年龄段正常对照者15例(30眼),分别为渗出组、萎缩组和正常组.对3组研究对象进行黄斑中心凹OCT检查及眼电生理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1)渗出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较对照组和萎缩组均明显增厚(均P<0.05),可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色素上皮(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萎缩组水平及垂直方向神经上皮层厚度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发现玻璃膜疣12眼,均未见色素上皮下/神经上皮下CNV、浆液性和/或出血性RPE脱离、浆液性神经上皮层和/或神经纤维层脱离.(2)与对照组比较,渗出组F-ERG a、b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及P-VEP潜时均明显延长(均P<0.05);萎缩组F-ERG a波振幅及Ops、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P<0.05),F-ERG b波潜时明显延长(P<0.05).与萎缩组比较,渗出组F-ERG b波振幅、Ops及P-VEP振幅均明显降低(均 P<0.05).结论 年龄相关性萎缩型黄斑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变早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改变,在渗出型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同时常合并有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变厚,提示渗出性黄斑病变的病情进展更快,黄斑区形态以及视网膜功能的改变较萎缩型更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在检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60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诊断为单眼初发的CSC患者进行时域OCT检查,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对病变图像进行定量测量和分析。其中34例(34眼)在恢复期行OCT复查,对比分析发作期与恢复期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定量测量结果。采用直线相关法对视网膜浆液性脱离区各参数与视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FFA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51眼(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眼,视网膜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3眼.其他2眼(经OCT检查证实为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2)OCT检查结果:单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49眼,单纯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6眼,神经上皮合并色素上皮脱离5眼。(3)恢复期患者视力较发作期患者有所提高,但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恢复期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显著薄于发作期(P〈0.01)。(4)视力与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水平横径、垂直纵径、高度及中心凹6mm范围内容积均显著相关fP〈0.01),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色素上皮脱离范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OCT能够无创伤性地在活体上观察CSC视网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可明确应用于CSC的临床分型及视力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脾利湿中药在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对30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明确诊断,给予激光治疗,治疗后服用健脾利湿中药30 d。观察治疗前后视力情况、视网膜形态和神经上皮脱离高度变化,不同时间CSC患者治愈情况,FFA、吲哚青绿造影(ICGA)检查结果以及复发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前、后平均视力分别为0.54±0.21、0.80±0.19,治疗后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2)治疗后OCT显示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吸收,神经上皮脱离高度治疗前为(543.39±132.33)μm,治疗后为(213.81±22.62)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内治愈的有21例,占70%;4周以上9例,占30%。(3)治疗后FFA显示治疗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渗漏点消失,吲哚青绿造影(ICGA)显示脉络膜高通透性改善。(4)复发情况:1例在治疗后7个月时CSC复发,占3.3%。【结论】激光治疗围手术期应用健脾利湿中药是治疗CSC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半剂量光动力治疗(PDT)前后黄斑光相干断层扫描(OCT)二维和三维图像的变化特点,比较二维图像中神经上皮层厚度指标和三维图像中神经上皮层容积指标在治疗前后与视力的相关性以及在诊断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方法:选取经间接眼底镜、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和OCT确诊的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VKH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共54眼,进行常规视力、裂隙灯检查、间接眼底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并给予激素治疗,随访观察半年,总结分析眼底病变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眼底表现为视乳头水肿、视网膜水肿、浆液性视网膜脱离;FFA表现为早期针尖样强荧光点,晚期视盘渗漏及视网膜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多发性脱离。激素治疗后患者视力均明显提高。结论:眼底表现、FFA、OCT等有助于早期VKH的诊断,早期系统规范化的激素治疗,可有效控制炎症,改善视力。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以黄斑水肿为特征,多见于20—45岁的中青年男性。目前我院眼科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联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了临床诊断、眼底定位、眼底激光治疗及愈后随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失代偿的关系,我们对23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失代偿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例患者自觉症状均有视物模糊、眼前暗区;跟底黄区色素紊乱,视网膜下黄白色细小沉着物;眼底荧光血管造见强荧光斑点,并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可明显渗漏点;23例均无特殊用药5 ̄18个月随访,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认为本病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临床症状相似,只有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