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通过超声测量瘢痕子宫妊娠晚期瘢痕区肌层厚度来判断其瘢痕愈合情况,从而为其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52例,以剖宫产术后2年为界限进行分组,利用经腹部超声测量所有孕妇的瘢痕区肌层厚度,随访最终分娩方式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剖宫产手术距离本次妊娠的时间在2年以上者其瘢痕区肌层厚度明显大于2年以内者(P<0.05),但2组间子宫破裂征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13例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其成功率92%.结论 超声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对瘢痕子宫分娩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超声检查瘢痕子宫妊娠其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距上次剖宫产年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9月孕35周左右孕妇,瘢痕子宫患者200例,按距上次剖宫产年限分3组,常规超声测量子宫下段肌层厚度。结果:3组结果差异无意义(P〉0.05),说明瘢痕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与距上次剖宫产年限无明确关系。结论:通过大量超声检查评估瘢痕子宫下段肌层厚度,证明其恢复状态与距上次剖宫产年限无明确关系,所以距上次剖宫产年限不能成为其阴道试产禁忌症。  相似文献   

3.
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对再次分娩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对再次分娩的意义。方法:对2006-01-2008-12本院前次剖宫史病例行B超检测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和检测数值,分娩结局为阴道分娩141例,再次剖宫产为205例。再次剖宫产子宫瘢痕厚度≤3mm组为39例及〉3mm组166例,比较术中出血量,缩宫素用量,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子宫下段瘢痕为Ⅰ级愈合在阴道分娩率与Ⅱ级Ⅲ级相比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术孕妇≤3mm组在术中出血量,缩宫素用量,产后出血情况与〉3mm组相比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次剖宫产史孕妇妊娠晚期检测子宫下段瘢痕情况对选择再次分娩方式就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琳 《当代医学》2022,28(8):8-11
目的 探究超声检诊在妊娠晚期瘢痕子宫下段肌层厚度对再次妊娠剖宫产时机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本院检诊的118例妊娠晚期瘢痕子宫孕妇作为瘢痕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检诊无子宫手术既往史的117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超声检诊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情况,比较瘢痕子宫不同级别孕妇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5.
洪莲  万映  关莹  柏雪菲  韩笑 《重庆医学》2017,(34):4841-4843
目的 比较妊娠中期和晚期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对评估分娩方式及预测妊娠结局的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154例患者,采用经阴道超声分别于孕28周和孕36周时测量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比较孕28周和孕36周时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对患者分娩方式及子宫破裂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 孕36周时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明显较28周时下降(P<0.05),选择再次剖宫产的孕妇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在孕中、晚期均显著低于经阴道分娩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发生子宫撕裂孕妇的前壁下段厚度显著低于未发生子宫撕裂孕妇(P<0.05).孕36周时,11例中有10例患者子宫瘢痕厚度小于2 mm,孕28周时有3例发生子宫撕裂的孕妇前壁下段厚度大于平均值.结论 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瘢痕前壁下段厚度有利于评估分娩方式及预测子宫破裂风险,孕28周时的结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利用超声测量子宫下段宫壁厚度预测瘢痕子宫破裂的可行性。方法超声检查并用谐波成像技术对196例既往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在妊娠晚期对子宫下段前壁肌层厚度进行连续多次检测,并与分娩及手术的结果相对照。结果有3例(1.5%)孕妇存在子宫不完全破裂。未发现子宫完全破裂者。存在子宫不完全破裂的孕妇子宫下段肌层厚度明显小于未存在子宫破裂的孕妇。子宫下段前壁肌层厚度=2.5mm为预测子宫破裂的最佳临界值。其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7.0%。结论应用超声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前壁肌层厚度的意义重大,子宫下段前壁肌层厚度〈2.5mm可预测瘢痕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7.
081641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李学和…∥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9).—568~569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对2007年1~12月该院再次剖宫产病例在术前均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其中瘢痕厚度>3mm组60例,瘢痕厚度≤3mm组26例,对病例的术前宫缩情况、术中出血量、缩宫素总用量与产后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再次剖宫产孕妇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mm组在术前宫缩、产后出血发生率、缩宫素总用量上与>3mm组孕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指导意义。表1参3(原文摘要)081642腹部超声与阴道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价值/罗青…∥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8,16(8).—486~488对收治的197例异位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经腹部超声(TAS)和经阴道超声(TVS)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确诊率。结果:197例中75例经TAS检查诊断62例,阳性确诊率82.3%;72例经TVS检查诊断65例,阳性确诊率90.3%;50例经TA...  相似文献   

8.
谷宁 《医学综述》2014,20(21):4001-4002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术前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的剖宫产200例,根据B超检测结果分为瘢痕厚度>3 mm组和瘢痕厚度<3 mm组,每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阴道试产成功率及先兆子宫破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瘢痕厚度>3 mm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5%vs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厚度>3 mm组先兆子宫破裂1例(1%),而瘢痕厚度<3 mm组8例(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在阴道试产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瘢痕子宫孕妇9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B超检测孕妇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并依据厚度将其分为研究组52例(>3 mm)和对照组38例(≤3 mm)。比较两组产后出血量、阴道试产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阴道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越厚,愈合越好,产前使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可为选择阴道试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春风 《基层医学论坛》2014,(22):2959-2960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价值。方法将94例再次剖宫产孕产妇按照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分为〈3 mm组和≥3 mm组各47例,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产后出血例数和缩宫素使用量,以评价B超检测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价值。结果 〈3mm组术中出血量为(336.9±118.4)mL,产后出血例数有9例(19.15%),缩宫素使用量为(90.1±18.7)U,均明显高于≥3 mm组(P〈0.01)。结论通过B超检测子宫瘢痕厚度可以有效地指导再次剖宫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Fisher判别法归类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为剖宫产史( PCS)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愿意阴道试产的216例 PCS 孕妇为研究对象,采集年龄、职业、临产前体重指数( BMI)、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妊娠并发症、超声测量胎儿腹围、胎儿双顶径、子宫下段厚度、胎儿性别,记录分娩中Bishop宫颈成熟评分、宫缩剂应用情况等。结果①分娩方式:阴道自然分娩成功66例,阴道助产分娩成功58例,剖宫产分娩92例。②单因素分析显示:3种分娩方式在职业、临产前BMI、胎儿腹围、双顶径、宫缩剂应用、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子宫下段厚度和Bishop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③逐步法Fisher判别入选判别函数的因素是胎儿腹围( X1)、子宫下段厚度( X2)、Bishop评分( X3)和应用宫缩剂( X4)。 Fisher判别函数:Function 1=-0.101X1+2.202X2+0.649X3+0.289X4-9.243;Function 2=0.258X1-0.156X2+0.593X3+0.409X4-14.384。④函数预测阴道顺产、阴道助产和剖宫产的敏感性分别是80.30%、56.90%和78.26%,总体符合率为73.15%。结论胎儿腹围、子宫下段厚度、Bishop评分和应用宫缩剂是影响PCS孕妇阴道分娩成败的重要因素。以此4项指标建立的Fisher判别函数可为PCS孕妇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中等强度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胡穗花 《中外医疗》2009,28(27):10-11
目的分析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97例瘢痕子宫妊娠孕妇以及同期92例无剖宫产史妊娠孕妇,对不同分娩方式进行观察指标对比。结果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与无剖宫史阴道分娩产妇其新生儿Apger评分、产程、出血量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与无剖宫产史剖宫产比较,其新生儿Apge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中平均出血量以及术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初次剖宫产患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瘢痕子宫妊娠孕妇,再次剖宫产与阴道分娩比较,新生儿Apge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平均出血量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中,阴道分娩与再次剖宫产相比,利大于弊。在瘢痕子宫妊娠产妇符合适应证的前提下,应鼓励阴道分娩,同时试产过程中要严密监护观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瘢痕子宫住院分娩产妇1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再次剖宫产和经阴道分娩的母婴结局进行观察比较。结果164例产妇中经阴道分娩42例,分娩率为25.61%,成功率为84%,再次剖宫产122例。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再次剖宫产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产妇只要符合阴道试产条件,严密监护下行阴道分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瘢痕子宫再次分娩时分娩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接收的瘢痕子宫待产孕妇207例,所有孕妇均选择阴道试产分娩,根据试产结局将其分为试产成功组和试产失败组,即阴道分娩组和再次剖宫产组,分别131例和76例。比较2组孕妇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产褥病率、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各临床资料差异,同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临床资料对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影响。结果再次剖宫产组的产时出血量、产程时间、产褥病率均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P<0.01),再次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的年龄、孕周、产前体质量指数(BMI)、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子宫下段厚度、阴道分娩情况、胎儿估重、分娩前宫颈评分等产前因素和潜伏期时间、尿潴留、临产后胎方位、宫缩程度、潜伏期宫颈评分等产时因素比较具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孕周、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子宫下段厚度、胎儿估重、分娩前宫颈评分、产前BMI、阴道分娩情况、潜伏期时间、尿潴留、临产后胎方位、宫缩程度、潜伏期宫颈评分等产前和产时因素均是影响剖宫产后阴道分娩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在严格筛选年龄、产前BMI、上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阴道分娩史、定期产前检查、瘢痕厚度等适应指征情况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选择阴道分娩,有助于改善孕妇分娩结局,提高分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叶茵 《当代医学》2009,15(12):46-47
目的探讨腹膜外剖宫产应用于试产失败患者的优越性与弊端。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辽宁省葫芦岛市妇婴医院80例经阴道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的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分别行腹膜外剖宫产、子宫下段剖宫产结束分娩。比较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肠胀气、肠麻痹、腹腔内感染发生率及胎儿娩出时间。结果腹膜外组在排气时间上短于子宫下段组,肠胀气、肠麻痹、腹腔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外组在胎儿娩出时间上明显长于子宫下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膜外剖宫产在试产失败患者中应用具有肠功能恢复快,腹腔内感染少等优越性,值得采用,但应考虑胎儿情况。  相似文献   

16.
杨桂香 《河北医学》2013,(11):1639-1642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的12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其中78例孕妇的二次生产方式为剖宫产,将其视为观察组A(n=78),其余42例孕妇的二次生产方式为阴道分娩.将其视为观察组B(n=42);选择同时期的78例首次剖宫产孕妇作为对照组A(n=78),42例同期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B(n=42);对比分析观察组A、对照组A、观察组B、对照组B的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12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中共有59例行阴道试产,其中成功42例(71.2%);再次剖宫产孕妇78例,手术率65.0%;在产后出血量、重度粘连、切口乙级愈合发生率方面,观察组A和对照组A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A和观察组B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方面,观察组B和对照组B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并非剖宫产绝对指征,但是仍然以手术为主;符合试产条件下的阴道试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行性,但是为了确保母婴平安,需要高度关注子宫破裂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钱慧 《河北医学》2013,(6):823-826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孕妇的分娩结局,了解疤痕子宫孕妇再次分娩的风险及并发症。降低因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率的提高。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115例疤痕子宫妊娠分娩(实验组)及其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120例非疤痕子宫妊娠分娩(对照组)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疤痕子宫妊娠的分娩方式仍以剖宫产为主,社会因素仍是主要原因,且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胎儿窘迫、产程进展异常、脐带绕颈对照组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恶露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且子宫破裂率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O.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分娩风险明显较非疤痕子宫高,临床应该严格控制无临床医学指征行剖宫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