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尼奠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加口服药物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SAH后CVS发生率,提高CVS治愈率且无增加再出血的风险,但不能降低SAH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雌激素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脑血管痉挛( CVS)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SAH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外给予尼莫通治疗,观察组另每天给予2mg雌激素肌肉注射。结果:治疗后2组GC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x2=5.14,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55/6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47/60)(x2=4.18,P<0.05)。结论:雌激素联合尼莫通可明显减少SAH后CVS的发生率,雌激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防治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研究经造影导管注入血管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或是脑血管疾病介入栓塞治疗(规范化操作下)时出现脑血管痉挛( CVS )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者,且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经造影导管注入血管内应用尼莫地平、对照组给予传统的3H疗法,由专人分析与研究两组治疗效果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且在前3d,对照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P<0.05);第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治疗组血压无明显变化( P>0.05);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经造影导管注入血管内应用尼莫地平能有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脑血管痉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6例原发性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P〈0.05),而再出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能明显改善SAH患者的神经功能,同时可以减少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发生,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稿约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何凯 《当代医学》2011,17(15):4-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将)00例9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持续泵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再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愈率且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尼莫通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依据使用尼莫通输液剂量的不同,将56例患者分为3组:大剂量18例(1.1~2.0mg/h)。中剂量20例(0.6~1.0mg/h),小剂量18例(0.2~0.5mg/h));分别观察比较3组疗效。结果: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疗效明显优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剂量的尼莫通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有良好的疗效,药物使用过程中临床护理工作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 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 )模型,探讨法舒地尔防治DCV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20只。实验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 A H模型,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SAH模型建立后,法舒地尔静脉给药。血管造影及经颇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血管痉挛情况,造模后第7天取材井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M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底动脉 Toll受体4(TLR4)的表达。结果SAH后血管痉挛模型造模成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直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较实验组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 M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基底动脉 TLR4表达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 0.05)。结论 SAH后DCV可能与TLR4信号通路有关,法舒地尔能显著降低SAH后基底动脉TLR4表达,缓解SAH后DCV。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患者头痛症状缓解情况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39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治疗组24例。所有病例给予脱水降颅压、止血、镇静、尼莫地平防止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治疗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头痛缓解情况比较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穿刺脑脊液置换术用于治疗SAH后急性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形成及尼莫地平干预后脑血管动态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只日本大耳白兔分为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每组15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免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4、7、11、14天行MS-CTA检查。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技术。结果单纯SAH组和尼莫地平干预组在造模后第1、4、7、11、14天基底动脉管径均明显小于造模前(均P〈0.05);而单纯SAH组与尼莫地平干预组同一时间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MS-CTA能快速准确地观察DCVS的形成及尼莫地平干预后的脑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1.
鲁勇 《医学新知杂志》2008,18(3):175-17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中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的预防作用。方法72例SAH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尼莫地平。结果与对照组比,治疗组疗效显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可显著降低DVCS的发生,改善SAH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申艳莉  罗祖明 《四川医学》2002,23(6):557-558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管痉挛(CVS)的防治作用。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假手术组(空白组);B:痉挛组;C:川芎嗪组;D:尼莫地平组。经自体血红蛋白局部注射法建立SAH后CVS模型。用动态图像分析法监测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变化,并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的体内代谢产物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B组血管直径较A组缩小(P<0.001);C组、D组血管与B相比直径增大(P<0.001);MDA水平C组比其余三组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川芎嗪对SAH后CVS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对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观察分别选择瑞格列奈以及格列吡嗪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A2组(格列吡嗪组53例)与A1组(瑞格列奈组53例)。对比两组糖尿病患者完成治疗后在相关指标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FPG(空腹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以及PPG(餐后血糖)等指标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A1组优于A2组糖尿病患者明显(P<0.05)。结论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临床选择瑞格列奈以及格列吡嗪均能够获得确切疗效,但采用瑞格列奈进行治疗后,临床出现低血糖的概率较低,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患者6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止血、脱水、对症治疗,观察组3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0.5μg·kg^-1·min^-1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10d,后改尼莫地平片剂40mg,每日4次,连用1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多普勒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CVS发生率及疗效。结果经积极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痊愈13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对照组痊愈8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8.00%,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CVS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1.43%vs44.00%,P〈0.05),再出血率也低于对照组(2.86%vs24.0HD%,P〈0.05)。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VS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本院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76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上无显著差异;对照组予以解痉、止血、输液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辛伐他汀20mg,口服,1次/日。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再出血的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结果TC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脑积水发生率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再出血率与死亡率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SAH有显著疗效,可减少SAH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的最佳时间及早期病因诊断,以减少并发症,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269例不同时间脑血管造影的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据发病时间分为A、B、C、D共4组。对其病因、造影时间,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脑血管造影异常者186例.占69.1%。B组(发病1~3天)DSA阳性率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外科治疗例数与A组和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三组。结论发病1~3天脑血管DSA检查再有利于颅内血管病变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减少SAH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氟桂利嗪与尼莫地平对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偏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 A组患者进行氟桂利嗪治疗,B组患者进行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变化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神经降压素、内皮素、β-内啡肽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神经降压素、内皮素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桂利嗪较尼莫地平对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更好,氟桂利嗪主要通过降低血液中降压素、内皮素,增加β-内啡肽发挥作用;尼莫地平主要通过降低血液中降压素、内皮素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37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37例,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加入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治疗30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及血肿体积和水肿体积测量。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7%(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血肿体积及水肿体积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对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观察选择阿奇霉素+盆腔炎2号完成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146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的随机分组。C1组(观察组73例):临床选择阿奇霉素+盆腔炎2号方进行治疗;C2组(对照组73例):临床选择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疾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完成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C1组高于 C2组盆腔炎患者明显(P <0.05);在疾病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C1组低于 C2组盆腔炎患者明显(P <0.05);在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方面,C1组优于 C2组盆腔炎患者明显(P <0.05)。结论:针对支原体感染盆腔炎患者,临床选择阿奇霉素+盆腔炎2号方进行治疗,能够获得确切疗效,患者临床预后质量可获得显著提高,凸显阿奇霉素与盆腔炎2号两种药物的临床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我院2004年9月~2012年10月经CT证实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且量在35~62 ml的患者170例,分别采取开颅手术清除血肿( A组)60例、CT定向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B组)72例、脑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开颅血肿清除术(C组)38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及术后生活能力恢复程度(ADL)。结果:3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率、3个月内病死率及术后恢复能力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再出血率13.15%(5/38)明显低于B组34.72%(25/72)、(P<0.05),和A组相近15%(9/60)(P≧0.05),C组3个月内病死率5.26%(2/38)低于A组12.0%(5/60)和B组20.83%(15/72)(P<0.05);3个月后ADL1-3级患者C组81.58%(31/38)明显多于A组58.33%(35/60)和B组68.06%(49/72),(P<0.05)。结论: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患,采取微创+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可有效降低患者2次出血率和病死率,提高术后ADL1-3级患者比例,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