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垂体瘤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水平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0例垂体瘤患者纳入研究范围,选取同期于本院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设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检测垂体瘤患者及对照组血清IGF-1、IGFBP-3水平表达水平,并计算IGF-1/IGFBP-3比值,比较2组血清IGF-1、IGFBP-3及IGF-1/IGFBP-3比值水平,并将垂体瘤患者按不同临床特征分组,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患者血清IGF-1、IGFBP-3及IGF-1/IGFBP-3比值。结果垂体瘤IGF-1表达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BP-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肿瘤直径及病理类型的垂体瘤患者IGF-1、IGFBP-3表达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性垂体瘤患者IGF-1表达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经ROC曲线分析,IGF-1表达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对垂体瘤侵袭性有优势明显预测价值(AUC=0.974、0.936),IGF-1、IGF-1/IGFBP-3比值预测垂体瘤侵袭性的敏感度分别100.00%、86.20%,特异度分别为93.50%、87.10%。结论 IGF-1、IGF-1/IGFBP-3比值或对垂体瘤侵袭性发挥有一定预测价值,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IGFBP-2、IGF-1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和4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IGFBP-2、IGF-1和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1)IGFBP-2、IGF-1和PC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1)。(2)IGFBP-2、IGF-1和PCNA在有淋巴结转移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P<0.05)。(3)IGFBP-2和IGF-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明显正相关(P<0.01)。(4)PCNA的表达率在IGFBP-2和IGF-1阳性胃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erbB-2阴性的胃癌(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IGFBP-2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强IGF-1的表达,两者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在结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处于不同Dukes分期的结肠癌患者80例,并以同期因外伤而切除正常结肠组织的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双位点免疫放射测定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在结肠癌手术前后血清中IGF-1水平和癌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Dukes各期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GF-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期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IGF-1水平高于术后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癌组VEGF弱阳性和阳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清IGF-1水平和VEGF表达水平与结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有望作为结肠癌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及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许静  郭健  罗永贵  李大星 《大医生》2023,(7):103-106
目的 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为临床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贵州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3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贵州省骨科医院进行体检的45例绝经未发生骨质疏松的女性为研究对象纳入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研究对象不同部位骨密度(BMD)水平,比较两组研究对象骨代谢相关指标[钙(Ca)、磷(P)、雌二醇(E2)、甲状旁腺素(PTH)、骨钙素(BGP)、瘦素、IGF-1及IGFBP-3]水平,分析瘦素、IGF-1、IGFBP-3水平判断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价值,分析瘦素、IGF-1、IGFBP-3水平与BM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研究对象腰椎骨、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BM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研究对象C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E2、BGP、瘦素、IGF-1、IGFBP-3水平低于对照组,P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O...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及其受体(IGF—Ⅱ,IGF—ⅡR)在正常脑组织和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评估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与脑膜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Ⅱ和IGF—ⅡR在6例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和38例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同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IGF—Ⅱ和IGF—ⅡR在脑膜瘤中的表达以及它们与脑膜瘤病理学分级和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正常脑组织中几乎无IGF—Ⅱ和IGF—ⅡR蛋白的表达.它与良性脑膜瘤组(Ⅰ级)比较,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和恶性脑膜瘤组(Ⅲ级)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的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不同,良性脑膜瘤组(Ⅰ级)中的IGF-Ⅱ和IGF—Ⅱ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和恶性脑膜瘤组(Ⅲ级)的表达水平,它们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恶性脑膜瘤组(Ⅲ级)中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水平比不典型性脑膜瘤组(Ⅱ级)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GF—Ⅱ和IGF—ⅡR在不同病理级别脑膜瘤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随着脑膜瘤病理级别的增高,IGF—Ⅱ和IGF—ⅡR蛋白的表达也增强,它们的表达水平与脑膜瘤的分级呈正相关关系。④IGF-Ⅱ和IGF—ⅡR在脑膜瘤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强弱与患者术后复发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关系。结论:①IGF-Ⅱ和IGF—ⅡR与脑膜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②检测IGF-Ⅱ和IGF—ⅡR的表达水平,对指导脑膜瘤组织学分级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特发性矮小症(ISS)患儿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变化及与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间97例ISS患儿为ISS组,纳入同期来院体检的100名健康体检儿童资料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BAP、IGF-1及IGFBP-3水平,分析血清BAP、IGF-1及IGFBP-3对ISS的诊断价值。ISS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rhGH治疗,治疗12个月后,根据治疗效果将ISS组患儿分为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三亚组患儿血清BAP、IGF-1及IGFBP-3水平。结果 ISS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S组身高、体重、BAI、BAD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P、IGF-1及IGFBP-3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血清BAP、IGF-1及IGFBP-3单独及联合诊断小儿ISS的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Ⅰ、IGF-Ⅱ、IGFBP-1、IGFBP-3与糖尿病神经病变(DNP)的关系。方法:138例2型糖尿病病人,行神经肌电图分析病人神经传导速度,其中DNP组90例,非DNP组48例,正常对照组156例。观察对象空腹取血检测IGF-Ⅰ、IGF-Ⅱ、IGFBP-1、IGFBP-3,采用免疫放射测定法(IRMA)检测。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人无论有否DNP,空腹血清IGF-Ⅰ均较低[(256.1±13.43)(正常对照组)vs(176.4±11.50)(DNP组),vs(183.6±17.23)(非DNP组)ng/mL,P<0.05],DNP组与非DNP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2)IGF-Ⅱ测定结果与IGF-Ⅰ类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患者IGF-Ⅱ水平较低[(863.8±21.55)vs(789.3±29.23),vs(649.1±32.17)ng/mL,P<0.05],DNP组与非DNP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3)DNP组血IGFBP-1水平显著高于非DNP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非DNP组及正常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54.06±2.69)vs(72.23±4.85),vs(52.64±5.05)ng/mL];(4)IGFBP-3水平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浆IGF-Ⅰ、Ⅱ显著下降,但合并DNP者伴随IGFBP-1明显升高,由于IGFBP-1是调节游离IGF浓度的主要结合蛋白,提示IGF活性的下降(游离IGF减少)可能与DNP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其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IGFBP3)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5例EOC和25例正常卵巢组织标本中IGF-1、IGF-1R、IGFBP3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IGF-1、IGF-1R、IGFBP3在EOC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者表达的升高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IGF-1、IGF-1R、IGFBP3的表达升高与EOC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肝癌患者3D-CRT前后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GF-Ⅱ、IGFBP-2的水平.结果:肝癌患者3D-CRT前血清中IGF-Ⅱ、IGFBP-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D-CRT后患者血清IGF-Ⅱ、IGFBP-2的水平显著低于3D-CRT前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肝癌患者CR 9例,PR 30例,NC 7例,PD 2例,总有效率(CR+PR)为81.3%.结论:血清IGF-Ⅱ、IGFBP-2水平的监测可以作为肝癌的辅助诊断及放疗疗效的监测:3D-CRT是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IGF-Ⅰ、Ⅱ)及其结合蛋白3(IGFBP-3)与胎儿生长受限(fetalgrowth restricton,FGR)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在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产科住院的临床诊断的中期FGR孕妇共30例,抽取同期引产的健康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1;分娩时再抽取30例健康分娩孕妇作为对照组2:分别测定FGR孕妇组在孕中期及分娩时与两个对照组的母血、羊水及脐血中的IGF-Ⅰ、Ⅱ及IGFBP-3的浓度并对比它们的差异.结果:FGR组的IGF-Ⅰ、Ⅱ水平在孕中期及分娩时均下降,而IGFBP-3水平却升高.结论:IGF-Ⅰ、Ⅱ及IGFBP-3可能与FG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IGF-Ⅰ、Ⅱ的降低及IGFBP-3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IGF)与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 SSc)的关系。  方法  采集2010年至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24例SSc患者血清, 其中弥漫型SSc 12例, 局限型SSc 12例; 另外采集12名健康对照者及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 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IGF系统各因子的表达, 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SSc患者血清IGF-Ⅰ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IGFBP)-3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49.21±37.94) ng/ml vs.(15.54±9.07) ng/ml和(3.38±2.09) ng/ml vs.(1.00±0.83) ng/ml, P < 0.001], 且SSc患者血清IGF-Ⅰ与IGFBP-3水平呈正相关(r=0.883, P < 0.001)。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与患者年龄、病程、Rodnan皮肤评分不存在相关性。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在Scl-70抗体阳性与阴性SSc患者间及在肺间质纤维化与无肺间质纤维化SSc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Sc患者血清IGF-Ⅱ、IGFBP-5和IGFBP相关蛋白1(IGFBP-related protein 1, IGFBP-rP1)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SSc患者血清IGF-Ⅰ和IGFBP-3水平升高, IGF系统可能参与了SSc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抚触对早产儿血清瘦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及骨声波速度(SOS)的影响。方法比较分析抚触组、非抚触组(各20例)早产儿组出生3d及纠正胎龄40周时体重、身长、血瘦素、IGF-1及超声测定左胫骨SOS的结果。结果出生3d时早产儿抚触组与非抚触组的体重、身长、骨SOS、血清瘦素及IGF—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38、0.37、0.42、1.28、0.76,P均〉0.05)。纠正胎龄满40周时,抚触组的体重、骨SOS及血清瘦素明显高于非抚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06、7.69、3.37,P均〈0.05);而抚触组的身长和IGF—1与非抚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82、2.27,P均〉0.05)。结论抚触能够减缓早产儿出生以后骨SOS的下降、促进体重增加和血清瘦素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及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2例,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人30名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瘦素、脂联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应用Gensini评分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①SA组、UA组、AMI组血清瘦素水平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UA组、AMI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MI组、UA组、SA组TG、TC、L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UA组HD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随Gensini评分升高而逐渐降低,瘦素、TG、TC、LDL水平随Gensini评分升高而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瘦素、TG、TC、LDL水平异常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异常降低,两者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受体(IGF-Ⅱ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IGFBP-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PUCB)中术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PUCB的纽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UCB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IGF—I、IGF-Ⅱ、IGF—IR、IGF-ⅡR和IGFBP-3、IGFBP-5的水平。结果IGFs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阳性染色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其中IGF—IR、IGF—IIR、IGFBP-3、IGFBP~5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而IGF—Ⅱ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IGF—I在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和PUCB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IGF-Ⅱ、IGF-ⅡR和IGFBP-5均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剐为62.96%、50.00%、73.81%;在低级剐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剐为100%、88%、1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分别为100%、88.24%、100%: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1.24、31-36、33.05,P均〈0.05);IGF—IR和IGFBP-3亦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21.43%、16.67%,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2.00%、36.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是47.06%、41.18%,但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7.12、8.83,P均〉0.05)。结论IGF-Ⅱ、IGF-ⅡR和IGFBP-5在PUCB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对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孕妇女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术(IVT-ET)患者,以术后第14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β-HCG)阴性者为试验组A (30例),β-HCG>650.00 mIU/mL为试验组B (30例).以健康孕6周妇女为试验组C( 30例).测定各组IGF-Ⅰ、IGFBP-3.结果 试验组B血清IGF-Ⅰ、IGFBP-3含量低于试验组A(P<0.05);试验组C IGF-Ⅰ高于试验组A及试验组B(P<0.05);试验组C IGFBP-3与试验组A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试验组B(P<0.05);IGF-Ⅰ、IGFBP-3呈正相关(r=0.766 7).结论 IVT-ET术后14 d,孕妇血清IGF-Ⅰ、IGFBP-3含量均偏低;随孕期延长、胎盘形成,IGF-Ⅰ、IGFBP-3含量迅速增加.孕妇血清IGF-Ⅰ、IGFBP-3可用于预测胚胎发育、胎儿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外周血中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和IGF-Ⅱ水平与肝病的相关性及其检测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测定各组肝病患者血清IGF-Ⅰ、IGF-Ⅱ的含量;提取外周血白细胞总RNA,以-βactin作为内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各组IGF-ⅡmRNA表达;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中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结果 (1)慢性病毒性肝炎轻、中度组血清IGF-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重度肝炎组、静止型肝硬化组、活动型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GF-Ⅰ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慢性轻、中度肝炎组(P<0.05)。活动性肝硬化组血清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止性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P<0.05);原发性肝癌组血清IGF-Ⅱ水平明显高于各组(P<0.05)。(2)活动型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组外周血IGF-Ⅱ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3)慢性重度肝炎组、肝硬化组及原发性肝癌组HA和PCⅢ含量逐渐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GF-Ⅰ水平与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指标,并对肝病病情的估测有一定意义;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可能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肝病患者外周血中IGF-Ⅱ水平异常增高或过量表达时要警惕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清中生长激素 (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IGF Ⅰ)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与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 (RIA)测定 10 6例健康老人 ,5 9例老年糖尿病 (DM )患者(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30例 ,单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BDR) 18例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DR)11例 )及 4 5例健康成人血清中GH、IGF Ⅰ及IGFBP 3浓度。结果 健康老年人血清GH、IGF Ⅰ、IGFBP 3含量较健康成人显著降低 (p均 <0 .0 5 ) ;血清中GH、IGF Ⅰ、IGFBP 3含量随年龄增大而明显降低 ,且年龄与GH、IGF Ⅰ、IGFBP 3呈显著负相关 (r1=- 0 .4 32 0 ,r2 =- 0 .394 6 5 ,r3 =- 0 .4 12 74。P均 <0 .0 5 )。与健康老人比较 ,老年DM患者BDR、PDR组中血清中GH、IGF Ⅰ、IGFBP 3均显著升高 (P <0 .0 1) ,其升高程度与DR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结论 检测GH、IGF Ⅰ、IGFBP 3在血清中的浓度可早期发现老年DR ,并对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的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水平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IGF-Ⅱ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GF-Ⅱ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GF-Ⅱ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对组织中IGF-Ⅱ表达与宫颈癌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宫颈癌组和对照组血清IGF-Ⅱ浓度分别为(1.98±0.53)和(0.51±0.16)μg/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患者治疗后血清IGF-Ⅱ浓度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淋巴结转移组血清IGF-Ⅱ浓度为(2.26±0.32)μg/L,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1.734-0.4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宫颈癌、正常宫颈组织中IGF-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和10.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F-Ⅱ的阳性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呈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x^2=8.69,P〈0.01)。结论IGF-Ⅱ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关,检测IGF-Ⅱ能为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和预后观察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