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控制营养状况评分与脑梗死预后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对49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及TOAST分型,比较高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与低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发病3个月的病残率及复发率,分析TOAST分型各型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的差异。结果:随访3个月,高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病残率和复发率比低控制营养状况评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控制营养状况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型脑梗死患者CONUT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营养状况评分可以作为脑梗死预后判断的指标,在脑梗死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控制营养状况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静脉血CD133+细胞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梗死体积的相关性;评估CD133+在预测脑卒中高危因素中的价值。方法总检测90例样本,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脑梗死组),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住院患者30例(对照组)。以CD133+细胞作为内皮组细胞(EPC)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 h以内的EPC数量,并分别记录脑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病灶体积。根据TOAST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5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A)、其他明确病因型(SOE)、不明原因型(SUE)。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百分比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梗死组患者外周CD133+细胞百分比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r=-0.787,P<0.01);与梗死病灶体积呈负相关(r=-0.746,P<0.01),脑梗死各病因分型的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SAA型中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高于LAA型、CE型(P<0.01),LAA型与CE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明显降低,且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133+细胞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有关。CD133+水平具有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分型的构成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164例ACI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按照TOAST标准分为5大亚型,分析不同亚型与NIHSS评分的关系.结果 本组TOAST各亚型构成比:小动脉闭塞型42.6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17.07%、心源性栓塞型10.37%、其他病因型3.66%和不明原因型26.22%;TOAST五个亚型中,心源性栓塞型NIHSS评分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与小动脉闭塞型比较,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I患者NIHSS评分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中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测定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5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D-二聚体和Hs-CRP含量,并进行比较,同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和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中D-二聚体和Hs-CRP含量明显高于小面积组(P〈0.01);但D-二聚体和Hs-CRP含量与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无相关性。结论测定血中D-二聚体和Hs-CRP含量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冼煜  陈俊抛 《中国临床研究》2014,(10):1204-120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不同TOAST分型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病因分型方法分类后,检测患者血浆FIB浓度,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以及各亚型之间的血浆FIB水平;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比较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FIB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各亚型中的FI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FIB在LAA型中的水平最高,LAA型与CE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SAA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FIB的水平升高,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P〈0.05)。结论血浆FIB水平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与LAA、CE型的发生关系更为密切。急性脑梗死患者FIB水平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其与TOAST亚型、梗死灶大小、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36例ACI患者发病72h内的血清CRP水平进行测定,按照TOAST标准对患者进行病因分型,记录梗死灶大小,采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记分法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评价,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结果 ACI患者血清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心源性栓塞脑梗死CRP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其他明确病因性脑梗死、不明原因性脑梗死,而小动脉闭塞脑梗死最低。血清CRP水平升高程度与梗死灶大小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CRP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s=0.53,P〈0.01),与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s=-0.41,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在TOAST各型中的不同,说明不同的ACI亚型在病因及病理生理学机制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CRP测定对ACI病因学分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CRP可作为ACI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100例住院ACI患者LPA水平,并按照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标准分为5个亚型,分析TOAST各亚型LPA水平变化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TOAST各亚型构成比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38%,小动脉闭塞型33%,不明病因型12%,心源性栓塞型11%,其他病因明确型6%.心源性栓塞型LPA水平最高,其余依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病因明确型、不明病因型,而小动脉闭塞型最低.LPA水平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 ACI患者LPA水平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LPA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双抗体夹心法对35例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测定,并与2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脑梗死后血浆中纤溶活性增高。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病情判定及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探讨NT-pro-BNP与老年急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8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心源性卒中组和非心源性卒中组,每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照组)30例.分别于入院48 h,治疗第14、90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各组入院48 h和第14天的血浆NT-pro-BNP水平的变化及患者入院时血浆NT-pro-BNP水平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48 h及入院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心源性卒中组血浆NT-pro-BNP水平较非心源性卒中组明显增高(P<0.05);心源性卒中组及非心源性卒中组入院第14天血浆NT-pro-BNP水平较48 h的NT-pro-BNP明显降低(均P<0.05).心源性卒中组及非心源性卒中组入院第14、90天的NIHSS评分均较入院48 h明显下降,尤以入院第90天降低更明显(P<0.05或P<0.01).NIHSS评分≤6分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NIHSS>6分组(P<0.0l).好转组入院时血浆NT-pro-BNP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结论 BNP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NT-pro-BNP升高可作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一个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Fbg)变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0例脑梗死患者及3l例对照者血浆D-二聚体、Fbg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Fbg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结论血浆中的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Fbg水平的升高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Fbg的增高与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其亚型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变化,并探讨脂联素水平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中国汉族ACI患者160例和80例非ACI对照,按TOAST分型对ACI进行分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1)病例组中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88±1.91)mg/Lvs.(7.56±2.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CI亚型不同,脂联素水平不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组水平最低,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或腔隙性卒中(SAA)组居中,心源性栓塞(CE)组水平最高[(5.25±1.60)mg/Lvs.(6.05±2.07)mg/L vs.(7.17±1.71)mg/L],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对照组中,男性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7.01±2.09)mg/L vs.(8.22±2.1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ACI组中,并未发现存在性别差异;(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是ACI,尤其是LAA、SAA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可能是ACI的一个危险因素;在ACI组中脂联素水平未发现性别差异;LAA 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其他ACI亚型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变化及其与改良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OAST)病因分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为脑梗死组;按照2007年韩国改良TOAST病因分型分为5种不同的亚型,即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AT)48例(40.0%)、小动脉疾病型(SAD)36例(30.0%)、心源性栓塞型(CE)14例(11.7%)、其他原因卒中型(SOD)2例(1.6%)、不明原因卒中型(SUD)20例(16.7%)。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的血浆Hcy水平,分析改良TOAST各亚型与Hcy水平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浆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改良TOAST各亚型中SOD因例数少未作分析,其他各型中AT、SAD、CE、SUD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T组Hcy水平与SA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T组高于SUD组与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高Hcy血症有关,各亚型的血浆Hcy水平均增高并随TOAST亚型的不同而变化,AT、SAD亚型水平最高,提示高Hcy血症可能通过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脑梗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及穿支动脉病变(PAD)的关系。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13例。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头颅核磁共振、头颈部CTA、颈动脉超声、脑血管造影结果分为LAA组(113例)、PAD组(100例)。均进行血小板检测,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记录入出院时NIHSS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PAD组比较,LAA组PLT和PCT明显减少(P均〈0.05);PDW和MPV略升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181,r=-0.329,P均〈0.01),PLT与PCT呈正相关(r=0.926,P〈0.01)。入院时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P〈0.01);出院时LAA组NIHSS评分高于PA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与PLT、MPV、PDW、PCT均无相关性(r=0.000,r=0.128,r=0.118,r=0.042,P均〉0.05),出院时NIHSS评分与MPV、PDW呈正相关(r=0.160,r=0.146,P均〈0.05),与PLT、PCT无相关性(r=-0.005,r=0.042,P均〉0.05)。结论血小板参数、NIHSS评分与CISS分型LAA及PAD关系密切,对疾病的疗效、预防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脂蛋白(a)[LP(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急性脑梗死组)与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健康对照组),平行检测两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急性梗死组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不同NIHSS评分患者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各指标水平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339,0.545,0.297,P<0.01)。急性脑梗死组NIHSS评分小于5分、5~15分和大于15分3个亚组之间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越高的亚组,其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越高。血清Lp-PLA2、hs-CRP及LP(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745、0.636、0.701,P<0.01)。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Lp-PLA2、hs-CRP及LP(a)血清水平,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与D-二聚体在老年高血压和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设定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并脑梗死和健康对照3组,Hcy在贝克曼DXC-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应用循环酶法原理检测;D-二聚体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生产的ACL-FUTURA全自动血凝仪上用比浊法原理检测。对比3组的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老年高血压组和高血压伴脑梗死组血浆Hcy和D-二聚体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老年高血压组与高血压伴脑梗死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Hcy和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人高血压和因高血压致脑梗死的预防、诊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血清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amino-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间的关系。方法 :将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梗死组(73例)和出血组(46例),并设健康对照组(57名),观察梗死组和出血组患者发病24 h、第(5±2)天和第(12±2)天这3个时段的NT-pro BNP水平、梗死面积、出血量、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及发病3个月的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并分析NT-pro BN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发病3个月的MR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组患者在24 h、第(5±2)天和第(12±2)天时的NT-pro BNP水平分别为546.78 pg/m L、456.62 pg/m L和176.14 pg/m L;出血组患者分别为458.57 pg/m L、366.31 pg/m L和159.95 pg/m L。不同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分数亚组间的NT-pro 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浆凝血因子ⅩⅢ(FⅩⅢ)、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相关性和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梗死组(病灶体积>10cm3,共纳入17例患者)、中梗死组(病灶体积为4-10cm3,共纳入28例患者)和小梗死组(病灶体积<4cm3,共纳入55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结果正常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发病24h内和发病第14天时对ACI患者进行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评定,并根据NIHSS评分变化评估其近期预后。检测三组ACI患者在发病后24h内、第3天、第7天、第14天和对照组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结果三组ACI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或小梗死组(P<0.05),而中梗死组患者与小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FⅩⅢ水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梗死组患者在各观察时点的血浆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患者(P<0.05);大梗死组患者发病24h和第14天的NIH-SS评分均显著高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小梗死组(P<0.05);大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中梗死组(P<0.05),中梗死组患者中近期预后为“显著进步”的比例显著低于小梗死组(P<0.05),ACI患者的血浆FⅩⅢ水平(r=0.348)和IL-17水平(r=0.371)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血浆FⅩⅢ、IL-17水平的升高可能是ACI发病的相关因素,且与患者梗死病灶的大小、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和近期预后情况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评估病情和预测近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亚型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58例发病3d内的老年ACI患者(病例组)和60例对照者(NC组)血清MMP-3,病例组根据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CSP)分型标准分为完全性前循环型脑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型脑梗死(PACI)、后循环型脑梗死(PoCI)、腔隙性脑梗死(LACI)4大亚型,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分),分析不同CCsP亚型(MM]P)-3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TACI、PACI、POCI患者血清MMP-3水平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CI较NC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I亚型90d时mRS评分0~2分患者比率最低,LACI亚型90d时mRS评分0~2分患者比率最高,其次为PACI、POCI亚型。结论血清MMP-3随CCsP亚型的不同而变化,发病后血清MBP可以作为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