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b值下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上尿路肿瘤患者24例(肿瘤组)及上尿路非特异性炎症患者14例(炎症组)分别进行不同b值的DWI,测量病灶的ADC值及其信噪比(SNR)并作统计学分析,病灶ADC值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不同b值DWI间ADC值比较用Friedman检验、不同b值DWI的病灶SNR用ANOVA检验。结果当b值为500、1000、1500、2000s/mm2时,肿瘤组ADC平均值分别(1.70±0.40)、(1.46±0.36)、(1.21±0.28)、(1.04±0.21)×10^-3mm^2/s,炎症组ADC值分别为(2.47±0.83)、(1.99±0.49)、(1.76±0.43)、(1.49±0.36)×10^-3mm^2/s,肿瘤组及炎症组病灶的ADC随着b值的增加而降低,在不同b值下,肿瘤组的ADC值均明显低于炎症组(P值均〈0.01),不同b值ADC值对于肿瘤组及炎症组鉴别诊断的ROC检验结果显示,b值为1500及2000s/mm^2时鉴别诊断价值要高于b值为500及1000s/mm^2(P值均〈0.05);b=2000与b=1500s/mm^2之间及b=1000与b=500s/mm^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着b值增加,图像SNR明显降低,当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对鉴别上尿路肿瘤及炎症最佳,该b值下,诊断界值为1.42×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79.2%。结论 DWI对于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b=1500s/mm^2时测得的ADC值是鉴别上尿路肿瘤及非特异性炎症的最佳b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DWI(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46例乳腺肿瘤患者行MR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按扩散敏感系数(b值)差(800—0及1000—0s/mm2)各两次扫描数据做出各自ADC图像。分析对相同b值下良恶性病灶及正常对照组的ADC值差异,对采集的ADC值数据进行分析,以乳腺恶性病变平均值95%参考值范围上限值作为恶性病变上限阈值点,取此阈值点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指标。结果:46例乳腺肿瘤中恶性病变18例(其中浸润型导管癌16例,髓样癌1例,小叶癌1例),良性病变28例(其中纤维腺瘤20例,不典型增生2例,囊性增生4例,脓肿2例)。良恶性病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对比,在DWI均呈高信号,ADC图为低信号,但恶性病变为更低信号。当b=800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分别(1.54±0.28)×10^-2mm2/s、(1.01±0.09)×10^-3mm2/s、(1.49±0.06)×10^-3mm2/s;b=1000s/mm2时,良、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分别(1.45±0.28)×10^-3mm2/s、(0,90±0.08)×10^-3mm2/s、(1.49±0.09)×10^-3mm2/s;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恶性病变及正常组ADC值的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90—0.97)×10^-3mm2/s、(0.49—0.58)×10^-3mm2/s时,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75%、70%,特异度100%、100%,阳性预测值100%、100%,阴性预测值90.2%、88.5%,诊断符合率92.4%、90.9%。结论:扩张加权成像不需要增强,检查时间短,ADC值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具有明确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发现有肝脏占位病变患者,进行MRDWI,分析影像特点并测量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结果40例肝脏占位病变DWI检出75处异常信号病灶。信号特征与病变结构、成分有关。但无一定特异性。病变的ADC值均值为:肝细胞癌(1.25±0.30)×10^-3mm^2/s,肝转移癌(1.12±0.52)×10^-3mm^2/s,肝血管瘤(2.27±0.49)×10^-3mm^2/s,肝囊肿(3.05±0.59)×10^-3mm^2/s,肝脓肿(1.91±0.46)×10^-3mm^2/s,各种病变间ADC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I相比,DWI病变检出率不低于常规MRI,但各种病变间信号强度无明显特异性。ADC值测量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b值情况下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6例肝占位性病变、11例肝硬化病人行CT及MRI平扫加增强,DWI扫描,选取3种b值(300,500,700s/mm2)各扫描1次,测量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的ADC值。同时测量病灶及相同层面的肝右叶无病灶肝实质ADC值,比较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在3种b值时ADC值有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病灶与周围肝组织ADC值比值有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30例,CT或MRI检查肝脏未见异常改变,肝功能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CT和MR、DWI扫描方法同上。应用2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7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2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3例,转移瘤10例,胆管细胞癌2例;良性病变51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3例,肝囊肿18例,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3种b值下正常肝脏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肝脏与肝硬化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b=300时,以1.6×10-3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0.6%和76.9%;b=500时,以1.65×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5.0%、78.1%和73.1%;b=700时,以1.41×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0%、77.5%和77.5%;恶性、良性病变病灶ADC/肝脏ADC比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病灶与肝脏ADC的比值小于1.0为阈值,b=300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0.0%、81.8%和73.6%;b=500时,分别为65.0%、86.1%和78.6%;b=700时,分别为75.0%、94.9%和88.1%。肝脓肿的ADC值变化较大,波动范围0.98~2.61×10-3mm2/s。结论肝脏恶性肿瘤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恶性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值低于良性病变比值,取b=500,以ADC值1.65×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良恶性病变的ADC值仍有部分重叠,肝脓肿的ADC值变化差异较大,需结合常规MRI检查及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其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在乳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患有乳腺结节性疾病患者及13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对照组)乳腺MRI资料,所有病例全部行MRI常规成像、DWI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500、1000 s/mm.观察分析病变在MRI常规平扫、DWI图像的信号特征,测量不同b值感兴趣区(ROI)的ADC值.根据手术病理,按照恶性结节、良性结节、正常腺体分为三组,比较各组之间的ADC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检验诊断效能,计算不同阈值下,ADC值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并与形态学评价相结合,确定合适的b值和阈值.结果 当b =500、1000 s/mm2时,恶性结节、良性结节及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两两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b值下,乳腺恶性结节较良性结节和正常腺体明显低,而良性结节平均ADC值较正常腺体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urve),确定不同b值下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的ADC阈值,当b=500 s/mm2阈值为1.202×10-3mm2/s;b=1000 s/mm2阈值为1.117×10-3 mm2/s.结论 ADC值分析结合DWI图像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筛选肝脏扩散加权成像(DWI)较合适的b值,并探讨DWI对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测定129例314个肝脏病变在b分别取50、500、800s/mm2时的信号强度、背景噪声,比较不同b值时同一病变信号强度、质量指数及信噪比的差异;同一b值时不同肝脏病变平均ADC的差异。结果1.肝癌DWI图像各b值时信号强度、信噪比、质量指数均不同,随b值增加而降低,各b值差异显著(F值分别为103.77、93.06、118.19,P值均〈0.01),而噪声则与b值无关(F=2.19,P〉0.05)。2.肝脏病变分为肝癌、肝转移癌、肝囊肿、肝血管瘤,b=500s/mm2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08)×10-3mm2/s、(1.09±0.1)×10-3mm2/s、(2.77±0.11)×10-3mm2/s、(1.84±0.12)×10-3mm2/s,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除肝癌与肝转移癌P=0.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余P值均〈0.05;肝癌实质区与坏死区平均ADC值分别为(1.04±0.08)×10-3mm2/s,(1.55±0.05)×10-3mm2/s,二者比较P〈0.05。结论本研究认为b=500s/mm2为较适合的肝脏扩散加权成像b值,DWI及ADC值可以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鉴别肝癌的实质区和坏死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值)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与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扫描,66个病灶均被病理证实,包括40例IDC及26例纤维腺瘤。测量两组病变病灶的ADC值及e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病变ADC值及eADC值。通过ROC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评价ADC与eADC对IDC与纤维腺瘤诊断能力,并通过约登指数,计算ADC值与eADC值鉴别两者的最佳阈值。结果IDC的ADC值为(0.8±0.24)×10^-3mm^2/s,纤维腺瘤的ADC为(1.4±0.36)×10^-3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83,P<0.05)。IDC的eADC值为0.4542±0.13074,纤维腺瘤的eADC值为0.2069±0.0735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93,P<0.05)。ADC值、eADC值的AUC分别为0.962、0.950。ADC值的阈值为1.1×10^-3mm^2/s,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92.3%。eADC值的阈值为0.3183,此时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100%。结论ADC值与eADC值对鉴别IDC与纤维腺瘤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可成为动态增强扫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ADC值定量对腋窝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并探讨b值的优化选择。材料与方法搜集在我院进行乳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患者,DWI扫描选取3组b值(0、400 s/mm2,0、800 s/mm2,0、1000 s/mm2)分别进行扫描;对有明确手术病理结果和(或)针吸活检病理结果的59例患者共96枚腋窝淋巴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组b值下恶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b=400 s/mm2时,以1.24×10-3mm2/s为阈值,诊断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是88.53%、62.85%;b=800 s/mm2时,以0.955×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77.14%、78.69%;b=1000 s/mm2时,以0.890×10-3mm2/s 为阈值,分别是77.14%、81.97%。3组b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49,0.873。结论 ADC值对腋窝良恶性淋巴结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当b=1000 s/mm2时,ADC值定量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5 T磁共振成像(MRI)不同b值弥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第四医院)大差市院区行1.5 T MRI检查的84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0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4例(恶性组)。观察常规MRI及DWI成像表现,分析两组不同b值下ADC值变化情况,判断不同b值下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30例良性病变患者中,18例T_(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12例呈稍高信号;26例病灶边缘清晰,4个边缘不清;23例DWI上呈均匀稍高信号。54例恶性病变患者中,49例T_(2)WI压脂序列呈高信号,5例呈稍高信号;3例病灶边缘清晰,51例病灶边缘不清,周围可见毛刺或分叶状改变;5例DWI上呈均匀稍高信号,其余49例均呈明显高信号。当b值为1000 s/mm^(2)、1500 s/mm^(2)时,良性组ADC值均显著高于恶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b值(1000 s/mm^(2)、1500 s/mm^(2))下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一定诊断效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783。【结论】1.5 T MRI不同b值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一定诊断效能,而b值为1000 s/mm^(2)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是一种高分辨的体部DWI技术。探讨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4例共99枚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淋巴结病变,对其实质部分的ADC值进行测量,包括恶性转移瘤73枚,良性增生26枚。采用DWIBS序列扫描并比较盆腔良、恶性淋巴结实质ADC的值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诊断试验的ROC曲线分析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结果 DWIBS对盆腔淋巴结病变显示良好。良性淋巴结实质部分的ADC值为(1.36±0.84)×10~(-3)mm~2/s,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组为(0.97±0.19)×10~(-3)mm~2/s。两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ADC值等于1.23×10~(-3)mm~2/s作为鉴别良恶性的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为优(Az值=0.963,P0.05),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3.2%。结论 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ADC值可用于盆腔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12.
表观扩散系数在诊断小脑原发肿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mcient,ADC)能反映肿瘤细胞的微观状态,本文探讨其对小脑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原发肿瘤的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11例血管母细胞瘤,12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1例髓母细胞瘤,6例室管膜瘤,2例淋巴瘤,2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全部病例均行MRI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及ADC值测量,对前4种肿瘤的绝对ADC值、相对ADC值在Stata9.0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tt检验。结果:不同肿瘤间的绝对ADC值及相对ADC值均有差异(P〈0.001),血管母细胞瘤的ADC值【(1.97±0.214)×10^-3mm^2/s)】要明显高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1.643±0.223)×10^-3mm^2/s](P=0.001),髓母细胞瘤的ADC值【(0.698±0.124)×10^-3mm^2/s】明显低于室管膜瘤【(1.062±0.148)×10^-3mm2/s】(P=0.003),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则明显高于室管膜瘤(P〈0.001);脉络丛乳头状瘤亦有较高的ADC值,而淋巴瘤有较低的ADC值。在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及血管母细胞瘤这4种肿瘤中,取〈0.8×10^-3mm^2/s、(0.9-1.2)×10^-3mm^2/s、(1.3-1.7)×10^-3mm^2/s、〉2.1×10^-3mm^2/s分别作为上述肿瘤的ADC值的界值时,可获得100%的特异性。结论:ADC值是诊断小脑肿瘤的简便而实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方艳  姜原  秦乃姗 《上海医学影像》2013,(2):132-134,138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C)对乳腺癌患者正常乳腺腺体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影响。方法选取已确诊为乳腺癌并行NAC者16例,收集其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MRI图像,分别测量健侧乳腺乳晕后方实质(正常纤维腺体)的ADC值。对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进行配对t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NAC前、NAC第2个周期后及第4个周期后正常腺体的ADC值依次增高,分别为(1.56±0.35)×10-3mm2/s、(1.64±0.35)×10-3mm2/s和(1.75±0.33)×10-3mm2/s;其中NAC前与NAC第4个周期后、NAC第2个周期后与NAC第4个周期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腺体的ADC值与化疗进展周期数具有线性关系。结论乳腺癌NAC可使正常乳腺腺体的ADC值升高,而这种效应可能随着化疗周期数增多而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3.0T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对肾上腺原发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原发肿瘤患者的术前DWI图像,用Mann—Whitneyu法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ADC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5例)、(良性)嗜铬细胞瘤(7例,其中1例为双侧)、皮质腺瘤(21例)、原发恶性肿瘤(包括7例皮质癌及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及髓脂肪瘤(7例)的ADC值依次为:(1.948±0.357)×10^-3mm2/s)、(1.666±0.547)×10^-3mm2/s、(1.434±0.430)×10^-3mm2/s、(0.951±0.144)×10^-3mm2/s及(0.764±0.209)×10^-3mm2/s。除外髓脂肪瘤,以ADC值≤1.08×10。mm。/s为阂值,诊断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的特异度为87.50%、灵敏度为85.29%、准确率为85.7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及皮质腺瘤ADC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尸值分别为0.003、O.006及0.001),。肾上腺原发恶性肿瘤与髓脂肪瘤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MR扩散加权成像可应用于。肾上腺原发良、恶性肿瘤的诊断,而ADC值能够对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鉴别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分析56例乳腺病变患者的T1WI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ADC值及T2*WI首过灌注成像TIC,评估单一方法诊断与三者联合诊断的效能。结果将T1WI动态增强TIC为流出型的病变诊断为恶性,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66.7%。弥散敏感系数(b)=1 000 s/mm2时,以ADC<1.18×10-3 mm2/s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59,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83.3%。以T2*WI首过灌注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20%作为诊断恶性病变的阈值,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92.9%。T1WI动态增强扫描、ADC值、T2*WI首过灌注成像及三者联合应用的诊断正确预测百分比分别为79.3%、79.3%、87.9%及89.7%。结论 T1WI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T2*WI首过灌注成像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