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18例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均行肿瘤完整切除术,其中根治性切除5例(27.78%),联合器官切除3例(16.67%)。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全组病例均做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所有病例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均证实为胃间质瘤。低度恶性8例(44.44%),中高度恶性10例(55.5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表现。手术切除是治愈的唯一方法。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提高对其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术前未获明确诊断,经左胸腹联合切口进行了完整切除,病理检查提示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结论:食管胃恶性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少见消化道恶性肿瘤,由于现有诊断技术在术前很难明确,而主要依靠术后切片及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后复发及转移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杨联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0):7509-75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平均年龄56岁,全部病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术后随访2例局部复发再次来院手术,1例术后13个月广泛转移死亡。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术后2 a死亡。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手段。手术操作应遵循无瘤操作及防止瘤体破溃原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方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22例,分析患者的病灶分布情况、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实施病理诊断及治疗,探究诊疗效果。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病灶发生在胃部最多,其次为结直肠、小肠部位,其他部位较少。临床特征多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经过病理诊断,良性52例(42.62%),恶性30例(24.59%),潜在恶性40例(32.79%)。所有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实施根治性切除术50例,实施病灶部位切除术72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罕见,容易被误诊为平滑肌肉瘤及平滑肌瘤,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治疗手段,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李全  唐刚 《华西医学》2010,(11):1950-195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贫血等,全部手术切除。主要根据胃间质瘤大小和部位决定手术方式。有6例行胃大部切除,8例行胃楔形切除,1例经腹腔镜行胃楔形切除。结论胃间质瘤术前难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7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4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5%(18/24),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病变部位胃15例,小肠7例,结肠2例,行根治性切除18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点及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12例行CT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肿瘤发生于胃部5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1例,回肠2例,小肠系膜2例。良性5例,恶性7例。结论CT及MRI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27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27例胃肠道间质瘤,其中17例行超声检查,7例行MSCT检查,包括常规检查及增强检查,5例行X线数字胃肠,1例行MRI检查。27例同时进行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结果:本组27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食道1例(3.7%),胃8例(29.6%),其中1例合并食道小平滑肌瘤,1例合并肝脏转移瘤;小肠16例(59.2%),其中1例合并肝转移瘤,1例合并腹壁转移;直肠2例(7.4%)。发生在胃和小肠共24例(88.9%)。所有的病例都进行免疫组化CD117和CD34检查。并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进行讨论。结论: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讨论,提高对其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22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6月至2004年6月诊断明确的22例胃肠道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常以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为首发临床表现。22例中病变部位胃部12例,小肠1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均为恶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43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和治疗手段,以提高其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华山医院4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病史资料,并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各异,以腹痛腹胀最多(44.2%),25.6%的患者无任何症状;术前34例行胃镜检查,37例行腹部CT检查,31例行腹部超声检查,阳性发现率分别为85.3%、94.6%、54.8%,31例同时行胃镜及腹部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8%,29例同时行腹部超声及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6.5%;43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按肿瘤生物学分级良性18例(41.9%),潜在恶性13例(30.2%),恶性12例(27.9%);43例经免疫组化检测CD117(+)36例(83.7%);CD34(+)35例(81.4%);8例失访,余35例随访6个月至4年,其中7例死亡及5例复发者均为恶性或潜在恶性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胃肠道问质瘤患者均存活。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发现依赖于联合内镜及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局部完整切除肿瘤是最佳治疗手段。对于恶性或无法切除的患者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周宏  孙晓光  夏加增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29-230,23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2005年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肿瘤多位于胃部,最多的临床表现为腹部隐痛不适。手术前81.3%(26/32)的病例有不同程度的误诊。均行外科手术切除。其中因复发而行2次手术者10例。3次手术者8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死亡8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积极再次手术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 ̄2004年收治的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7例,回肠间质瘤1例,均无腹腔及远处转移。术前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4例。8例均行手术治疗,并均治愈出院。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诊断较困难,且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内镜、影像学检查、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方可明确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对化疗及放疗不敏感。酪胺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出现,给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14.
对9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特点、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方法首选是手术切除,不主张常规行标准淋巴结清扫,但术后转移复发率高,其预后与危险性评分及发病部位有关;对于转移或不能切除者,Glivec是目前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2年10月到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1例胃肠道间质瘤良性者为11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者18例.[结论]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应扩大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在术前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4例,其中行CT检查33例,行MRI检查11例,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及MRI检查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符合率。结果 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31例,误诊为胃窦癌和纤维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93.9%;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7例,误诊为肛管恶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胰腺囊腺癌、卵巢恶性肿瘤各1例,诊断符合率为63.6%;胃肠道间质瘤CT及MRI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可有液化、坏死及钙化,增强后多呈不均匀强化,可侵犯邻近脏器及有远处转移。结论 CT及MRI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确诊需依据手术组织病理结果。  相似文献   

17.
李长华  伍晓汀 《华西医学》2009,24(3):723-72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近端胃切除2例,远端胃切除5例,胃楔形切除12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术后复发2例,5年生存率为4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依赖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8月至2006年1月收住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例中胃间质瘤良性者20例,交界性3例,恶性者5例,随访0.5~8年.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反复复发反复切除后死亡,2例死于其他原因,其余25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治疗及误诊原因。方法:分析我院去年诊治1例少年女性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临床表现为贫血、消瘦、黑便。此例一直以缺铁性贫血治疗近1 a,后经上消化道造影发现并病理确诊。结论:胃肠间质瘤较少见,少年女性更罕见,临床上极易引起误诊误治,上消化道造影、B超、CT及胃镜对此病均有较高的术前诊断价值,确诊尚需病理检查,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0.
小肠间质瘤32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SISTs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但血清肿瘤学指标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等无明显异常。术前18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10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32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小肠病变或肿瘤,定性诊断准确21例;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7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14例。结论 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CD117及CD34有助于诊断SISTs。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