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8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10^3~10^8copies/mL)HBV感染者血清进行ALT测定。结果乙型肝炎“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患者血清ALT增高率:10^3~10^4copies/mL组为56.7%,10^5~10^6copies/mL组为80.5%,10^7~10^8copies/mL组为94.7%;HBsAg+/抗-HBc+患者血清ALT增高率:10^3~10^4 copies/mL组为64.3%,10^5~10^6copies/mL组为83.0%,10^7~10^8 copies/mL组为100.0%。结论HBeAg阴性HBVDNA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ALT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因此HBVDNA可以作为HBeAg阴性HBV感染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邱鲁宁 《临床荟萃》2010,25(3):217-217
患者,女,76岁,因发热、尿频、夜尿3~5次、尿色浑浊并有絮状物20余天,于2009年5月10日入院,既往“慢性肾盂肾炎”病史5年余。体检:体温38.2℃,脉搏84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60mmHg(1mmHg=0.133kPa),心肺未见异常,双肾区叩击痛(+),两侧输尿管点压痛(+),双下肢水肿(±)。血常规:血红蛋白87g/L,红细胞3.09×10^12/L,血细胞比容0.27,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0.93。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白细胞4120个/μl,红细胞(+++),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儿童过敏性紫癜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群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PS)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致敏红细胞花环法,免疫球蛋白检测采用散射比浊终点法。结果HPS患儿IgG为(12.89±3.59)g/L,IgA为(2.17±0.78)g/L,IgM为(2.02±0.85)g/L,C3为(1.45±0.38)g/L,C4为(0.31士0.11)g/L,CD3^+细胞为(49±5.7)%,CD4^+细胞为(30±3.4)%,CD8^+细胞为(29±3.7)%,CD4^+细胞/CD8^+细胞为1.03±0.21。本组HPS患儿IgG、IgM及补体C4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细胞亚群改变明显,CD4^+细胞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4^+细胞/CD8^+细胞比值降低。结论HPS患儿免疫功能失调。观察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程度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T细胞亚群、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患者中的变化,运用ROC曲线分析它们在KD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08年本院收治的KD患儿33例(实验组)和具有相似体征的非KD患儿34例(对照组),于入院3d内分别测定T细胞亚群、PLT、ESR和CRP,并观察其ROC曲线特征。结果实验组的CD3+、CD3+CD4+、CD3+CD8+测定值分别为:(67.2±9.42)%、(39.0±9.93)%、(24.8±7.42)%;对照组的CD3+、CD3+CD4+、CD3+CD8+测定值为:(65.1±12.6)%、(38.2±10.8)%、(24.3±8.42)%,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PLT、ESR和CRP测定值分别为:(406.2±167.3)×109/L、56.0(59.5)mm/h、21.0(60.2)mg/L;对照组PLT、ESR和CRP测定值分别为:(284.7±105.9)×10^9/L、12.0(18.75)mm/h、8.0(10.5)mg/L,其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LT、ESR和CR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71.2%、89.1%、70.2%;诊断界值分别为:336.5×10^9/L、15.0mm/h、14.5mg/L。结论T细胞亚群在KD早期的变化不明显,其诊断可靠性较低;而PLT、ESR和CRP分别在336.5×10^9/L、15.0mm/h、14.5mg/L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力,能作为KD早期诊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DNA的检测结果与乙肝两对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5例疑似乙肝患者血清中的HBV—DNA含量,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标志物,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BsAg(+)HBeAg(+)HBcAb(+)组(大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85%(51/60),平均拷贝数为2.24×10^7 copies/mt;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1%(31/98),平均拷贝数为3.86×10^5copies/ml;HBsAg(+)HBcAb(+)组患者血清中HBVDNA的阳性率为38%(5/13),平均拷贝数为6.93×10^5copies/ml。[结论]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58,P〈0.005);大三阳组和HBsAg(+)HBcAb(+)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54,P〈0.005);HBVDNA病毒含量检测更能准确反映患者HBV感染情况,因此在检测中应该联合使用两种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指导临床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指导治疗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TGF—β1单克隆抗体对脐血CD34^+细胞的扩增作用,本研究将分离纯化的脐血CD34+细胞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当天分选的新鲜脐血CD34+细胞;②对照组:含SCF、FLT3-L、IL-3、IL-6四种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3天的脐血CD34+细胞;③实验组:条件同对照组,但加入了TGF—β1单克隆抗体。3组均检测单个核细胞(MNC)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和c—kit,计数混合集落(CFU—GEMM)、红系爆式集落(BFU—E)、粒系集落(CFU—GM)。结果显示:实验组MNC、CD34+细胞、CD34+c—kit+细胞计数分别为[(2.35±0.25)×10^5、(1.16±0.29)×10^5、(1.09±0.26)×10^5],明显高于对照组[(1.25±0.13)×10^5、(0.55±0.19)×10^5、(0.51±0.2)×10^5],(P均〈0.01)。实验组CD34+c—kit -亚群计数为(12.95±3.17)×10^3,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3)×10^3,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中早期集落CFU—GEMM、BFU—E的产率[(16.3±4.72)×10^3,(65.0±20.96)×10^3]明显高于对照组[(5.0±2.58)×10^3,(16.25±7.93)×10^3](P〈0.01),相对较晚期集落CFU—GM的产率在对照纽[(4.0±2.28)×10^3]和实验组[(6.33±2.85)×10^3]均高于空白组[(0.75±0.29)×10^3],但在对照组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结果表明,TGF—β1单克隆抗体促进了脐血MNC和CD34+细胞的扩增,且早期细胞CD34+c—kit -细胞扩增更为突出;提高了早期集落CFU—GEMM和BFU—E的产量,而对相对较晚期的髓系集落CFU—GM的产量无明显影响。结论:TGF—β1单克隆抗体能协同其它生长因子有效扩增脐血CD34+细胞,并保留一定量更早期的造血祖细胞,减轻了造血祖细胞分化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谭琳  谢瑜  周挚 《临床荟萃》2009,24(5):396-398
目的研究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与外周血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未经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检测免疫功能指标(CD4^+细胞)和全血细胞计数。遵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993年诊断标准,对86例感染HIV/AIDs患者按照CD4^+计数从低到高分为A、B、C组。对其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的计数,与CD4^+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CD4^+计数的下降,Hb、WBC、PLT呈明显下降趋势,A组和B组的Hb、WBC和PLT明显低于C组,A组又低于B组,Hb(95.4±9.9)g/L和(106.4±6.3)g/L vs(115.6±1.2)g/L;WBC(1.8±0.3)×10^9/L和(2.8±1.1)×100/L vs(3.7±0.3)×100/L;PLT(48.4±9.7)×10^9/L和(65.3±7.3)×10^9/LVS(87.3±10.2)×10^9/L(均P〈0.01);贫血、WBC减少的发生率A组和B组大于C组,A组又大于B组,61.5%、21.8%VS6.7%和64.1%、25.0%VS6.7%(均P〈0.01);PLT减少发生率则A组和B组大于C组,38.5%、15.6%VS6.7%(均P〈0.05)。不同CD4^+分组中贫血形态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细胞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与CD4^+细胞计数同样功能,作为衡量患者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冽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50±0.293)×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10^10/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入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G—CSF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采集物的CD34^+CD61^+细胞,以探索巨核前体细胞CD34^+CD61^+亚群输注量与异基因外周血和/或骨髓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的相关性。24例不同血液病患者接受HLA全相合同胞、非血缘供者或单倍体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可评估的患者依移植方法不同分为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HLA全相合组采用PBSC移植方案,单倍体相合组采用PBSC+BM联合移植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样本CD34^+CD61^+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立即测定或隔夜保存后测定。结果表明,单倍体相合组输注CD34^+、CD34^+CD61^、CD34^-CD61^+细胞数中位值分别为6.24×10^6/kg(1.53—20.48)、66.19×10^4/k(8.16—493.83)、34.38×10^6/kg(14.71—109.16);HLA全相合组中位值分别为4.88×10^6/kg(1.00—8.24)、14.16×10^4/kg(11.63—96.87)和13.50×10^6/kg(1.74—35.61)。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单倍体相合组分别为18.5(11.00—29.00)和16.5(9.00—35.00)天;HLA全相合组为14.5(9.00—24.00)和10.5(6.00—37.00)天,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性,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在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8),对于两组中CD34^+细胞量〉2×10^6/kg的受者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析,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06)。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植入的相关性明显优越于CD34^+细胞,可评估20例(r=-0.449p=0.047CD34^+细胞群),单倍体相合组12例CD34^+CD61^+亚群(r=-0.768p=0.004),HLA相同纽8例CD34^+CD61^+亚群(r=-0.747p=0.033),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输注CD34^+CD61^+亚群细胞量大,血小板的植入时间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亚甲蓝(MB)对红细胞膜的损伤作用,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方面的可行性.方法 以MBP处理红细胞悬液,光照度为40 000 LUX,MB浓度为5.0 μmol/L,在光照0、20、40、60 min后的不同时间点测定红细胞膜Na+-K+-ATP酶和AchE活性,并观察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背景:肝移植后他克莫司等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并有可能影响机体对乙肝病毒的清除。目的:分析乙肝相关肝移植患者后不同浓度他克莫司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含量的影响。方法:纳入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肝移植受者23例,根据移植后12周清晨空腹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分为高浓度组(≥10μg/L)9例和低浓度组(〈10μg/L)14例,同时用荧光标记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百分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DNA。结果与结论: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DNA含量与CD8+CD152+呈正相关,与CD8+CD28+呈负相关。高血药浓度他克莫司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的HBVDNA高于低浓度组,其改变与反映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CD8+CD152+和CD8+CD28+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何英  张允奇  吴润香  陆学东 《检验医学》2009,24(11):808-8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清中的HBV DNA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而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BV DNA阴性患者只有CD4+/CD8+比值变化显著;HBV DNA阳性患者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有显著改变,但高拷贝组和低拷贝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后免疫功能下降与病毒复制有关,HBV复制可进一步加重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分析HBV感染的慢性化是否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有关。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HBV感染者60例,其中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30例,HBV携带者30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30例为对照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结合HBV感染者临床情况分析各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率与血清HBeAg和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HBV感染及HBV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8.68%±1.23)%与(1.38±0.6)4%,P〈0.01];慢性乙肝携带组与慢性乙肝恢复组比较,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1.23)%与(2.63±1.38)%,P〈0.01];HBVDNA病毒含量及Ⅻb堍含量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疾病进展明显相关,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中明显增高,并与病毒载量相关,提示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造成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 PCR 法(FQ-PCR)检测乙肝病毒 DNA(HBV-DNA)和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ELISA 法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12月在该院检测的653例乙肝患者,先采用 ELISA 法对其血液标本进行 HBV-M 模式定性检测,检测顺序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乙型肝炎 E 抗体(Hbe-Ab)、乙肝表面核心抗体(HbcAb);再采用 FQ-PCR 法进行 HBV-DNA 定量检测,观察不同 HBV-M 模式检测结果。结果 HB-sAg、HbeAg、HbcAb 检测同时阳性简称“大三阳”。大三阳[1(+)、3(+)、5(+)模式]和[1(+)、3(+)模式]的 HBV-DNA 阳性率分别为97.97%、94.74%,显著高于其他模式的 HBV-DNA 阳性率(P <0.05)。大三阳的 HBV-DNA 表达水平(5.59×10^6±2.42×10^5)copies/mL,明显高于其他模式(P <0.05)。结论联合 HBV-M 定性及 HBV-DNA 定量检测,对临床早期诊断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功能及与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肽四聚体标记技术检测CHB患者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并对其细胞因子分泌能力进行检测,分析其与临床生化和病毒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35例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A基因型为A02或A24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至少检出1种被四聚体识别的HBV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其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分泌能力明显低于其自身的外周血总CD8+T细胞。检出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明显高于阴性患者,而HBV DNA水平低于阴性患者。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存在明显的功能缺陷,可能因病毒抗原持续刺激造成功能耗竭,但外周血出现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仍表明患者体内出现较强抗病毒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水平及应用PCR测定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中HBVDNA滴度。结果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无症状HBV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copies/m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copies/ml)和无症状HBV携带者(7.8×105copies/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结论CD4^+、CD25+^ Tr能抑制T细胞对HBV的免疫反应;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CD4^+、CD25^+ Tr表达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赣东地区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至2010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出院病历116例,并随机抽取我院体检的10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原发性肝癌组116例HBV总感染率为96.5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感染模式主要有四种:①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8.62%)、②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68.07%),③HBsAg、抗-HBc二项阳性(3.46%),④抗-HBe、抗-HBc二项阳性(1.72%),其中感染模式②即"小三阳"与其他各感染模式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与HBV感染密切相关,特别是乙肝"小三阳"存在很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频率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离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10例健康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CD4、CD25、CD127单克隆抗体标记细胞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并分析Treg频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结果:CHB组的Treg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BeAg阳性CHB组Treg频率高于HBeAg阴性CHB组(P〈0.0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Treg频率高于无肝硬化CHB组(P<0.01);CHB患者的Treg频率与HBVDNA载量成直线正相关(r=0.87,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reg频率明显升高,且与病毒复制和肝脏慢性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