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3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2例健康者作对照.结果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胆固醇、收缩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最近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的存在有关,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这些危险因素之间关系如何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采用高分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的颈动脉进行了检测·探讨颈动脉病变与各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探讨能否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来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主要危险因素的关系。对 14 7例受试者进行了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 ,测量了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并以内膜中膜厚度大于 1.0mm为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对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多项可能危险因素在两组间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 ,年龄、吸烟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体质指数、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及男性性别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P <0 .0 5~P <0 .0 1)。多元回归分析 (P <0 .0 1)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男性性别、年龄增高、收缩压增高、吸烟及血清高胆固醇水平。此结果提示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一致 ,提示所测各项主要危险因素对全身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包静  李振东 《山东医药》2008,48(31):99-99
为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我们对1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及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8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两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  相似文献   

6.
<正>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弥漫性疾病,其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粥样斑块起始于青少年期,可几十年无临床症状,最终引起心、脑、肾等多脏器病变,因此,在无症状期检出和监测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情况,找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颈动脉是粥样硬化的早期好发部位,外周血管超声显像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无创、准确技术,本研究应用这一方法,检测了147例受试者的颈动脉,旨在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各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年龄40~85岁的364例病人,分为CAS组及对照组,每例患者均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年龄、性别,测量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UA)、体重指数(BMI)等。其中CAS 209例,通过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斑块回声及有无狭窄来判定CAS病变的程度,CAS再分为内中膜增厚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硬斑块组及狭窄组,比较各组间的高血压病史、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尿病病史、TC、TG、HDL-C、LDL-C、UA、BMI、年龄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CAS组与对照组间高血压病史、SBP、DBP、糖尿病病史、血UA、年龄、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及血UA与CAS密切相关(P<0.05)。CAS各组间高血压病史、SBP、糖尿病病史、LDL-C、UA、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BMI、DBP、TC、TG、HDL-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与传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新的危险因素可以成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7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IMT,计算出这些患者的脉压差,观察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结果脉压差大的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均增高(P<0.05)。结论脉压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IMT相关,脉压差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及无创性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筛选冠心病高危人群中的价值.方法 将101例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脂检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①冠心病组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2.26±1.55)Vs(1.73±0.94) mmol/L,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1.65±0.54)vs(1.94±0.46) mmoL/L,P <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71.1%)和斑块形成率(43.4%)增高,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甘油三酯增高及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利用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并且该无创技术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相结合可提高对冠心病的预诊能力.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分析及超声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调查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探讨颈动脉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228例年龄55~87岁的中老年人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及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及数量,观察斑块性质。调查该组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并比较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64.9%。单因素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及/或斑块积分增加的影响因素有年龄、高血压(主要为收缩期血压增高)、糖尿病及吸烟等;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颈动脉硬化与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显著相关。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CIMT及斑块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结合相关危险因素综合评价,对心血管疾病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一致性,为临床早期诊治冠心病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将拟诊为冠心病的17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分析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114例,非冠心病组65例,两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08±0.48 mm、0.85±0.20mm,斑块积分分别为1.61±1.02、1.07±0.43,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79.83%(91/114)、21.54%(1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IMT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高度一致性,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探讨餐后血脂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47例冠心病患者及30例对照组禁食12-14h后,均接受低脂实验餐负荷试验。分别于空腹及餐后4h采血测定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及载脂蛋白B的浓度。利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股动脉斑块的发生状况。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空腹血清总胆固醇、载脂蛋白B浓度显著增高,冠心病组餐后4h血清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增高(P<0.05),餐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及股动脉斑块指数均较对照组增高(P<0.01)。餐后血清甘油三酯与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呈正相关。颈动脉斑块指数与空腹总胆固醇呈正相关。提示餐后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PAPP-A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PAP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PAPP-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18,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45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成为年轻组;同时,连续选取同时间段50例50~7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病史、风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年轻组男性占91.7%,而对照组为72.0%;年轻组吸烟史占83.3%,家族史占47.2%,高胆固醇血症占44.4%,而对照组高血压占54.0%,糖尿病占42.0%,吸烟史占40.0%,高胆固醇血症占38.0%;年轻组罪犯血管在前降支占58.3%,右冠状动脉38.9%,回旋支为0,对照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2.0%,22.0%;年轻组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分别为63.9%、27.8%、8.3%,对照组为42.0%、40.0%、18.0%。年轻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平均风险因素为1.64±0.40个,而多支血管病变者为2.78±0.56个。结论吸烟、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是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年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没有发现以回旋支为罪犯血管,没有发现住院死亡;多支血管病变者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有更多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214例,根据高频超声检测IMT,以IMT≤1.0 mm及>1.0 mm分成IMT正常和 IMT增厚两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收缩压、脉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汁酸(TBA)、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D-二聚体的差异。对有差异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IMT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与IMT正常组比较,IMT增厚组男性、吸烟、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比例升高,收缩压、脉压、UA、DBIL、LDLC、FBG、D-二聚体值升高,年龄大,TBA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IBIL、TG、TC、HDLC在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吸烟、年龄、LDLC、DBIL、FBG、收缩压、D-二聚体等为主要因素与IMT增厚呈正相关,其优势比(OR)为吸烟2.904(95%CI:2.050~4.113)、LDLC 1.838(95%CI:1.534~2.202)、年龄1.137(95%CI:1.118~1.157)、FBG 1.072(95%CI:1.008~1.140)、收缩压1.011(95%CI:1.005~1.018)、DBIL 1.093(95%CI:1.015~1.176)、D-二聚体1.455(95%CI:1.187~1.785)。结论 吸烟、年龄增大、LDLC、D-二聚体、DBIL、FBG、收缩压升高是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由于入选人群为心血管住院患者,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确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73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结果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比较,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P<0.001、P<0.005、P<0.01).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颈动脉斑块积分有明显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1和0.68(P<0.001).冠状动脉造影积分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69和0.66(P<0.001).结论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显著的正相相关性,这类患者通过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分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对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OCSP分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OCSP各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OCSP各亚型构成比为:部分前循环梗死为43.1%,腔隙性梗死为39.0%,后循环梗死为11.6%,完全前循环梗死为6.3%;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有斑块者占70.5%,完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组患者中占斑块检出率的55.3%;不稳定性斑块患者的检出率为46.9%、斑块≥4个的患者为33.3%、斑块平均个数为3.26±1.87个,明显高于其它两型(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稳定性、个数与完全前循环梗死和部分前循环梗死的形成密切相关,对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并(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8.5%、73.2%和74.6%.结论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超声对4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动脉管腔内径,并与39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多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且与血脂水平相关(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分布与血脂水平有关,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斑块的形成,对防止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