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应用于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32例颈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11例、高速磨钻组21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JOA改善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超声骨刀组和高速磨钻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22)min和(169±35)min、(191±116)m L和(216±123)m 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后引流量为(164±84)m L,低于高速磨钻组的(236±93)m L(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及改善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中出现1例硬膜撕裂,两组均未出现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病例。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具有术后引流少和相对高效的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高速磨钻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1995-1999年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并成功随访的14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单开门组(1组)和双开门组(2组)。分析复查颈椎CT测量椎管矢状径,并按照JOA评分系统计算恢复率。结果术后随访8~11年,平均9.5年,患者术后椎管矢状径双开门组大于单开门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病率单开门组显著高于双开门组(P〈0.01),而暂时性并发症发病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差异无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和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均取得令人满意的优良率。双开门手术在扩大椎管方面优于单开门手术,且术后永久性并发症发病率略低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超声骨刀在颈椎椎板(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实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06—2016-01经影像学诊断证实的36例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椎板(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试验组术中使用超声骨刀,对照组术中使用微型磨钻。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术后1周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术后48 h引流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术中每分钟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JOA评分、术后JOA评分改善率、术后4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椎板(C_(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与使用微型磨钻相比,使用超声骨刀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对骨组织及软组织损伤更小,更为安全、高效、精准、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后路双开门棘突嵌入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经CT诊断明确的患者采用上述手术方法。将手术部位取下的C6、C7棘突劈开,横行嵌入开门后的椎板之间,完成椎管成形,采用JOA评分法对其中的36例患者进行了14个月以上的评价随访。结果:术后JOA评分及椎管矢状径皆有明显改善。改善率为74.4%。CT显示植骨融合及椎管成形满意。结论:颈后路双开门棘突嵌入植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评价应用超声骨刀(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与高速磨钻(high-speed drill,HSD)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cervical 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CEOL)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搜集关于比较应用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2名研究人员分别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个临床研究,包括4个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和4个队列研究(cohort study,CS),共计631例患者,其中超声骨刀组314例,高速磨钻组31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术前、术后早期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手术相关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轴性症状和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然而,与高速磨钻组相比,超声骨刀组手术时间[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24.7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36.80,-12.76),P0.0001]、术中出血量[MD=-69.94,95%CI为(-115.40,-24.47),P=0.003]、术后引流量[MD=-53.21,95%CI为(-86.95,-19.46),P=0.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优势比(odds ratio,OR)=0.30,95%CI为(0.09,0.95),P=0.04]和脑脊液漏发生率[OR=0.30,95%CI为(0.09,0.95),P=0.04]均明显低于高速磨钻组。结论: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安全有效,可以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硬脊膜撕裂和脑脊液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代替松质骨用于兔棘突纵切式双开门手术,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将23只日本大耳兔分为双开门组和单开门对照组,所用羟基磷灰石呈长方体。术后3月,手术节段行大体解剖、X线、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双开门组存活良好,羟基磷灰石与骨紧密接触愈合,椎管内无骨痂及瘢痕组织生长,脊髓无炎性反应。结论:羟棋磷灰石用于棘突纵切式双开门是安全的;能避免单开门手术后的再关门及椎管内瘢痕的长入;可简化双开门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与咬骨钳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89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应用超声骨刀32例(超声骨刀组),应用咬骨钳57例(咬骨钳组)。观察两组开门时间、开门过程中出血量、开门过程中平均每分钟出血量、术后引流量、JOA评分及其改善率、围术期并发症情况等指标。结果手术开门时间、开门过程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超声骨刀组均少于咬骨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门过程中平均每分钟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1周JOA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硬膜撕裂、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患者。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开门过程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少和相对高效的优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应用咬骨钳相似。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3):2118-2122
[目的]评估颈椎后路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骨重建椎管后临床症状的改善和影像学变化。[方法]观察组3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减压人工椎板椎管重建术,对照组38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两组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JOA(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情况,颈椎X线片及CT了解椎管矢状径扩大情况及人工椎板融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92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16 ml,低于对照组,有1例发生C5神经根麻痹。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4.3%,3例出现轴性症状,理疗治疗后好转。术后各节段椎管矢状径皆超过14 mm,术后1年和2年人工骨骨性融合率分别为43.3%和71.1%。两组在JOA评分改善率、轴性症状发生率、椎管矢状径扩大及植骨融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中应用纳米人工椎板重建颈椎管效果良好,获得与颈椎后路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相同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及并发症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23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龙线固定于掀起的椎板和小关节间。87例患者随访2~14年,平均5.3年。结果:术前JOA评分平均9.1分,随访时JOA评分平均14.4分,改善率平均为67.0%,其中优44例(50.6%,良26例(29.9%),可11例(12.6%),差6例(6.9%)。术后侧位X线片示椎管直径扩大1.5~7.0mm,平均4.1mm,椎管扩大率为15%~100%,平均40%,术后CT示植骨愈合良好,无再关门现象,MRI示脊髓受压解除。并发症包括轴性症状(颈部疼痛或僵硬57例次),神经根麻痹(4例次)及颈部活动受限(旋转、过伸、屈曲或侧屈受限115例次)等。结论:伊藤法“单开门”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连续性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及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椎管扩大稳定持久,但其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后路改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加钛网植入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将第3颈椎椎体开门侧椎板切除,第7椎椎板上缘穹窿状切除潜行减压,第4~6颈椎椎板于关节突内侧约0.5~1.0cm处,在症状较重侧用磨钻将双侧骨皮质磨除作为开门侧,另一侧椎板上侧皮质磨除为门轴侧,将颈椎管扩大成形,再将钛网修剪成条状,将开门侧椎板骨折端用钛钉固定,门轴侧骨粒植骨16例,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6例中,术前有脊髓受压、共济失调、四肢麻木无力12例,4例单一髓节障碍加神经根受压,出现双上肢疼痛麻木、双手功能障碍。术后随访6个月~4年,脊髓受压症状改善,共济失调,四肢麻木及行走功能恢复。双上肢麻木疼痛及双手功能障碍明显改善。1例出现颈5神经根牵拉麻痹,左肩麻木,肩外展功能受限,术后被动功能锻炼,6个月后恢复。无症状复发及加重病例。结论经后路将第3颈椎开门侧椎板切除,第7颈椎椎板上缘穹窿状减压,第4~6颈椎单侧开门,加钛网植入,经改良后的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术后病人康复快,症状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不同长度骨缺损模型中皮质骨内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1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1、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1mm及10mm2组,每组3只,右侧分别为1、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4周后,在1mm骨缺损模型中,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而10mm模型中,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伴随骨修复过程,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在骨愈合再生期,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因此,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路单开门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40例多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伴颈椎椎管狭窄症18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22例;均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采取传统门轴侧肌肉椎板剥离入路方式,B组采取改良的门轴侧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记录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椎管矢状径以及术后门轴侧组织液渗出面积,并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无切口感染、脑脊液漏等情况发生,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JOA评分、术后椎管矢状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术后NDI、门轴侧渗出液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组。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MCSM伴椎管狭窄及多节段颈椎OPLL具有良好的疗效,经多裂肌间隙入路与传统肌肉骨膜下剥离入路相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及NDI改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钻孔复合浓缩骨髓对兔结构性骨移植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体骨钻孔并复合自体浓缩骨髓移植对兔骨缺损的修复和重建能力,为临床结构性骨移植提供新方法.方法 将36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2只,制成左侧股骨中段3 cm缺损,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处理过的同种异体骨进行移植,A组:植入未打孔异体骨+骨泥;B组:植入打孔异体骨+骨泥;C组:植入打孔异体骨+骨泥浓缩骨髓复合物.术后3个月分别行x线片、组织学观察、骨密度测定和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①放射学检查:A组仅在供.宿结合部可见有骨痂包绕,异体骨周围无明显骨痂;B组及C组整个移植骨段周围均可见明显骨痂,C组骨痂延伸范围更广.②组织学观察:三组异体骨供.宿结合部均完全吸收,被大量骨痂取代且塑形良好;中间横断面A组异体骨周围可见少量内骨痂,B组可见少量内骨痂及外骨痂且被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所分隔;C组异体骨可见大量内外骨痂生长,髓腔内充满骨母细胞,外骨痂骨小梁已相互融合形成编织网状骨,但与异体骨间仍被纤维结缔组织间断分隔.③平均骨密度值测定:C组高于A、B组及对侧正常股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力学性能检测:A、B、C三组间最大载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均低于对侧正常股骨(P<0.05). 结论 钻孔并复合浓缩骨髓能促进大段移植骨的早期活化,提高新骨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一次后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颈间盘突出。方法:1993年1月~1998年12月手术治疗29例。首先行颈后路颈椎管成型,椎管扩大,然后手术行颈间盘定位,同时切除颈间盘。结果:术后平均随诊20个月,优良率86%。结论:一次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并间盘突出,两个病变同时解决,避免二次手术之苦。本文评述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双相"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双相”异体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与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结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月龄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①体外实验:取5只新西兰兔,处死后取髂骨和四肢骨,制备一侧松质骨,一侧皮质骨的“双相”异体BMG载体,扫描电镜观察。另取新西兰兔18只,抽取骨髓,分离M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诱导而来的软骨前体细胞与“双相”BMG载体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分别于1、3和5周取材行Masson、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②体内实验:将抽取骨髓的18只及余下的9只新西兰兔制成双侧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模型,将前期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同体植入18只兔的右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A组),左侧缺损移植异体BMG(B组),其余9只双侧软骨缺损未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观察,改良Wakitani法评分,比较各组修复效果差异。结果①体外实验:“双相”BMG松质骨面孔隙大小100-800μm,细胞于其中增生,形成富含细胞的软骨层;皮质骨面孔隙大小10~40pm,细胞层状覆盖于其表面,可作为起支撑作用的软骨下骨。②体内实验:A组术后1个月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薄,但在6个月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B、C组未能修复缺损,缺损周边软骨磨损加剧。改良Wakitani评分显示A组在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结果,除6个月软骨厚度外,其它指标均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显示,A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中细胞阳性染色率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相”异体BMG可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材料,其结合自体MSCs诱导的软骨前体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修复兔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并评价棘突-侧块锁定法改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在尸体上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在门轴一侧的侧块及棘突基底处分别钻孔,开门后用普通钛质皮质骨螺钉通过棘突孔和侧块孔将其固定,使椎板维持在开门状态。经尸体上试验成功后于2009-01-2013—06对13例脊髓型颈椎病行该手术。结果13例获得6—36个月,平均14.6个月的随访。无患者出现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和肌肉痉挛;僵硬感和活动受限;未见螺钉松动和再“关门”现象。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棘突-侧块锁定法改良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维持“开门”确切,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F Dong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10):590-2, 635
This article reports the result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fixation strength of two kinds of bone particle impregnated bone cement. Organic and inorganic bone particle impregnated bone cement were implanted into alternative side of the upper femurs of New Zealand rabbits. The cancellous bone and cortical bone segments of the implanted femurs removed at intervals of 1, 2 and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subjected to push-out test. In cancellous bone segment, shearing strength of cement-bone interface was increased gradually,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kinds of cement after 3 months operation. In cortical bone segment, the interface shearing streng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ancellous bone, but it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 month, especially for the organic bone particle bone cement, after 3 months operation the interface shearing strength ha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kinds of cement. More prominent biological fixation effect showed in the organic bone particle group.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择一种后路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症较理想的方法.方法采用不切除棘突,用线锯从后正中线锯开棘突、椎板及黄韧带,扩大椎管,锯开的棘突间植入骨块并加以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9例.结果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达88%,并且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线锯后正中开门加植骨固定术治疗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方法简便,减压彻底,手术时间短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