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病人,男,1 7岁。1月前左额意外擦伤,未做任何治疗,遂结血痂。后血痂逐渐增大,半月后形成0 .5cm×1 5cm的黑褐色赘生物。后自己不慎用手碰掉,到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肉芽肿,口服抗生素(用药不详) ,余未做其它治疗。约2 0d后原部位重新逐渐长出直径约0 5cm×2 .0cm的黑褐色赘生物。遂来我院门诊治疗。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无特殊。血常规:WBC 6 .3×1 0 9/L。初步诊断:(1 )巨大性血痂;(2 )肉芽肿。病检:从赘生物基底切除时,一小血管出血不止,切后加压包扎,7d后拆线,伤口完全愈合。病理提示:赘生物为巨大血痂。外伤后黑褐色赘生物常见于肉…  相似文献   

3.
例 1,女, 28岁。患者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 39 5℃,为弛张热,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均以“上感”予抗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近 5d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入院后查体:体温 39 0℃。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咽后壁有少许白色假膜附着,剥离困难。间接喉镜及纤维喉镜下见:双侧室带及声门下区都有白色假膜附着。颈部未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局部取活体组织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异型网织细胞浸润。以“恶性肉芽肿”行气管切开术,安放气管套管后,予泼尼松龙、环磷酰胺等治疗, 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由于经济原因,强烈要求出院。出院后 2月患者…  相似文献   

4.
肺淋巴瘤样肉芽肿极为少见,我院遇到2例,特报告如下:例1患者,男,52岁。1997年7月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畏寒、发热、咳嗽、咳痰等不适,曾在当地就医,急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病情无明显好转。于7月12日来我院诊治。体检:T38.5℃,P2...  相似文献   

5.
6.
暴发型蕈样肉芽肿1例陈艳,张淑英,白郁波,刘丽红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腹部及右脚溃烂。高烧,于1993年5月12日人院。患者三个月前双小腿出现数个花生米大红斑,搔痒明显,自行涂用红霉素软膏,未见好转,以后皮损逐渐增多。半个月前,腹部及右踝部皮...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7岁。因双眼发红、发痒、流泪3天就诊。查体:眼睑及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无倒睫、滤泡,裸眼视力左5.0、右5.2。考虑为结膜炎,给予氯霉素、醋酸可的松滴眼液治疗2天,效果不明显,遂再次就诊。给予头孢唑啉钠5g、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3天后复诊出现视物模糊、面部潮红、出汗、胸闷、心悸、乏力、头晕。  相似文献   

8.
9.
1病例报告患儿男,5岁。全身水疱伴疼痛、瘙痒13天,进行性加重,由外院转送至我院急诊。患儿13天前右小腿皮肤出现单个绿豆大小水疱,并伴瘙痒、疼痛。随着水疱逐渐增多,10天前全身泛发水疱。曾先后诊断为水痘、带状疱疹及脓疱疮。查体:体温  相似文献   

10.
胡靖宇 《武警医学》2001,12(1):23-24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ELG)是在周围血及骨髓中伴有嗜酸性细胞增多时发生在浅表层淋巴结、真皮、皮下组织、筋膜及肌肉等组织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疾患 ,以青壮年发病居多。血液检查以嗜酸性细胞持续增高为特点。我科目前为止收治了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2 4例 ,其中 2 0例误诊 ,另有 3例颌骨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 0例患者中 ,男 1 7例 ,女 3例 ,年龄 4~ 62岁 ,平均年龄 2 8岁 ,病程 6个月~ 1 4a ,平均 2 6a。多发 1 3例 ,单发7例 ;侵犯腮腺区 1 0例 ,颈部 5例 ,颌下区 4例 ,侵犯内脏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皮肤蕈样霉菌病的全身电子线照射技术、治疗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皮肤蕈样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长期随访。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51岁(14~56岁)。4例患者8周接受30~31.25 Gy/30次的全身电子线照射,另1例患者之前接受了6个周期化疗,后接受8周全身电子线照射31 Gy/31次,残留病灶局部补充电子线剂量至36 Gy。皮肤剂量约为处方剂量的90%,照射野内剂量均匀性控制在处方剂量的±10%以内。结果 放疗后6个月,4例患者疗效评价均为完全缓解,1例为近期治疗,放疗结束时评价为接近完全缓解。急性不良反应可以耐受。2例患者分别于全身电子线治疗后3年和1年死于内脏受累,死亡前皮肤无复发表现,2例患者至随访17年及15年时仍健康存活,1例近期治疗患者放疗结束后2个月仍健康存活。结论 全身电子线照射皮肤蕈样霉菌病局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脏器侵犯是主要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2.
荣桂芝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6):1072-1072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4岁,因婚后2年来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无任何不适,因而去多家医院就诊,超声均提示巧克力囊肿。2008-02-28来我院做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3.
<正>病人,女,27岁。缘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声音嘶哑,经休息或禁声后,时有缓解。近1月来声音嘶哑渐进加重,劳累时出现呼吸困难,无咽喉疼痛、发热,无吞咽障碍,无咯血、咳嗽。患者无吸烟、饮酒及其他特殊嗜好。查体: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外院纤维喉镜检查提示:左侧声带处见一淡红色新生物,基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蕈样霉菌病(MF)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方法对2例蕈样霉菌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复习近期的相关文献。结果蕈样霉菌病组织学特征为真皮内具有脑回状细胞核的异型T淋巴细胞呈灶性、片状或弥漫性浸润,可累及皮下脂肪组织,可见亲表皮性及Pautrier微脓肿。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3、CD45RO、CD4。结论 MF是皮肤T细胞淋巴瘤,诊断主要依赖临床特点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浆细胞肉芽肿(PCG)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PCG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病灶分别位于右侧额顶叶、右侧桥小脑角区、右侧中颅窝蝶鞍旁及左侧上矢状窦旁,T1WI、T2WI多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合并出血时可均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多呈等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可呈等、低或高信号,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1例位于脑内,术前误诊为转移瘤或胶质瘤伴出血.3例位于脑外,其中2例可见脑膜尾征,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结论 颅内PCG少见,MRI无特征性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是骨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好发于四肢长骨.发生于其他部世较为少见。本例发生在骶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男,16岁,于1983年9月入院治疗,主诉腰部肿块16年。生下后即发现腰背部有肿块和皮肤小陷窝,肿块随年龄而增大,近一年来左下肢肌无力,跛行。体检: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骨科检查:腰椎  相似文献   

18.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是主要发生在皮肤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肺部有浸润时常误诊为肺结核。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一下: 患者男,67岁。主诉右上臂“起癣”7~8年,破溃流脓伴疼痛7~8个月,以“待诊”收住院。胸部透视见右肺上片状模糊阴影,诊断“右上肺浸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