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病人,男,1 7岁。1月前左额意外擦伤,未做任何治疗,遂结血痂。后血痂逐渐增大,半月后形成0 .5cm×1 5cm的黑褐色赘生物。后自己不慎用手碰掉,到当地医院治疗,诊断为肉芽肿,口服抗生素(用药不详) ,余未做其它治疗。约2 0d后原部位重新逐渐长出直径约0 5cm×2 .0cm的黑褐色赘生物。遂来我院门诊治疗。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无特殊。血常规:WBC 6 .3×1 0 9/L。初步诊断:(1 )巨大性血痂;(2 )肉芽肿。病检:从赘生物基底切除时,一小血管出血不止,切后加压包扎,7d后拆线,伤口完全愈合。病理提示:赘生物为巨大血痂。外伤后黑褐色赘生物常见于肉… 相似文献
3.
例 1,女, 28岁。患者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 39 5℃,为弛张热,就诊于当地多家医院,均以“上感”予抗炎对症治疗,效果不佳,近 5d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入院后查体:体温 39 0℃。一般情况可,咽部充血,咽后壁有少许白色假膜附着,剥离困难。间接喉镜及纤维喉镜下见:双侧室带及声门下区都有白色假膜附着。颈部未扪及肿大的淋巴结。局部取活体组织检查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有异型网织细胞浸润。以“恶性肉芽肿”行气管切开术,安放气管套管后,予泼尼松龙、环磷酰胺等治疗, 1周后体温降至正常。由于经济原因,强烈要求出院。出院后 2月患者…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ELG)是在周围血及骨髓中伴有嗜酸性细胞增多时发生在浅表层淋巴结、真皮、皮下组织、筋膜及肌肉等组织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疾患 ,以青壮年发病居多。血液检查以嗜酸性细胞持续增高为特点。我科目前为止收治了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2 4例 ,其中 2 0例误诊 ,另有 3例颌骨嗜酸性肉芽肿误诊为颌面部嗜酸性淋巴肉芽肿。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2 0例患者中 ,男 1 7例 ,女 3例 ,年龄 4~ 62岁 ,平均年龄 2 8岁 ,病程 6个月~ 1 4a ,平均 2 6a。多发 1 3例 ,单发7例 ;侵犯腮腺区 1 0例 ,颈部 5例 ,颌下区 4例 ,侵犯内脏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皮肤蕈样霉菌病的全身电子线照射技术、治疗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皮肤蕈样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作长期随访。男4例,女1例,中位年龄51岁(14~56岁)。4例患者8周接受30~31.25 Gy/30次的全身电子线照射,另1例患者之前接受了6个周期化疗,后接受8周全身电子线照射31 Gy/31次,残留病灶局部补充电子线剂量至36 Gy。皮肤剂量约为处方剂量的90%,照射野内剂量均匀性控制在处方剂量的±10%以内。结果 放疗后6个月,4例患者疗效评价均为完全缓解,1例为近期治疗,放疗结束时评价为接近完全缓解。急性不良反应可以耐受。2例患者分别于全身电子线治疗后3年和1年死于内脏受累,死亡前皮肤无复发表现,2例患者至随访17年及15年时仍健康存活,1例近期治疗患者放疗结束后2个月仍健康存活。结论 全身电子线照射皮肤蕈样霉菌病局部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可以耐受,脏器侵犯是主要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12.
1病历摘要患者女性,24岁,因婚后2年来正常性生活,未避孕,未孕,无任何不适,因而去多家医院就诊,超声均提示巧克力囊肿。2008-02-28来我院做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浆细胞肉芽肿(PCG)的MRI表现及误诊原因.资料与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颅内PCG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病灶分别位于右侧额顶叶、右侧桥小脑角区、右侧中颅窝蝶鞍旁及左侧上矢状窦旁,T1WI、T2WI多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合并出血时可均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多呈等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可呈等、低或高信号,增强后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其中1例位于脑内,术前误诊为转移瘤或胶质瘤伴出血.3例位于脑外,其中2例可见脑膜尾征,术前误诊为脑膜瘤.结论 颅内PCG少见,MRI无特征性表现,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17.
男,16岁,于1983年9月入院治疗,主诉腰部肿块16年。生下后即发现腰背部有肿块和皮肤小陷窝,肿块随年龄而增大,近一年来左下肢肌无力,跛行。体检: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骨科检查:腰椎 相似文献
18.
蕈样肉芽肿(Granuloma Fungoides)是主要发生在皮肤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肺部有浸润时常误诊为肺结核。我们遇到一例,报告如一下: 患者男,67岁。主诉右上臂“起癣”7~8年,破溃流脓伴疼痛7~8个月,以“待诊”收住院。胸部透视见右肺上片状模糊阴影,诊断“右上肺浸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