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采用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治疗骶骨脊索瘤7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例,年龄27—79岁。根据术前肿瘤学评估,56例行单纯后路手术,22例行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术后分别行化疗、放疗、抑制骨溶解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骶尾部疼痛改善明显。术后病理诊断典型脊索瘤76例,去分化脊索瘤2例。术后均获随访4~85个月,平均40个月。32例于术后3~67个月局部复发,平均复发时间25个月。7例因复发及远处转移分别于术后17、18、22、27、30、33及69个月死亡。结论:肿瘤切除腰椎骨盆稳定性重建术是外科治疗骶骨脊索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55岁.因右臀部肿物5年、切除术后2年复发入院.患者于5年前因外伤查体发现骶骨右侧一肿物,约枣形大小,未进行治疗,后肿物逐渐增大,蔓延至整个臀部.2年前在当地县医院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脊索瘤.术后半年复发.3个月前肿物增长迅速,来河北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4.
患者男,25岁。右肩背肿物2年余,无任何症状,于1996年4月20日入院。体检:右侧肩背部肿物略突出皮肤表面,手术切除肿物2cm×2cm×1cm,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色。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巢状多结节分布,被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状。瘤细胞呈较一致的圆形,胞质丰富,大部分呈空泡状,少部分胞质嗜酸,棱卵圆形,空泡状,可见核仁,未见核分裂象。大部分区域可见淡蓝色粘液样背景。组织化学染色:淡蓝色粘液样基质呈阿尔辛蓝阳性,部分胞质PAS阳性。网织纤维染色:网状纤维丰富,呈小巢状包绕瘤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相似文献   

5.
脊索和脊索瘤的中间丝表达及其在脊索瘤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新志  直珍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2,21(5):284-286,T057
  相似文献   

6.
25例脊索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63岁,因乏力、纳差、腹胀不适半年余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伴上腹部饱胀不适、食欲不佳.2017年6月5日于当地医院检查,胸椎MRI示:胸1椎体前方、椎体、椎管及椎间孔内占位性病变,压迫脊髓,胸9、胸12莫氏结节形成;遂于2017年6月7日就诊于南京鼓楼医院,胸腹部CT平扫+增强示:胸廓入口...  相似文献   

8.
20例脊索瘤的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米粲  丁长林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2,21(2):106-108,T021
  相似文献   

9.
筛窦入路斜坡及鞍底巨大脊索瘤的颅底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斜坡及鞍底巨大脊索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经筛窦入路手术治疗3例上斜坡肿瘤,其中1例复发性巨大斜坡肿瘤,累及鞍底、筛窦及整个鼻腔,经筛窦入路加左侧鼻旁侧切。结果:3例均达到镜下全切,1例术后第7天出现脑脊液漏,后重新修补,4周后痊愈出院。无长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结论:前额正中筛窦入路切除斜坡、鞍底肿瘤、符合解剖特点,显露充分,避免了颅底两侧血管神经的损伤,不造成脑组织损伤,肿瘤切除彻底,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55岁.20年前右腕部不明原因出现肿物,逐渐增大,疼痛明显,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植骨及内固定术.5年前右腕部再次出现肿物伴不适,在89医院行内固定物取出,病灶清除术,病理诊断为副脊索瘤.最近患者右腕部又出现肿物,伴疼痛及右腕关节活动受限.查体:右手背桡侧见一8 cm长手术瘢痕,右前臂远端外侧见一不规则肿块,大小5 cm×4 cm,质韧,边界不清,无活动度,触痛明显,右腕关节最大活动度约10°,右拇指内收功能受限,曲伸外展功能不佳,余指活动良好.MRI显示:右腕关节外侧偏前方不规则异常信号,边界尚清楚,边缘欠光整,病变内可见间隔,邻近骨质呈侵及征象,病变周围软组织结构较紊乱.入院后行病段扩大切除、受累骨组织体外乙醇灭活回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中见肿瘤约4 cm×4 cm,灰白半透明结节状,位于桡骨及舟骨之间,侵犯桡骨远端,并沿大鱼际两侧蔓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鞍区脊索瘤(chordoma)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脊索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64岁,因2年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视力下降入院,显微镜下行单鼻孔经蝶窦入路鞍区肿瘤切除术.镜下见肿瘤主要由瘤细胞和富于黏液的基质构成,瘤细胞胞质丰富、红染,含多个大小不一的空泡,单个空泡状细胞似印戒细胞,呈条索状或片状排列.免疫表型:肿瘤细胞EMA、S-100、CK和vimentin均阳性,PR、GFAP、D2-40、ACTH、FSH、TSH、LH、GH和PRL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结论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结合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有助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术后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索瘤样脑膜瘤(chordoid meningiomas,CM)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例CM进行观察,同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CM病理特点为黏液样基质中有呈分叶状或条索状排列的肿瘤细胞,细胞质呈淡染或嗜酸性染色,部分细胞呈液滴状,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类似脊索瘤样细胞;肿瘤细胞中亦可见典型脑膜上皮细胞区域.组织化学染色阿尔辛蓝-过碘酸-Schiff反应(alcian blue and peridic acid-schiff's reacyion,AB/PAS)呈阳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表达阳性,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灶状阳性,广谱细胞角蛋白(pan cytokeratin,CKpan)、S-100钙结合蛋白(S-100 calcium binding protein,S-100)表达阴性.结论:CM是发生于颅内的较少见的脑膜瘤亚型,需要与脊索瘤、黏液性软骨肉瘤及转移性黏液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廖勇 《医学信息》2000,13(3):129-129
方法 利用 1972年以来 Chiba肿瘤右心和 Chiba医科大学接受外科治疗的骶尾部脊索瘤患者 13例进行临床讨论及结果分析。结果  8例行脊索瘤内括除术。2例行肿瘤病灶切除术。3例行广泛切除术。观察 ,有 6例局部复发。以骶骨臀肌 (臀大肌、梨状肌 )附近的复发率高。7例死于本身脊索瘤。6例无瘤存活。 5年生存率 81.8%。 10年生存率 2 9.1%。讨论 脊索瘤属低度恶性肿瘤 ,占骨肿瘤 4%。 40岁以上男性多见。脊索瘤、脊索瘤术后复发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因骶尾部脊索瘤特殊解剖结构原因。为减少对术后患者的功能影响。适合行骶尾部脊索瘤内括…  相似文献   

14.
34例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脊索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我们对34例脊索瘤进行了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研究,并以5例软骨肉瘤作为对照。根据有无软骨样区域,将脊索瘤分为两型:软骨样脊索瘤(14例)和经典型脊索瘤(20例)。软骨样脊索瘤发病年龄(平均40.9岁)较经典型(平均51.1岁)年轻。7例(50%)软骨样脊索瘤发生于骶尾部,4例(28.6%)发生于颅底蝶枕部。免疫组化标记染色显示:34例脊索瘤均对细胞角蛋白呈阳性反应,16例(47.1%)对上皮性膜抗原阳性;而5例软骨肉瘤均对细胞角蛋白和上皮性膜抗原阴性。波形蛋白及S-100蛋白在大部分脊索瘤及5例软骨肉瘤中均呈阳性巨应。其结果验证了脊索瘤的双重特性──上皮性及间叶性;同时也说明了免疫组化染色对鉴别脊索瘤和软骨肉瘤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患男,22岁。发现右肘部伸侧肿物2年余,外伤后肿物增大10d于2005年6月入院。体检2cm×2cm×1cm皮下肿物,质韧,界清,活动,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临床诊断:纤维囊肿?术中见肿瘤位于肘后皮下,与关节囊有粘连。肿物实性,有包膜,完整切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1995年夏季无诱因出现骶尾部阵发性疼痛,半年后自觉骶尾部麻木,于1997年7月就诊于某医院,拟诊“粉瘤”行切除术。病理诊断为“骶尾部低分化脊索瘤”,未行放疗。术后骶尾部疼痛、麻木无缓解,不久再次扪及肿块,呈进行性肿大,遂...  相似文献   

17.
儿童脊索瘤样型脑膜瘤二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HQ  Zhu ST  Lou SX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7,36(10):714-715
例1男,15岁。主诉左耳听力渐进性下降3年,左颞顶部胀痛伴麻木1年于2005年10月27日入院。入院前2个月,患者头痛逐渐加剧,伴恶心、呕吐,为非喷射性。患者1年前有外伤性脑震荡史,余既往史无特殊。体检发现患者向左颞侧视物时有复视,伴左眼疼痛明显,其余未见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对本研究组的2例脊索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脊索瘤瘤细胞呈分叶状结构,细胞散在或呈条索及小巢状,液滴状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中含大小不等的空泡;另一种体积小呈星芒状,且胞浆内无空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1例瘤细胞CK、EMA、S-100、Vimentin阳性表达,另1例CK、EMA、Vimentin阳性表达,而S-100阴性。结论:脊索瘤发病率低,但根据其常见的发病部位及特征性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副脊索瘤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报道的3例副脊索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副脊索瘤好发于四肢深部软组织。大体呈分叶状或多结节状,瘤细胞圆形或多边形,呈条索状或小巢状排列,胞质内含有空泡,间质富有黏液基质。免疫组化标记:CAM 5.2、EMA、S-100、SMA、ColⅣ阳性表达,CEA、CK19、Des阴性。结论副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组织学形态特点是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旨在探讨脊索瘤低场MRI的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对9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患者的低场MRI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颅底脊索瘤的低场MRI的主要表现有:肿瘤信号变化,肿瘤形态改变,骨质破坏,颅内血管侵蚀及肿瘤外周侵犯等。结论 低场MRI的T2WI呈稍高信号是其表现特点,其诊断价值与中,高场强MRI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