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非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较好,现结合有关文献及我们的体会介绍如下。1.硫酸镁:硫酸镁抗心律失常的机制可能为:①镁是心肌细胞ATP酶的激活剂,该酶可使钾内流增加,并防止细胞内钾外移,有助于稳定心肌第4相动作电位,从而控制异位激动。②镁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O相除极最大上升速度增加,传导加速,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是滞后的领域。我们过去所熟知的一些药物,有的已经退出临床应用,有的虽几经努力研发了一些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可供临床应用的寥寥无几。选择其中已较成熟的或有发展前途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略作介绍,以期正确对待心律失常治疗。  相似文献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而又极具危险陛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但遗憾的是,20余年来并没有明显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CAST研究表明,I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增加心肌梗死后高危病人的病死率,因而人们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上来,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从I类转向Ⅲ类的明显趋势。为此对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医生合理应用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5.
本文综述联合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顽固性心律失常的各种方案、疗效、可能机理和主要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缩述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理,识方法及处理原则,对临床正确运用抗心律失常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离子通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有秋 《心脏杂志》2001,13(2):143-145
洋地黄用于治疗心房纤维性颤动 (房颤 )已逾百年。 2 0世纪 2 0年代用奎尼丁治疗房颤有效 ,心电图示传导减慢 ,复极延长 ,但有 3%患者猝死。 2 0世纪50年代以后 ,由于心肌细胞电生理学和电药理学的研究进展 ,发现了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 1 972年Singh和 Vaugham William根据药物对离子通道和受体的作用 ,将之分成 4类 : 类是钠通道阻滞剂 , 类是β-受体阻滞剂 , 类是钾通道阻滞剂 , 类是钙通道阻滞剂。 1 974年 Singh和 Hauswirth将 类分为 a, b 两个亚类。 1 985年 Harrison又根据Campbell的实验研究 ,再加入 c类。 VaughamWilliam…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效应的监测和评定是临床实践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药物效应包括疗效和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大多数搞心律失常药有效量和中毒量非常接近,为取得最佳效应,必须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手段,明确疗效标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心房颤动是老年人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还可以增加致残率.近年来有大量报导证明,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房颤动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房颤动作用机制及临床试验结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正1984年Vaughan Williams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征将抗心律失常药物(AAD)分为4类,一直沿用至今~([1]),该分类将AAD分为四大类:Ⅰ类为快钠通道(I_(Na))阻滞剂,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Ⅰa、Ⅰb及Ⅰc三个亚类;Ⅱ类为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Ⅲ类药物主要为延迟整流K~+通道(IK)阻滞剂;Ⅳ类为L型Ca~(2+)通道(I_(CaL))阻滞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和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心律失常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表现 ,已是心血管专科医师和内科医师每天诊疗工作遇到必须处理的问题。近年来 ,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不少进展 ,主要在非药物治疗方面 ,包括除颤、起搏、消融、手术等。非药物治疗可以解决一部分心律失常的治疗 ,但是大部分心律失常还需用药物治疗。应该承认 ,近 2 0年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品种发展甚少 ,不少新品种由于安全性的原因而开发受限制。近 5年来上市的新药仅有伊布利特、多非利特 ,以针对房性心律失常为主要用途。因此 ,抗心律失…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博 《山东医药》1989,29(9):43-45
  相似文献   

15.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后者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心脏起搏器和外科手术等。对具有适应证的患者尽管非药物治疗疗效十分肯定,但仍难普及,许多患者难以从中获益,而药物治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安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律失常是引起各种心脏病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心力衰竭、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病死率更高.因此欲使心血管疾病总的病死率下降,必须降低心律失常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在人群中的患病率正在不断增高,将成为新世纪心血管疾病中的一大新流行疾病,尽管有关Af的基础、临床的研究近年来都有很大进步,但迄今为止在Af的有效治疗上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如何在高危人群中采取措施预防它的发生可谓基本空白,纵然,近年来不断有高血压、心衰等大型临床试验或研究的发表,但很少把Af的发生列入为预设终点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中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不少见,本文对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发生率、发病机理及目前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