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84例胃癌和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肠内营养组(EN组)43例和肠外营养组(PN组)41例,分别于术后第1天开始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每组患者手术前后和术后第7天检测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观察术后不良反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营养支持费用等情况。结果术后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组感染发生率低(P0.01)且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P0.01),与PN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方案,不良反应少、胃肠道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合理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老年胃癌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30例)和肠外营养组(PN,30例)。检测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10天营养指标和肝功能等变化,详细记录血糖变化,观察临床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波动较肠外营养组平稳(P〈0.01)。术后第4天EEN组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恢复明显高于PN组患者(P〈0.01)。并发症发生率EEN组少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胃肠肿瘤手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方便血糖调控,同时可促进机体康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精氨酸强化后肠外+肠内营养(PN+E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对重症脑外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4例ICU救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30例试验组接受PN+EN;对照组34例接受TPN,两组等氮、等热量供给.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血清IgA、IgG和IgM采用免疫比浊法.IL-2、IL-6和TNF-α采用放射免疫分析.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种营养支持前、后及两组营养支持后总蛋白(TP)和Alb测定结果均无显著的变化(P均>0.05).而Hb和转铁蛋白(TF)水平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及两组营养支持后比较均明显升高(P均<0.05).IgG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及两组营养支持后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其余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IL-2、IL-6和TNF-α三种细胞因子试验组经用PN+EN营养支持后水平恢复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PN+EN较TPN改善脑外伤患者的免疫学功能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疗效及肠内营养的优缺点.方法将28例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两组,每组14例.每例病人于术后2~3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均为10天.结果两组病人的营养状况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有较显著性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EN与PN均能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对血糖的影响无明显差异;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EN早于PN,无并发症和副作用,并且费用较低,住院时间缩短.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营养的疗效明显,而EN具有早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并安全、有效、简便、易护理、费用低并可减少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疗效.方法:99选取我科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期间125例高龄胃癌行腹腔镜根治术后患者抽签法分组.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63例给予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营养状态、免疫功能、胃肠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3d相比两组前白蛋白(Prealbumin,PA)、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EN)、CD8+均降低,CD3+、CD4+、CD4+/CD8+均上升(P<0.05),其中观察组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进半流质饮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免疫强化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高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治疗,可提升营养状态,改善免疫功能和胃肠功能,减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98例食管癌手术患者,年龄46~69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两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50例,常规液体治疗组4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手术切口愈合情况,肠蠕动情况以及术前术后体重下降情况,免疫学指标变化和住院天数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组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切口愈合、肠蠕动恢复以及免疫学指标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常规液体治疗组(P〈0.05)。结论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可行的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住院天数,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闫瑞君  刘君 《医学信息》2010,23(17):3253-325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经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可行性,并与全肠胃营养作一合理比较,选取近年来我院行胃癌及贲门癌30例分为两组,实验组(EN-PN组)术后24小时经鼻饲管饲能全素(13例),对照组(TPN组)术后行完全肠外营养(17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进行营养状态评价。结果实验组(EN—PN组)患者术后体重营养状态均较对照组(TPN组)有明显改善。结论胃癌术后经鼻饲管肠内营养安全、可靠、经济、在临床上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比较早期肠内营养(FEN)和肠外营养(PN)对危重病患者治疗及营养代谢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我院ICU收治的危重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4例在入院24~48h内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48例则给予肠外营养.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的各营养指标及感染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肠外营养组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和臂肌围指标较肠内营养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热量摄入、氮平衡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降低.结论 危重病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更好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代谢效应,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肠内外营养治疗的效果。方法将50例高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25例。EN组采用鼻饲肠内营养液,PN组为静脉注入营养液,在摄入同等热量和氮量的条件下比较营养支持后两组NIHSS评分、血红蛋白、帆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结果治疗21d后,EN组血红蛋白(111±10.9)g/L、血清总蛋白(67.3±7.0)g/L、白蛋白(36.3±3.2)g/L,明显高于PN组(P〈0.05),EN组NIHSS评分(9.3±1.4)明显低于PN组(11.3±1.4)(P〈0.05),且并发症明显低于PN组。结论高龄患者卒中相关性肺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胃癌术后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肠外营养(PN),观察组予以早期肠内营养(EEN)。观察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体重下降、上臂肌围、血红蛋白、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EEN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体重下降均较PN组出现明显缩短或减少(P〈0.05或〈0.01);治疗后PN组的ALB和TF的水平较治疗前和EEN组出现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AP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或者升高(P〈0.01),PN组的降低或者升高水平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上臂肌围、血红蛋白水平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N改善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反应,是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肠外和肠内阶段性营养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和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全胃肠外营养组患者应用肠外营养持续至可以进食。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患者在初期应用肠外营养,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步减少肠外营养至全部用肠内营养替代,肠内营养持续至过渡饮食。观察两组临床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患者均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早期适时由肠外过渡到肠内营养后一周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钙水平,与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均增高(P〈0.01);对肝脏功能的损害减小(P〈0.01)。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血糖平均水平趋于正常且波动度小,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加肠内阶段性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29.93±9.30)d,短于全胃肠外营养组平均住院天数(25.47±7.50)d(P〈0.05),且每日营养费用及住院总费用减少。结论肠内营养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对血糖的影响与全胃肠外营养组相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肠瘘患者的营养支持效率.方法 28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两组,前者用市售普通营养制剂由空肠营养管持续滴入,进行管饲调节喂养.瘘口封闭后改由口服.后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静脉营养支持.两组在热卡,糖、蛋白质、脂肪的组成比例及电介质、微量元素的含量等均相似.营养支持开始后第7、14、21、28、35天清晨空腹采血.检测血浆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变化.测定血浆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血浆内毒素.结果肠内营养组的MDA及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可保护肠道功能,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循环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4.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规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有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两种。近年来,营养支持正在向更新、更广的方向发展,代谢调理营养在器官移植中的作用倍受重视。 目的:探索肝移植后早期安全、有效和可行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肝移植后早期(移植后1~7 d)进行营养支持治疗的受者45例,随机摸球法分成3组,即肠外营养支持组、肠内营养支持组、代谢调理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精氨酸),每组15例,各组营养支持均为等热量和等氮量。通过检测肝功能、测定氮平衡、观察术后营养支持并发症发生等手段,分析比较3种方法的疗效。 结果与结论:纳入患者45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和代谢调理营养更能有效地改善受者移植后营养状况,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与肠内营养相比,代谢调理营养更有利于改善受者氮平衡,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有其优越性。结果提示,肝移植后早期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和代谢调理营养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地严重烧伤所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大鼠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Control),静脉营养(PN)及肠道营养(EN)组,观察了烧伤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及PN和EN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烧伤后肠粘膜通透性,血浆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肠上皮细胞增殖指数,肠三叶因子(ITF)含量,肠粘液层厚度及己糖和唾液酸的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同PN相比,EN对上述指标均有一定的逆转作用,提示EN较PN更有利于减轻肠粘膜受损程度,促进肠粘膜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急性肠梗阻手术后恢复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模式。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56例作为研究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法,另选取2014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急性肠梗阻患者4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分析两组患者不同营养支持方式的恢复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胃肠减压量及肛门排气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而术后7 d血浆白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而且研究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肠梗阻手术后应用肠外营养支持能够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肿瘤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营养支持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4例收治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重症医学科(ICU)且人住时间在5d以上的肿瘤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对患者入院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入院时营养状况和营养支持情况对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情况以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入院时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共90例,占总调查人数的48.9%,其中胸外科45例(50%),明显高于肿瘤内科11例(12.2%)、综合科6例(6.67%)和头颈科4例(4.44%)等科室。5例超重的肿瘤患者入院时即存在营养风险。174例(94.6%)肿瘤重症患者在ICU治疗期间接受了肠内营养(EN)+肠外营养(PN)模式的营养支持。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90例患者中,55例(61.1%)接受了早期营养支持;无营养风险的87例患者中.有6例(6.9%)接受了营养支持。入院时NRS评分≥3分和NRS评分〈3分的肿瘤重症患者的病死率、机械通气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3分的肿瘤重症患者,早期接受营养支持者的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人住ICU时间均低于未接受营养支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部分肿瘤重症患者入院时即存在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需尽早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当人院时NRS评分≥3分时,早期营养支持有一定的改善肿瘤重症患者临床结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Enteral nutrition (EN) is preferred over parenteral nutrition (P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guidelines. Practice patterns of P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not been documented.Objectives:To assess practice pattern and quality of PN support in a tertiary hospital setting in Chennai, India.Methods:Retrospective record review of patients admitted between February 2010 and February 2012.Results:About 351,008 patients wer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in the study period of whom 29,484 (8.4%) required nutritional support. About 70 patients (0.24%) received PN, of whom 54 (0.18%) received PN for at least three days. Common indications for PN were major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55.6%), intolerance to EN (25.9%), pancreatitis (5.6%), and gastrointestinal obstruction (3.7%).Conclusions:The proportion of patients receiving PN was very low. Quality issues were identified relating to appropriateness of indication and calories and proteins delivered. This study helps to introspec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trition sup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