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4)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初次就诊且年龄≥65岁的U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入选患者分成氯吡格雷组(63例)和替格瑞洛组(65例)。替格瑞洛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替格瑞洛180 mg负荷量,继之以90 mg每日两次维持;氯吡格雷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组300 mg负荷剂量,以75 mg每日一次口服维持。记录所有患者入院、PCI术前的血小板聚集率(PAR),观察血小板高反应性(HPR)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择期完成PCI手术,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内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患者基线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缺血性卒中、GRACE评分、CRUSADE评分、BNP和肌酐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介入途径、支架置入相关血管、术后心肌灌注水平和造影用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线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P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1个月随访发现,两组患者PAR均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替格瑞洛组PAR下降更为明显(P<0.01),且替格瑞洛组HPR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27.0%vs.3.1%,P<0.001)。替格瑞洛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14.3%vs.1.5%,P=0.008)。两组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替格瑞洛组呼吸困难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0 vs.9.2%,P=0.028)。结论替格瑞洛在老年UA患者择期行PCI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载雷帕霉素可降解聚合物涂层支架(EXCEL支架)应用于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住院接受EXCEL支架治疗的42例老年(年龄≥75岁)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观察术后即刻效果,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全因死亡和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 42例患者全部完成随访,术中和随访期间无死亡及其他MACE发生。结论应用EXCEL支架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研究证明,免疫炎症反应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有关,CD40-CD40I,系统作为免疫炎症反应中细胞信息通道的关键介导因子,可激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黏附分子、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组织因子等,因此CD40-CD40L在AS的致病机制中可能是始动因素,并参与了AS发生、发展乃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而目前应用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较为常见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和药物治疗,有关PCI治疗对CD40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前后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服尼可地尔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以在我科住院需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常规治疗;尼可地尔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前48h给予尼可地尔每次5mg,每天3次,术后继续以相同剂量口服尼可地尔8周。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h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观察术后8周病人心电图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结果 PCI术后24h尼可地尔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2.040、2.241,P〈0.05)。PCI术后血清CK-MB、cTnI水平均高于正常值上限者尼可地尔组5例(16.7%),对照组13例(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CI术后8周尼可地尔组心电图疗效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u=2.475,t=2.061,P〈0.05)。结论口服尼可地尔对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在部分和完全血运重建的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中的浓度变化,评价其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65例UA患者,于PCI术前及术后当时、术后1周抽血查血清FFA水平,并根据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部分血运重建组33例,完全血运重建组32例,并选取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劳累性心绞痛分级标准及6 min步行试验评价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心绞痛及心功能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及术后当时PCI组血清FF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部分血运重建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完全血运重建组FFA与对照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低于不完全血运重建组(P<0.05)。结论血清FFA含量可能是判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持续灌流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CPPTCA)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先将80例恶化劳力型心绞痛行冠脉造影,双支及以上者为多支病变,共有56例,分为药物组和在用药的基础上加用CPPTCA各28例.结果 CPPTCA组术后症状迅速缓解,室壁运动明显改善,无心肌梗死和死亡发生,随访6个月,CPPTCA组有8例心绞痛复发,9例运动心电图阳性,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和死亡;而对照组中28例均有心绞痛发作,运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显示心肌缺血,有8例发生心梗和4例死亡,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PPTCA对劳力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术后心绞痛、血管狭窄明显减轻,室壁运动得到改善,缺血样心电图大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7)
目的探讨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行PCI治疗的患者,术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剂量300 mg,短时间内(PCI术后1 d)血小板聚集功能抑制相对低下的患者更换替格瑞洛后能否取得更好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如何。方法入选40例UAP常规行PCI术治疗患者[此40例患者均为术前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 mg,术后予以常规氯吡格雷75 mg qd,于PCI术后1 d采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ADP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率(IPA)<50%,即对氯吡格雷反应相对低下的患者],将40例氯吡格雷反应相对低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继续用氯吡格雷75 mg qd,B组替换为替格瑞洛90 mg Bid,分别于服药后1周,1个月时采用TEG的方法复测IPA,并观察术后1个月的主要缺血事件(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 PCI术后第1天ADP诱导的IPA(基线P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周后复测ADP诱导的IPA,B组明显高于A组[(81.84±11.10)%vs.(69.74±11.84)%,P=0.030];1个月后复测ADP诱导的IPA,B组仍明显高于A组[(85.91±5.98)%vs.(76.19±9.5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临床随访结果两组均无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脑卒中患者,在安全性上两组均无严重的出血及颅内出血。结论本研究提示替格瑞洛较氯吡格雷能快速地产生更强效的血小板抑制作用,在安全性上较氯吡格雷并没有增加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提示了其在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经桡动脉穿刺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在临床上已逐渐替代了经股动脉穿刺技术,它具有患者无需绝对卧床休息,血管穿刺局部出血、血肿、血管并发症少,止血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对我院2005—06/200706住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6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7例,年龄62~85岁,平均(71.5±7.6)岁。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3例,急性心肌梗21例,稳定性心绞痛2例。合并心源性休克1例,心力衰竭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3例,高血脂6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抑郁情绪对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17例UA患者择期PCI术前及术后进行抑郁评分,根据评定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抑郁组82例,非抑郁组135例)。结果 217例行PCI患者,术后抑郁患病率高于术前(37.4%比29.4%,P0.05);术后随访24个月抑郁患者MACE发生率(8.2%比4.3%,P0.05)和累积再住院率(32.7%比20.7%,P0.05)均高于无抑郁患者。结论接受PCI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相当比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术后抑郁程度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能影响UA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1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间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I患者PCI最佳时机。方法:选择95例AMI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6h内行PCI者血管再通率最高,放射性缺损面积最小。结论: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6h内行PCI为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病情评估及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17例UAP患者,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将其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组,对比各组的TEG参数;并根据UAP患者PCI后抗血小板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氣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分析两组的血小板抑制率、TEG参数差异。【结果】三支病变、双支病变组UAP患者反应时间(R)均显著地低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UAP患者R值均显著地低于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双支病变组UAP患者a角、最大振幅(MA)值均显著地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UAP患者α角、MA值均显著地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PCI术后,替格瑞洛组患者R值高于氣吡格雷组,α角、MA值则均低于氯吡格雷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替格瑞洛组患者AA途径、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氣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G检测对于评估UAP患者冠脉病变程度、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36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07/2008-07 366例常规拟行经桡冠脉造影和P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经桡冠脉造影PCI成功率98.9%,术后并发症:皮下瘀斑面积大于5 cm×5 cm的发生率2%,皮下血肿大于1 cm×1 cm的发生率1%、与穿刺相关的死亡0,桡动脉栓塞、全身大出血、动静脉瘘、手神经损伤、皮肤寻麻疹、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均为0。结论:常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PCI安全、有效,有显著优点,应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观察36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结果:360例患者经术前的充分准备、手术过程中的精心护理及术后仔细观察,其并发症可降至最低限度.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的有效治疗措施,易被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老老年(≥75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比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68例老老年和220例老年(≥65~74岁)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PCI成功率、支架植入数量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PCI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脑卒中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 PC I成功率、支架植入数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P >0.05);两组PCI术后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脑卒中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对带状疱疹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81岁。既往冠心病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以持续性胸痛伴阵发性加剧3 d入院。患者胸痛位于胸骨下段及心前区手掌大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