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ICSI)后左-22收缩功能恢复的因素。方法:对接受PTCA及ICSI治疗的68例冠-22病患者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并检测左心收缩功能。同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治疗后,68例患者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增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均优于AMI者;不同靶血管对早期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改善程度影响不大。但治疗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l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冠状动脉血流分级对术后LVEF改善程度有一定影响。结论:PTCA及ICSI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收缩功能,术前临床分型、术前TIMI冠状动脉血流分级是术后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加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S)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PTCA+CS可确保血运重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有效改善预后。但术后抗凝药物的合理应用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2003年1月~2005年6月,我科共施行120例患者PTCA+CS,术后住院期问均未出现出血以及急性或恶性血栓。现将抗凝治疗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狭窄患者术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行PTCA的83例患者进行了术前及术后1h,24h,3d,7d,30d体表心电图QTD的测定。并与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61例患者及63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前两组冠脉狭窄患者QTD较健康人显著增大,PTCA使冠脉狭窄患者QTD显著缩小,而CAG则对冠脉狭窄患者的QTD无影响,结论:PTCA改善了心肌灌注,使心肌复极趋于均一,因此QTD缩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顽固性心绞痛(RUAP)患者的择期与立即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7例RUAP患者,11例内科药物稳定症状后PTCA,16例立即PTCA,观察术后即刻、6个月内症状复发情况和心电图改变。结果:手术成功率100%,即刻症状缓解率96.3%,病情稳定后择期PTCA的6个月内症状复发率(18.2%),明显低于立刻PTCA者的复发率(37.5%)。结论:对RUAP患者行PTCA疗效肯定,但应昼在内科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PTCA,对不能控制症状者应立即行PTCA。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在冠心病(CHD)治疗中的作用价值。方法:CAG经挠动脉及股动脉途径进行;对我院完成的2000例CAG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0例患者冠脉完全正常者370例(18.5%),冠脉狭窄者1300例(65%),冠脉粥样硬化者240例(12%),冠脉心肌桥12例(0.6%),冠脉起源异常者16例(0.8%)。典型心绞痛,运动阳性率者阳性率高。结论:典型心绞痛,运动试验阳性者及单纯ST—T异常者及不典型胸痛者均应行CAG,CAG安全可靠,为诊断CHD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对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108例初次AMI患者分为直接PTCA组(n=65例)和择期PTCA组(n=43例)。直接PTCA组于发病后6±4.23h对梗死相关动脉行PTCA及支架术.择期PTCA组于发病后10±3.41天行PTCA及支架术。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终点为死亡和再梗死,次要终点为临床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结果:失随访5例(直接PTCA组和择期PTCA组分别为3例和2例),随访率为95.4%。直接PTCA组与择期PTCA组随访6个月内死亡、再梗死、介入治疗及精神状态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心绞痛分级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接PTCA及支架术治疗AMI较择期PTCA及支架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和提高患者自理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9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CS)治疗围术期的护理资料。结果:本组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出现穿刺部位渗血及血肿形成4例,腰痛9例,腹胀7例,尿潴留10例,低血压7例,室性早搏6例,心绞痛再发5例,经及时发现并处理,40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给予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护理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后生命体征、并发症监测及护理,以及正确的出院指导,有利于介入治疗患者的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造影(CAG)后即刻PTCA对防止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壁瘤发生机率进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AMI患者6h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PTCA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室壁瘤发生率与70例择期PTCA进行对比分析,入选病例均为PTCA术成功者。结果:室壁瘤发生率即刻组远低于择期组(4.3%对34.3%,P<0.005)。结论:AMI发生后6h内即刻PTCA有明显防止室壁瘤形成的作用,且远优于择期PTCA。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绞痛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变化情况及一氧化氮、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在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2-10/2003-10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心绞痛患者96例,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选择同期本院心脏中心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为对照组.均对实验目的知情同意.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白细胞介素8水平、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水平.③首先进行组间均衡性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然后再作多组均数的q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资料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6例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率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不明显.②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液同型半胱氨酸、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且两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因变量,年龄、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家族史及吸烟等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最后进入模型的变量为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比值(RR)为1.554(95%CI 1.134~2.130,P=0.001).④同型半胱氨酸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白细胞介素8呈显著正相关(r=0.539,0.71 8,P<0.01),同型半胱氨酸与一氧化氮呈显著负相关(r=-0.473 3,P<0.01).结论:①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增强炎性激活,使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病变不稳定.②同型半胱氨酸为冠心病患者病变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定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稳定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VAP)患者的临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及随访结果。方法对比分析36例VAP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AG结果及临床随访资料。结果与SAP组比较,VAP组患者年龄较小(P〈0.01),男性、吸烟、合并心律失常的比率较高(P〈0.05);合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比率较低(P〈0.05)。36例VAP患者中CAG显示有冠状动脉病变者32例(88.9%),其中固定狭窄1〉50%者28例(77.8%),“正常”者仅4例(11.1%)。VAP组中下壁和后壁sT段抬高亚组24例,是前壁和高侧壁sT段提高亚组(12例)的2倍,缓慢性心律失常更多见(P〈0.05)。VAP组中5例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三支病变的患者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及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36例VAP患者均完成了随访,2例患者仍偶有心绞痛发作,1例患者于出院后8个月时发生了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另1例患者于出院后15个月时猝死。结论VAP患者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于CAG正常的冠状动脉,更多发生于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少数VAP患者即使规范药物治疗,仍有可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4):3445-3445
2007—01/2008—06我们对65例冠心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7例,女18例,年龄43~75(平均59.8)岁;急性心肌梗死28例,心绞痛37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0例,双支病变27例,三支病变18例;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4例,右冠状动脉25例,回旋支6例。患者均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背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会造成血管损伤和管壁重构,从而引起血管支架内的再狭窄。研究发现内脏脂肪素与炎性反应相关,在急性心肌梗死斑块破裂处表达增高。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早期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发病12 h内并行急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同期选取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30例;同时选择一组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无需支架置入治疗患者30例,另选未接受任何处理的健康患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置入前及置入后30 min,置入后6,12,24 h各时点脂肪素的浓度持续升高,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5)。结果证实,冠脉支架置入后24 h内患者血清脏脂肪素水平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和支架置入术 (Stenting)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5 8例冠状动脉闭塞血管 6 7处 ,行PTCA加置入支架 5 9枚。结果 随访平均 10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或缓解TIMIⅢ级 ,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有不同程度改善 ,术后平均狭窄 (14 .1± 5 .7) %较术前 (87.4± 12 .7) %有明显降低 ,再狭窄率为 5 .35 % ,影响远期疗效因素为高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结论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应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 ,最后置入支架 ,可获较好近期与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肌钙蛋白(cTnⅠ)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临床预测价值。方法:1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根据肌钙蛋白Ⅰ(cTnⅠ)分cTnⅠ阳性组45例,阴性组75例。120例患者住院期间均行冠脉造影(CAG)。对比两组UA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近期(30 d)心脏事件发生及预后。结果:cTnI阳性组冠脉造影阳性率91.1%,三支病变发生率51.1%。均明显高于cTnⅠ阴性组。cTnⅠ水平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cTnⅠ阳性组30 d心脏事件发生率35.6%,亦明显高于cTnⅠ阴性组,两组对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cTnⅠ阳性的UA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复杂,愈后差。cTnⅠ水平越高,冠脉狭窄越重,短期心脏事件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5月至200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8例。在C型臂X光机引导下,经股动脉穿刺PTCA术。结果:3例冠心病PTCA不成功,转外科行择期搭桥术,其余65例手术成功.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冠心病行PTCA治疗其护理很重要,特别应加强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处理临界病变策略制定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病变程度介于30%~70%的临界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4例,对靶血管行FFR检测,对FFR〈0.75的病变进一步行PCI治疗,FFR〉0.75的病变不予介入处理,所有患者均给予最优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随访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心功能评价及复查血脂水平。结果:CAG提示46处临界病变,8例患者的11处病变行PCI治疗,治疗率为22%的,术后3个月总胆固醇水平较前明显降低,2例发生心绞痛事件,无1例发生心源性猝死或再次入院治疗。结论: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处理临界病变血管时,应用FFR测定辅助评估心肌供血,可以更合理的指导PC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清微量元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92例患者包括30例冠状动脉痉挛患者,27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利用ICP.AES法测定其血清微量元素。以34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钡、硼、硅水平在冠状动脉痉挛、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均偏低(P〈0.05或P〈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血清钼比其他组均高(P〈0.05)。结论:血清钡、硼、硅水平下降可能与稳定型心绞痛及冠状动脉痉挛有关.而血清钡、硼、硅水平下降及钼水平升高可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液透析患者与心脏介入性诊断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Stent)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5例血液透析患者,频繁心绞痛发作,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在血液透析及水化治疗配合下,应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优维显)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继之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 结果 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例有显著冠状动脉狭窄,其中2例为单支血管病变,2例为多支血管病变;3例患者行PTCA,置放支架1~4个,术后心绞痛症状明显缓解,肾功能无进一步恶化倾向,随访11~24个月,无其它并发症.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进行心脏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是可行的,安全的,可显著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病因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术9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与支架植入术(支架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91例冠心病患者,稳定型心绞痛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9例,心肌梗死42例。单支血管病变29例,双支血管病变41例,三支血管病变21例。共处理病变血管176处,置入支架170枚。其中左前降支88处,右冠46处,左回旋支35处,第一对角支6处,左室后支1处。观察PTCA与支架术的成功率及临床成功率。结果PTCA与支架术成功率100%,临床成功率98.3%。结论PTCA与支架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性治疗技术,成功率高,疗效良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造影 (CAG)和内支架置入 (CASI)治疗对冠状动脉夹层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 10 82例冠状动脉造影及 434例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检出 12例冠状动脉夹层患者 ,均行内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12例冠状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成功置入内支架 ,夹层闭合 ,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冠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夹层的最佳方法 ,而内支架置入对治疗冠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