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有机概念图理论计算得到33种头孢菌素的无机性值Ⅰ和有机性值0,绘出了头孢菌素类在有机概念图上的分布。并在有机概念图上发现了具有显著肾小管主动分泌的区域Ⅰ。区域Ⅰ外的头孢菌素肾小管主动分泌不显著。但区域Ⅰ并无明确的边界。从有机概念图上可以看出,最新合成的头孢菌素和大部分第三代头孢菌素已远离肾小管主动分泌显著区域Ⅰ,不具有显著的肾小管主动分泌,半衰期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显延长。根据头孢菌素在有机概念图上的位置,可以预测其肾小管主动分泌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原代培养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的方法,探讨其应用于有机阴离子转运分析研究的优点。方法将大鼠肾皮质剪碎,经消化、过滤、短暂贴壁,所得大鼠RTEC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F12培养基中培养,同时加入胰岛素-转铁蛋白-硒(ITS)营养添加剂。人肾小管HK-2细胞的培养条件同大鼠RTEC,但不添加ITS。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RTEC及人肾小管HK-2细胞中β-actin、α-酮戊二酸(盐)受体1及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OAT1)mRNA的表达。将HK-2细胞、大鼠RTEC应用于荧光素转运实验,观察2种细胞荧光强度随时间变化的差异。结果大鼠RTEC可传代,且生长状态良好。HK-2细胞无OAT1表达,不具有转运荧光素的能力;大鼠RTEC有OAT1表达,具有转运荧光素的能力。结论 ITS营养添加剂有利于原代培养大鼠RTEC的传代生长,该细胞可成功用于有机阴离子转运的研究,较HK-2细胞株更能客观地反映肾小管的转运功能,是研究肾脏相关功能的理想细胞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头孢菌素类药在临床的合理应用纪连英,张百京,王信英,王淑贞(苍山县人民医院)(临沂地区中医医院)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以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且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副作用少等特点,在临床的应用日渐增多。但临床应用时每偏于滥往往带...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乙醛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影响,以探讨乙醛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方法 选取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培养于含5%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中.以不同浓度的乙醛(0、50、100、200、400 μmol/L)刺激HK-2细胞24 h.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HK-2细胞中TGF-β1的基因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GF-β1的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的水平.结果 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乙醛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HK-2细胞中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ELISA法结果显示,乙醛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HK-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的水平.结论 乙醛能够促进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合成分泌TGF-β1,从而促进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肾小管和内皮素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放射免疫测定及双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并测定3HTdR掺入率,观察肾小管损伤时产生的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与肾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关系。结果:肾小管上皮细胞既有ET1mRNA的表达,又有ET的两种受体(ETARmRNA和ETBRmRNA)的表达,还有ET1的蛋白合成及分泌。且肾小管损伤及再生过程中,ET1表达增加。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肾成纤维细胞加入ET1,3HTdR掺入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并证明肾成纤维细胞有ETRmRNA的表达。结论:损伤及再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较正常时合成和分泌更多的ET1,ET1通过ETR的作用,促使肾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相关因素,及时处理,以保证安全使用。方法对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门急诊输液室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并予相关记录。结果 258例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均得到了及时处理,未出现意外,病人及家属满意度提高。结论对门急诊输液室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类药物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起到预警、急救、安全使用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头孢菌素C(CPC)酰化酶可用于一步酶法合成7-氨基头孢烷酸(7-ACA)。对来自Pseudomonas sp. Strain SE83的高活性CPC酰化酶突变基因进行基于毕赤酵母偏好密码子优化,获得基因SECA。选取毕赤酵母内源信号肽DSE4,构建表达菌G/DSECA,首次在毕赤酵母中分泌了CPC酰化酶。与酿酒酵母α-交配因子前导肽(α-factor)相比,DSE4介导SECA的分泌表达效果更优,其介导SECA表达的胞内、外单位体积酶活分别比α-factor高65%和44%。分别以DSE4和α-factor为信号肽构建β-半乳糖苷酶表达菌G/DSEL与G/MFL,进一步考察DSE4介导异源蛋白的分泌效果,G/DSEL的胞内外单位体积酶活也均高于G/MFL。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1inked kinase,ILK)与人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非生物素免疫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30例入选疾病组和5例正常对照组的ILK和α-SMA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进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肾小管间质病变与慢性肾脏疾病进展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与肾间质病变的关系及细胞增殖、凋亡换衡在肾脏疾病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40例原发性肾脏疾病的肾功能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细胞凋亡,观察PCNA,Fas-FasL,Bcl-2,Bax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结果 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与血肌酐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r=0.59,P=0.001);PCNA在中度肾小管间质病变时表达增加,重度病变时表达减少(r=-0.68,P=0.021);Bax的表达随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加重而增加(r=0.46,P=0.0043),肾小管间质内未见明显的细胞凋亡,Fas-FasL,Bcl-2的表达在不同程度的肾不管间质损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提示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慢性肾病进展相关,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可作为判断慢性肾病预后的指标。肾小管间质的损害、纤维化与细胞增殖、凋亡失衡有关,肾小管间质中度损害时以细胞增殖为主,促细胞凋亡基因Bax的表达随肾小管病变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杨珍 《吉林医学》2010,31(23):3832-3833
目的:探讨吸吮时间和次数对母乳分泌的影响。方法:将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和婴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6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产后新生儿脐部处理完毕立即让母婴接触,并送入母婴同室,2~4h开始吸吮乳头,以后每次哺喂时,吸吮每侧乳头2~3min,第二天适当延长吸吮时间和增加吸吮次数,对照组产后乳胀充盈时开始吸吮,比较两组第一次含接时间,24h含接次数,24h人工喂养次数,母乳分泌充足时间。结果:实验组在第一次接触时间,24h含接次数,母乳分泌充足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人工喂养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分娩后婴儿吸吮乳头时间越早,吸吮次数越多,母乳分泌时间越提前,产妇泌乳量越充足,越能满足婴儿的喂养需要。  相似文献   

11.
赖陈雄 《基层医学论坛》2021,(13):1914-1916
目的 探究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5月—2020年4月收治400例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分析其具体用药情况,统计不合理用药率.结果 400张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方单中使用头孢哌酮109张,其中不合格处方7张;使用头孢噻肟145张,其中不合格处...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基于PBL的概念图教学对高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将基于PBL的概念图教学应用在内科护理课程中,以PBL为基础将学生置身于临床问题情境中,并鼓励学生以可视化概念图的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白色念珠菌感染者不同标本中分离的白色念珠菌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活性与其毒力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牛奶平板和卵黄培养基法检测白色念珠菌感染者不同标本(痰、血液、鹅口疮、伤口、阴道分泌物)中分离的190株白色念珠菌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分别将产酶株的菌丝相和孢子相菌悬液(5×106 CFU•mL-1)注射小鼠尾静脉,1个月内观察小鼠死亡率及平均存活时间,以平均存活时间评价菌株毒力。结果:190株白色念珠菌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68%和85.26%。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菌丝相白色念珠菌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孢子相(P<0.01,P<0.05);注射菌丝相白色念珠菌的小鼠死亡率高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5),且平均存活期短于注射孢子相的小鼠(P<0.01)。结论:分泌型酸性蛋白酶和细胞外磷脂酶是白色念珠菌重要毒力因子,酶活力可直接地反映其毒力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随机选择分泌性中耳炎(OME)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成人及儿童40例为对照组。用分光光度计法定量测定正常人及OME患者鼻咽部灌洗液中代表面活性物质的卵磷脂含量,间接反遇其表面活性物质的量,以探讨OME的发病机理和 治疗方法。结果显示,OME患者鼻咽部灌洗液中卵磷脂含量为8.637±2.730mg/L,较正常对照组39.212±2.437mg/L明显减少(P〈0.01),儿童患者其卵磷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肾小管上皮细胞在不同浓度葡萄糖干预下其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43)表达与细胞通透性的关系。方法 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connexin43蛋白的表达;用RT-PCR分析connexin43 mRNA的表达。使用Transwell小室法测定各组细胞对白蛋白的通透情况,并观察以上指标之间的变化有无相关性。结果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高糖干预下间隙连接蛋白表达递减,单层肾小管上皮细胞通透性升高。结论 高糖环境下肾小管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蛋白的表达与细胞对白蛋白的通透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β2—微球蛋白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血清和中耳积液中β2-微球蛋(β2-MG)的浓度。结果表明,中耳积液β2-MG浓度明显高于血清β2-MG含量(P<0.01),提示β2-MG可能是损伤中耳粘膜,造成中耳积液的重要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鼻咽部表面活性物质与分泌性中耳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随机选择分泌性中耳炎( O M E)患者4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成人及儿童40例为对照组。用分光光度计法定量测定正常人及 O M E患者鼻咽部灌洗液中代表表面活性物质的卵磷脂含量,间接反映其表面活性物质的量,以探讨 O M E的发病机理和新的治疗方法。结果显示, O M E患者鼻咽部灌洗液中卵磷脂含量为8637±2.730m g/ L,较正常对照组39.212±2.437m g/ L 明显减少( P< 0.01 ),儿童患者其卵磷脂含量为8.062±2925m g/ L较正常同龄对照组39.787±2.557m g/ L显著减少( P< 0.01 ),表面活性物质含量与病程无明显相关。以上提示:局部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能是 O M E发病机理之一,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和促进内源性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可能为预防和治疗 O M E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PAR δ受体激动剂L165041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是否能发挥抗炎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mProx)分为4组:对照组、L165041对照组(10μmol L165041,PPARδ受体激动剂)、棕榈酸钠组(150μmol棕榈酸钠)或TNF-α组(10 nmol TNF-α)和L165041干预组(10μmol L165041预处理3 h后加入150μmol棕榈酸钠或10 nmol TNF-α),作用12 h。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MCP-1 mRNA水平。利用PPARδ干扰RNA(siRNA)转染mProx,以scramble为对照,在转染细胞中重复以上实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棕榈酸钠和TNF-α刺激使MCP-1 mRNA的表达增强(P<0.05),而L165041下调棕榈酸钠和TNF-α诱导的MCP-1 mRNA表达(P<0.05)。与scramble组相比,转染PPARδsiRNA的肾小管上皮细胞PPAR δ受体在蛋白和mRNA水平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在PPARδsiRNA转染细胞中,棕榈酸和TNF-α使MCP-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L165041仍能显著抑制棕榈酸钠和TNF-α诱导的炎症反应(P<0.05)。另外,与scramble组相比,PPARδsiRNA转染细胞在棕榈酸钠的作用下,使MCP-1表达增强更显著(P<0.05)。结论 PPARδ受体激动剂L165041能抑制小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其抗炎作用不依赖于PPARδ受体,而PPARδ受体本身对维持细胞对饱和脂肪酸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磊  项东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4):195-195
本研究是检测5岁儿童唾液中分泌型IgA(SIgA)和IgA蛋白酶的水平,目的在于探讨唾液中SIgA和IgA蛋白酶与儿童龋病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对5周岁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按1987年WHO龋病诊断标准),dmft≥7者为龋敏感者,dmft=0者为无龋组。1.2样本采集和处理唾液收集由专人通过  相似文献   

20.
刘杰  金海甲等 《吉林医学》2001,22(5):274-275
目的 :测定尿液中sIgA以鉴别上、下尿路感染。方法 :建立ELISA法测定尿液中sIgA。结果 :肾盂肾炎病人尿液sIgA浓度明显高于膀胱炎和正常对照组。膀胱炎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测定尿液sIgA可用于确定尿路感染部位 ,可做为一个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