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纵隔胸腺瘤的CT 征象,诊断与鉴别。方法 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纵隔胸腺瘤37 例,其中男性25 例,女性12 例,年龄为12 ~64 岁,平均341 岁。手术与病理证实:良性胸腺瘤8 例,恶性胸腺瘤18 例,胸腺癌7 例,胸腺脂肪瘤3 例,胸腺脂肪肉瘤1 例,全部病例均有胸部X 线正侧位片,其中20 例作了CT 检查。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34 例,其中波及中后纵隔7 例;中后纵隔3 例,病变突向单侧33 例,双侧4 例,圆形和椭圆形22例,不规则形13 例,多结节状2 例,胸腺瘤的CT 值为21 ~45Hu。肿瘤与纵隔接触面呈灌铸型28 例,占757 % 。结论 CT 对胸腺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纵隔胸腺瘤C T征象与临床表现.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纵隔胸腺瘤患者6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来诊后均给予胸部CT增强检查.比较非侵袭性、侵袭性胸腺瘤CT特征和临床表现.结果:非侵袭性、侵袭性纵隔胸腺瘤C T征象中,发生位置无显著差异(P>0.05),但非侵袭性肿瘤以形...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胸腺瘤与前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瘤的MSCT表现,提高对二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胸腺瘤与18例血管前间隙淋巴瘤MSCT表现,着重观察肿瘤的密度、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30例胸腺瘤中,24例良性胸腺瘤与邻近大血管分界清晰,肿块表现"D"字或反"D"字状,平扫CT值16~59 Hu,增强CT值20~110Hu;6例侵袭性胸腺瘤边界不清,呈分叶状、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平扫CT值23~42 Hu,增强CT值23~60 Hu。18例淋巴瘤中,单发于前上纵隔者6例,其余12例呈多结节、肿块状,侵入血管间隙生长,致大血管受压,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常伴有其它部位淋巴结增大。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胸腺瘤与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对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对侵袭性胸腺瘤与非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用螺旋CT(spiralCT ,S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了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共2 5例 ,其中侵袭性胸腺瘤 (invasivethymoma ,IT) 11例 ,包括 2例胸腺癌 ;非侵袭性胸腺瘤 (noninvasivethymoma ,NIT) 14例 ,通过分析胸腺瘤的各种表现和强化形式以及与纵隔结构的关系判断其侵袭与否 ,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 ①IT大多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轮廓 (9/ 11,占 81.8% ) ,强化不均匀中心低密度 (8/ 11,占 72 .7% ) ,对纵隔结构侵犯 (11/ 11,占10 0 % ) ,2例胸腺癌均表现为肺内转移 ;②NIT表现为类圆形 ,有完整的包膜 (14 / 14 ,占 10 0 % ) ,肿瘤强化大多呈均匀一致(12 / 14 ,占 85 .7% ) ,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结论 螺旋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胸腺瘤15例,男12例,女3例。其中7例仅作平扫,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CT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多数密度均匀(8/9),边缘光整,肿瘤强化大多均匀一致,对纵隔结构均无侵犯;侵袭性胸腺瘤6例,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多数密度不均匀(4/6),强化不均匀,中心见低密度区,与邻近结构间的脂肪层消失,纵隔结构受侵犯(6/6)。结论CT对判断胸腺瘤是否有侵袭性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纵隔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14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14例均为单发包块,10例位于前上纵隔左侧,4例位于前上纵隔右侧。9例呈分叶状,边缘不清楚;5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肿瘤最大直径5~16cm。1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斑片状低密度影、粗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呈中度不均匀强化。3例精原细胞瘤CT平扫密度均匀,CT增强呈轻度均匀强化。6例见心包积液,5例显示胸腔积液,10例累及邻近的大血管。3例见肺转移。结论 CT对原发非畸胎瘤类生殖细胞瘤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42例,男性20例(47.1%),女性22例(52.9%),发病年龄为6—59岁,平均30.7岁。无症状10例,重症肌无力5例,余27例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干咳,甚则呼吸困难。经手术与病理诊断:胸腺瘤29例(良性17例,恶性12例,其中淋巴细胞型12例,上皮细胞型和混合型个5例,未分型3例),胸腺癌3例,胸腺囊肿3例,胸腺脂肪瘤2例。  相似文献   

8.
胸腺瘤的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胸腺瘤1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6例仅作平扫,11例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7例,侵袭性胸腺瘤10例,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两者所成角度及其间的脂肪影,以及胸膜和心包改变。结论:CT对判断胸腺瘤是否为侵袭性有重要作用,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胸腺瘤的CT征象分析,探讨胸腺瘤CT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患者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CT诊断为良性胸腺瘤22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良性胸腺瘤19例,3例为恶性,符合率为86.3%;术前CT诊断恶性胸腺瘤7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恶性,符合率为100%。良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4.5cm,类圆形17例,分叶状3例,不规则形2例;肿瘤均表现为密度均匀,包膜完整,与周围纵隔大血管界限清楚。恶性胸腺瘤平均直径为9.6cm,5例呈分叶状,1例呈类圆形,1例呈不规则浸润性生长;5例包膜不完整,2例无包膜;肿瘤密度不均匀,合并有其他侵袭征象:纵隔胸膜受累、瘤体邻近心包受累和通过种植播散而致心包积液、胸膜种植、侵及大血管、胸腔受侵(胸腔积液)。结论 CT对胸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腺瘤的cT表现及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胸腺瘤的CT表现。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11例,CT上表现为圆形、卵圆形肿块6例,分叶状肿块4例,不规则形肿块1例;9例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均匀强化;10例有完整的包膜,无邻近结构侵犯,与心脏大血管接触面光滑,其中表现为凸出型5例、平坦型3例或凹陷型2例;侵袭性胸腺瘤6例,5例CT表现为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后呈显著不均匀强化,4例累及邻近的纵膈结构,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形成灌铸型;1例出现肺胸膜浸润,2例出现心包、大血管浸润。结论胸腺瘤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节细胞神经瘤9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纵隔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为边缘光滑清晰的肿块影,多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密度低且均匀,平扫密度低于胸大肌,部分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灶(3/9),增强扫描多数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8/9),强化后密度仍低于胸大肌,少数可见条带状不均匀强化(1/9).结论 纵隔节细胞神经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纵隔畸胎瘤的CT表现及生长特点。材料与方法:本文对31例纵隔畸胎瘤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CT诊断符合本病29例。结论:CT扫描胸部对本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脑肿瘤瘤体实质的血管及微出血状态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其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及其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行常规MRI序列及SWI检查,包括星形细胞瘤Ⅰ级3例、Ⅱ级8例、Ⅲ级9例、Ⅳ级8例及转移瘤14例。SWI原始数据经处理得到滤过后相位图(CPI)、SWI最小密度投影图(SWIM i n I P)。将S W IM i n I P上肿瘤实质内线状或点状低信号结构定义为肿瘤内磁敏感信号(ITSS),计数肿瘤内所有层面ITSS数。星形细胞瘤不同级别之间、星形细胞瘤与转移瘤之间的ITSS差异用Wilcoxon检验进行分析。对于肿瘤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星形细胞瘤级别与ITSS关系。结果Ⅰ级星形细胞瘤瘤内实质的ITSS数目均值为(3.00±2.65),Ⅱ级为(4.12±0.64),Ⅲ级为(18.11±2.15),Ⅳ级为(18.75±2.48)。Ⅱ级与Ⅲ级星形细胞瘤之间ITSS数目有显著差异(H=7.835,P0.01);Ⅲ级与Ⅳ级之间ITSS无显著差异(H=0.021,P=0.885)。低级别(Ⅰ级与Ⅱ级)星形细胞瘤的ITSS明显小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Ⅲ级与Ⅳ级;H=13.156,P0.01)。星形细胞瘤级别与ITSS呈正相关(r=0.746,P=0.000)。以7.5为鉴别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ITSS阈值,敏感度为88.2%,特异度为81.8%,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2;以6.0为阈值鉴别Ⅱ级与Ⅲ级星形细胞瘤,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7.5%,AUC为0.903。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内实质的ITSS均值(18.41±1.58)明显高于转移瘤(6.14±1.56,P=0.001);以6.5为鉴别阈值,敏感度为94.1%,特异度为71.4%,AUC为0.861。结论肿瘤实质ITSS数量反映了肿瘤的微血管异质性,有助于星形细胞瘤的分级及其与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B型超声诊断纵隔胸腺瘤的研究辽宁省肿瘤医院刘宝东,刘力文,李士昌本文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胸腺瘤声像图与手术或病理标本相对比分析B型超声诊断胸瘤的临床价值。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23例纵隔胸腺瘤患者,均经B型超声探测纵隔。男性15例,女性8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肺癌纵隔淋巴结性质预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胸部能谱CT扫描检查的肺癌患者65例,入组纵隔淋巴结共120枚,其中转移组淋巴结88枚,非转移组淋巴结32枚。将转移组淋巴结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基值、标准化碘值、水基值及标准化水值、有效原子序数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通过计算约登指数确定各参数的最佳临界值,并计算采用该临界值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曲线下面积<0.7为诊断绩效较低,0.7~0.9为中等,> 0.9为较高,检验水准α=0.05。结果: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值及标准化碘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基值及标准化碘值均小于非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巴结在动脉期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淋巴结转移瘤动脉期的有效原子序数大于非转移淋巴结原子序数。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淋...  相似文献   

16.
第三脑室生殖细胞瘤极少见,仅占颅内生殖细胞瘤的4.96%。我们遇到2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 例1 女,19岁。多饮、多尿5年,进行性头痛、恶心、呕吐、视物不清10天。月经尚未来潮,第二性征未发育。左眼视力为1米指数,右眼视力正常,双眼底视神经乳头水肿。CT平扫:第三脑室区可见梭形高密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能谱CT在鉴别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5例肾上腺皮质腺瘤的能谱CT资料,对所有图像均采能谱软件处理,获得肿瘤及腹主动脉的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不同能量水平(40~140 keV)的CT值、能谱曲线、能谱曲线形态、基物质对浓度(水-碘、脂-碘、血-碘)定量参数,并对不同能量水平的CT值进行标准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能谱特征参数。结果 动脉期40、70~140 keV、静脉期70~140 keV、延迟期40~140 keV单能量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腺瘤标准化CT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者增强三期能谱曲线均呈下降型,嗜铬细胞瘤组始终位于腺瘤组上方。增强三期嗜铬细胞瘤的水(碘)、脂(碘)、血(碘)基物质标准化浓度均高于腺瘤组(P均<0.001);增强三期嗜铬细胞瘤组与腺瘤组的碘(水)、碘(脂)、碘(血)基物质标准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具有不同的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和能谱特征物质含量。能谱CT为鉴别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腺瘤提供了一种多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生殖细胞瘤起源于胚生殖细胞,也称胚生殖细胞瘤,占颅内原发瘤的1%,好发于松果体区,也可以发生于松果体以外部位,如第三脑室、鞍上、下视丘、基底节、额叶、颞叶深部,也可发生于幕下,第四脑室。这些发生于松果体以外部位的生殖细胞瘤称为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过去称为异位松果体瘤,以鞍区和基底节区多见。本文收集8例非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所有病例均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的影像学差异,并探讨磁共振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17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患者的术前MR平扫、增强扫描以及DWI检查的影像学资料,对其MRI征象进行对比分析,并测量两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Mann-Whitney检验,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ADC值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11例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在DWI上均呈等或稍高信号,ADC均值为(0.65±0.12)×10~(-3) mm~2/s,17例侧脑室内室管膜瘤在DWI上12例呈高或稍高信号,5例呈低信号,ADC均值为(1.21±0.24)×10~(-3) mm~2/s,高于中枢神经细胞瘤,两组肿瘤实质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ADC值0.87×10~(-3) mm~2/s为阈值诊断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ROC曲线下面积为0.98±0.01,95%可信区间为0.95~1.00,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0%。结论侧脑室内中枢神经细胞瘤与室管膜瘤影像表现存在一定差异,DWI及ADC值在两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征象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患者的螺旋CT资料,分析其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8例患者生物学危险度:极低度2例(7.1 %),低度4例(14.3 %),中度8例(28.6 %),高度14例(50.0 %).肿块的大小、边界、密度、侵犯和/或转移、坏死或出血与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之间差异密切相关(P < 0.05),而肿瘤的形态、强化程度与危险性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GIST的鉴别诊断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并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