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云南省藏东-川西生态区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于2015年根据《第三次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选取云南省藏东-川西生态区的香格里拉市、贡山县开展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肠道蠕虫卵。钩虫卵阳性粪样(一粪一检)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钩蚴培养,鉴别钩虫种类。采用碘液和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原虫包囊和滋养体。3~6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和带绦虫卵。结果显示,共调查香格里拉市和贡山县5个村1 271人,发现肠道寄生虫感染458例,总感染率为36.0%。共检出肠道寄生虫12种,其中蠕虫5种,原虫7种。2种及以上混合感染的肠道寄生虫、蠕虫、原虫分别占15.9%(202/1 271)、 15.1%(192/1 271)、 0.2%(2/1 271)。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31.9%(406/1 271),其中鞭虫感染率最高,为23.1%(294/1 271)。贡山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率50.0%(383/764)高于香格里拉市的4.5%(23/507)(P 0.05)。原虫总感染率为5.9%(75/1 271),其中人芽囊原虫感染率最高(2.2%, 28/1 271)。香格里拉市原虫感染率为10.1%(51/507),高于贡山县的3.1%(24/764)(P 0.05)。土源性线虫感染主要以轻度为主,轻、中、重度感染构成比分别为78.7%(509/647)、 19.3%(125/647)、 2.0%(13/647)。男性和女性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36.3%(206/567)和35.8%(252/704)。0~9岁年龄组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50.0%(95/190)。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50.0%(84/168)。高中、中专文化人群肠道寄生虫和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均为41.2%(14/34)。独龙族肠道寄生虫感染率最高,为84.0%(225/268)。不同年龄组、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和不同民族间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云南省藏东-川西生态区香格里拉市、贡山县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仍较高,应加强对农民、学生、妇女和儿童等重点人群寄生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2.
为在我市儿童、青少年中开展肠道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治。我们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卢戈氏液直接涂片法、塑料薄膜透明胶纸肛周拭擦法三种方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抽样调查。用阿苯哒唑按7岁以下400mg,7岁以上600mg一次顿服的方法进行集体驱虫。驱虫2个月后进行复查。用寄生虫感染下降率评价防治效果。调查的总感染率为41.08%,共查出寄生虫10种,原虫5种,蠕虫5种。常见致病寄生虫有5种,其中以蛔虫感染率为最高(17.86%),溶组织内阿米巴次之(6.65%)。一次集体驱虫后,肠道寄生虫感染率与驱虫前相比下降了68.40%。调查结果为和田市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驱虫方法对和田市常见肠道线虫和微小膜壳绦虫均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全省抽查的5个县、市15个点的1-6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概况,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方法,共调查1-6岁儿童1387人,查见寄生虫感染者1237例,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9.2%。共查见寄生虫23种,其中线虫10种、原虫8种、吸虫4种、绦虫1种。以蛔虫、鞭虫、钩虫和蛲虫感染率较高,依次为67.1%、58.7%、29.1%和33.4%。其次为贾第虫和粪类圆线虫、其感染率分别为8.2%和2.6%。多虫感染者达74.2%,1人同时感染3种寄生虫以上者占感染人数37.1%,表明海南1-6岁农村儿童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相似文献   

4.
按照《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我们于1989年10月,对定陶县人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共检查2107人,寄生虫感染率为55.6%。其中感染1种寄生虫者占总人数的67.6%,同时感染2、3、4和5种虫者分别占25.9、5.6、0.77和0.09%。人体肠道蠕虫;共查见6种。在2107人中,蛔虫感染724人,感染率34.4%;钩蚴培养阳性者:美洲钩蚴10例,十二指肠钩蚴84例;鞭虫感染1.6%;华支睾吸虫感染率0.19%;粪类圆线虫感染率0.19%;蛲虫感染率31.7%(240/758)。  相似文献   

5.
为给《新疆学前儿童、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监测与防治研究》提供重要资料,我们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等3种检验方法,在新疆阿克陶县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中,开展了肠道寄生虫病调查。共查出肠道寄生虫10种,其中蠕虫7种、原虫3种,常见寄生虫有:蛔虫、蛲虫、微小膜壳绦虫、带绦虫、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人芽囊原虫。总感染率为87.88%(1813/2 063)。为该县肠道寄生虫防治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在城镇和农村的集体服药达到82.62%(14 195/17 182),服药3个月后复查的感染率为48.08%(710/1 508),与驱虫前相比下降了46.43%。经一次集体驱虫后可减少寄生虫新感染者5 791人,可节约药品费11 582元。本项研究结果在阿克陶县尚属首次,填补了该县肠道寄生虫分布资料和肠道寄生虫防治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6.
了解温宿县定点学校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评价药物驱虫效果。本次调查城乡中小学生1331名,寄生虫感染者299人,感染率为22.46%,检出寄生虫11种。维吾尔族学生感染率(31.55%)明显高于汉族学生(18.39%)。对6 000余人中的1 247人在集体驱虫两个月后进行复查,检出感染者148人,感染率为11.87%,与驱虫前相比感染率下降了47.87%。本次调查的肠道寄生虫感染为温宿县首次报道,为中小学生驱虫防治积累了有价值的资料。本驱虫方法对土源性线虫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本县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开展集体驱虫防治工作,并考核其防治效果。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卢戈氏液直接涂片法、塑料薄膜透明胶纸肛拭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感染调查。用阿苯哒唑片剂,按4~7岁400mg顿服,7岁以上600mg顿服的驱虫方法进行集体驱虫,用寄生虫感染下降率评价防治效果。本次调查受检率为85.97%(1066/1240)。共查出寄生虫7种,其中以蛲虫感染率为最高(12.20%)。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6.27%(280/1 066)。集体驱虫服药率为81.00%(7 765/9 587)。服药三个月后复查的寄生虫感染率为5.62%(56/996),与驱虫前相比感染率下降了79.12%。蛔虫、蛲虫、鞭虫的感染下降率分别为84.68%,81.89%和92.37%。  相似文献   

8.
自1996年5月至8月,在博乐市分别进行了学前儿童、青少年肠道寄生虫本底调查和驱虫复查,共调查2 180人,寄生虫感染者607人,总感染率为27.84%(607/2 180)。查见人体寄生虫10种,以蛲虫感染率为最高16.24%,依次为蓝氏贾第鞭毛虫7.29%,微小膜壳绦虫3.12%,鞭虫1.88%,蛔虫1.56%。集体驱虫的受治率98.33%(22 490/22 873),驱虫后寄生虫感染率为13.60%(288/2 117)。一次集体驱虫后,寄生虫总感染率下降了51.15%,其中蠕虫、原虫和绦虫感染下降率依次分别为61.73%,23.52%和20.25%,表明对肠道蠕虫的驱虫效果显著,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肠道寄生虫感染及其社会经济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河南省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其社会经济因素,为河南省肠道寄生虫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要求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按照经济水平上、中、下等分为A、B、C三类地区。采用粪检法检测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问卷调查居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10个县、市、区的30个点共15 241人,检出17种肠道寄生虫,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9 .63 %(1 468/15 241) ,其中蠕虫感染率为7 .70 %(1 173/15 241) ,原虫感染率为2 .15 %(327/15 241)。蠕虫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6 .84 %(1 042/15 241) ,包括钩虫3 .12 %、蛔虫3 .06 %、鞭虫0 .98 %。原虫中感染率最高的蓝氏贾第鞭毛虫为2 .04 %(311/15 241) ,显著低于1992年的第一次调查结果。A、B、C三类地区调查点的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8 .77 %(670/7 639)、8 .45 %(384/4 544)和13 .54 %(414/3 058) ,统计学差异显著(χ2=18 .388 ,P=0 .000) ,其中蛔虫感染率与经济条件成负相关(rs=-0 .136 ,P=0 .000)。学生和农民为肠道寄生虫的主要感染人群,其中14岁以下儿童和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感染率最高,分别为11 .86 %和10 .32 %。结论河南省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1992年第一次调查时有显著的下降,社会经济因素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方法,1997年在广东省8个县进行第二次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布调查,共查8217人,总感染率为48.1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8.78%和47.48%,总感染率学龄前儿童最高为52.56%,其次为中小学生50.87%,这次调查共查出38种人体寄生虫,包括线虫12种,吸虫8种,绦虫4种,原虫13种和棘头虫1种,其中比翼线虫,念珠棘头虫和巨片吸虫为我省首次报道,感染1、2、3、4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河南豫西北山区10个县、市42个点,21812人的寄生虫感染情况。共查见寄生虫感染者12353例,其感染率为56.6%。查见寄生虫21种,其中线虫7种,吸虫3种,绦虫3种和原虫8种。各种寄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蛔虫40.1%、鞭虫4.3%、钩虫6.9%、蛲虫31.7%、粪类圆线虫0.02%、带绦虫0.03%、微小膜壳绦虫0.06%、缩小膜壳绦虫0.06%、华支睾吸虫0.08%、溶组织内阿米巴2.3%、微小内蜒阿米巴5.0%、布氏嗜碘阿米巴1.0%、哈氏内阿米巴2.3%、贾第虫6.2%、人芽囊原虫2.6%、迈氏唇鞭毛虫0.02%、肝片吸虫仅在郾师查见。旋毛虫1.4%、斯氏狸殖吸虫2.5%和猪囊尾蚴1.3%。男、女人群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54.1%和59.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河南省豫东平原10个县(市)人群的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共检查22424人,查见寄生虫感染者15527例,其感染率为69.2%。查见寄生虫20种,其中线虫7种,绦虫3种,吸虫1种和原虫9种。各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蛔虫45.4%、鞭虫4.6%、蛲虫0.06%(粪检结果,15岁以下儿童肛拭结果25.3%)、钩虫27%(幼虫培养结果为十二指肠钩虫19.6%,美洲钩虫1.3%)、华支睾吸虫0.3%、带绦虫0.01%、缩小膜壳绦虫0.04%、微小膜壳绦虫0.02%、东方毛圆线虫0.01%、粪类圆线虫0.01%、溶组织内阿米巴0.6%、结肠内阿米巴3.8%、哈氏内阿米巴3.9%、贾第虫7.2%、迈氏唇鞭毛虫0.1%、肠内滴虫0.03%和人芽囊原虫1.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和分析江西省重点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并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2014年全国第3次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方案,结合江西省具体情况开展调查。其中土源性线虫和肠道原虫调查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抽样;华支睾吸虫的调查在农村地区与土源性线虫调查一并进行,在城镇地区以随机整群抽样法进行调查。 结果 在全省32个县的92个调查点共计调查了23 606人,其中21 569人接受了肠道原虫检查,1 486名儿童接受了蛲虫卵检查。全省共查出肠道寄生虫20种,感染率为9.64%,推算全省肠道寄生虫感染者约429.6万人。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73%,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0.58%,肠道原虫感染率为1.42%,目标人群弓形虫阳性率为7.50%。 结论 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在局部地区明显上升,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居民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用改良加藤法对居民进行粪便检查以了解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并分析居民卫生行为和卫生习惯与肠道寄生虫感染的关系。结果对532人进行粪检,土源性线虫感染334人,感染率为62.78%。其中,钩虫感染314人,占94.01%;蛔虫感染33人,占9.88%;其他寄生虫感染13人,占3.89%。结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高,感染度低,以轻度感染为主,年龄及性别感染率差别不大,人群普遍易感。提示该地区在这一地区进行寄生虫病防治应采取改善环境卫生、健康教育以及人群驱虫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南省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的流行态势,制定现阶段寄生虫病防治策略。 方法 按照《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规定方法和要求,选择安阳市郊区和郸城县6个调查点。 结果 1990年调查安阳市郊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率36.23%,发现12种肠道寄生虫,多虫感染者142例,蛔虫感染者平均EPG 1794.69;2002年调查人群感染率为4.11%,未发现多虫感染者,EPG为548.88;1990年郸城县人群感染率77.87%,2002年降为27.26%,人群查出的肠道寄生虫也由12种减为10种,多虫感染者由816例降为53例,人群蛔虫EPG由2 515.49降为1 124.90。 结论 河南省人群寄生虫感染率或度呈总体下降趋势,这与经济的发展、人群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卫生意识的培养、环境条件的改善及防治措施的实施密不可分,但不同地区下降幅度不同,低年龄组仍是受寄生虫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989-2014年江西省人群土源性线虫病流行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89、2002年和2014年3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抽样调查的江西省调查数据和资料进行归类分析,调查时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结果江西省人群的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由1989年的77.67%下降至2014年的6.30%,下降了91.89%,其中蛔虫感染率从71.11%下降到0.87%,下降率为98.78%;鞭虫感染率由29.67%下降至0.95%,下降率为96.80%;钩虫感染率由17.63%下降到4.66%,下降率为73.57%。3次调查土源性线虫女性感染率均高于男性,除2002年和2014年浙闽生态区外,其它生态区土源性线虫女性均高于男性。3次调查各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均出现下降的趋势,但随年龄组增大呈下降趋缓现象,10岁年龄组下降率为97.03%,70岁年龄组下降率为80.62%。2014年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占肠道寄生虫感染人数的65.4%。结论江西省各生态区人群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仍然是肠道寄生虫感染的主要虫种。土源性线虫感染的优势虫种排序已由1989年蛔虫、钩虫和鞭虫转换为2014年钩虫、鞭虫和蛔虫。农村女性和高年龄组人群是目前土源性线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人群,钩虫是防治的重点虫种。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人体肠道线虫感染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方案和实施细则的要求,于1988—1990年间,我们采用改良加藤法,玻管滤纸幼虫培养法和透明胶纸肛拭法,对全省32个调查点的16079人进行调查,查见线虫感染者5482例,总感染率为43.1%。共查见人体肠道线虫5种,其感染率为蛔虫33.9%,鞭虫0.6%,蛲虫(12岁以下儿童)20.6%(884/4290),东方毛圆线虫0.08%,粪类圆线虫0.02%。各线虫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民族的感染率间差别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5452例蛔虫感染者中,轻度感染者4251例,占77.9%,中度感染者1116例,占20.5%,重度感染者85例,占1.6%。  相似文献   

18.
Rattus spp trapped in wet markets in Quiapo, Manila and Balayan, Batangas had ectoparasites, Echinolaelaps echidnius (mite), and Polyplax spinulosa (louse). The endoparasites identified were Hymenolepis diminuta; the acanthocephalan Moniliformis moniliformis; Taenia taeniaeformis strobilocercus larvae and Capillaria hepatica in liver; Trichosomoides crassicauda of the urinary bladder; Sarcocystis sp of muscle tissue; and two different species of stronglyloid-looking intestinal nematodes. Rats had 100% infection with C. hepatica and T. taeniaeformis, exhibiting high parasitemia. The co-existence of rats with diverse parasitic species is reflective of the host's capability to support parasites' behavioral, physiological, and developmental needs. Despite heavy infection with intestinal parasites, and marked hepatic tissue damage owing to severe capillariasis and strobilocercus larval infection, all rats appeared healthy and agile, suggestive of a well-established rat host-parasite relationship. In view of the diversity and zoonotic nature of rat parasites, and the impoverished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communities where Rattus spp survive and proliferate, they can readily facilitate parasite transmission to humans and other susceptible animal hos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和掌握青海省人体重要肠道寄生线虫流行现状。 方法 应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和透明胶带肛拭法镜检肠道线虫。 结果 查出人体肠道线虫 3种 ,各虫种感染率分别为 :蛔虫 8.89% (95 0 /10 688)、蛲虫 6.65 % (12 2 /183 4)和鞭虫 0 .0 6% (6/10 688) ;男、女蛔虫感染率分别为 8.0 2 % (4 15 /5 177)、9.71% (5 3 5 /5 5 11) ,蛲虫感染率分别为6.49% (62 /95 5 )、6.83 % (60 /879)。蛔虫感染率不同地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0 5 ) ;蛲虫感染率各地区间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P <0 .0 0 5 ) ,不同年龄感染率差异也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结论 青海省人体蛔虫和蛲虫感染率较高 ,危害较为严重。应积极普及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和幼儿机构蛔、蛲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20.
1994~ 1996年 ,在 117万 2周岁以上的居民中 ,每年 1次用甲苯咪唑或阿苯达唑每人 40 0 m g,2 d分服 ,人群平均年服药率为 6 0 .41% ,按整群分层随机抽样 ,用 Kato- Katz法比较服药前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 ,结果总感染率下降了 80 .5 6 % ( 1989年为 79.97% ,1997年为 15 .5 5 % ) ;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率分别下降了 78.76 %、93.5 8%和 89.0 4% ;多虫感染率下降了 96 .93%。表明在肠道线虫重感染区 ,采用甲苯咪唑或阿苯达唑定期群体化疗驱虫 ,是一项方便、安全、有效良好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