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悸”,《说文》注曰:“心动也。”笔者以为“悸”在《伤寒论》中当指心脏及其所主血脉之异常搏动。《伤寒论》之“悸”,病位有在心、心中、心下、脐下之分,病机复杂多端,用药各不相同。笔者拟从治法辨析其规律,与广大同道共勉。1补法悸证的产生与心、肾、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原因导致心阳亏虚、心气虚、心神先养均可出现译证.心下、脐下之悸.并非指肌肉之眼动(《伤寒论》称肌肉搏动为“驱动”),而是指动脉之异常搏动.心阳根于肾阳,心田又可温煦肾水,而肾水可上济心田。若肾阳虚衰,则心阳无力鼓动血脉,水气上凌而见译…  相似文献   

2.
3.
纵观今之临床,“悸证”颇为常见,既可单独成病,又可为失眠、眩晕、耳鸣、胸痹、虚劳等病证所兼见,现代医学之冠心病、高心病、风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各种心律失常及心衰等病亦常见此症.目前对本证之机制研究甚为深入,其新药开发更是方兴未艾.然其治法药物多囿于活血化淤或养阴益气,其于临证,似有偏颇.故完整掌握仲景“悸证” 论治体系,于今之临床、科研无不具有裨益作用.  相似文献   

4.
将三阳病分为经证、腑证,是研究《伤寒论》的方法之一。这一方法既能把内容复杂的三阳病用经、腑两证归纳成纲,便于探讨其本质,又能更精确地指导辨证用药。为此,笔者作一肤浅讨论,供同道参考。 一、由来 查《伤寒论》三阳病篇,虽然多次提及“经”字,如“以行其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张仲景《伤寒论》根据悸证表现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证治疗的方法。方法:将《伤寒论》中有关悸证论述的条文及治悸方药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悸证是多种疾病的一个外候,多以阳虚为主致水逆上泛而成。根据悸证的不同表现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揭示病因病机,推断病势发展。治悸各方以通阳温阳兼以制水为主,根据不同兼证遣方用药。结论:通过对《伤寒论》中悸证的研讨,可以看出张仲景在辨证论治上非常精细,遣方用药非常严谨。研究探讨中医古籍,对提高理水平,指导实践,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悸证有较多论述,其中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更设专篇论述悸证, 现归纳为十方证,阐释于后。  相似文献   

9.
潜证即潜伏于体内还未暴露于外之病证;隐证即体表反应不明显之证,二者类似,下称潜证。如隐匿性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常无明显的临床体征,而经现代医学检查所证实,其体内确实存在着某种病变而急需治疗。又如中医辨治哮喘病,即使哮喘平息其人如常时,也仍应采取治本或标本同治之法以防宿疾引动而诱发等,尤其重视补益肾气之  相似文献   

10.
徐嘉 《国医论坛》1996,11(5):9-10
通过对《伤寒论》中有关狂证的第106条、第124条、第125条、第192条、第112条共5条条文的分析,归纳了张仲景在狂证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疗用药三方面的成就,并阐述了蓄血发狂对后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 仲景《伤寒论》中,有关腹部诊断与治疗的条文凡110余条,将腹部症状的诊断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对指导临床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伤寒论》中的腹证描述与设立,探讨其涵义、形成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1 《伤寒论》腹证的涵义《伤寒论》记载的腹部症状较详尽,如腹部按自濡、腹胀满、少腹里急、腹硬满、腹胀如臌等。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识别与掌握腹证,这对我们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者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伤寒论》提出的腹证,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黄疸病的治疗古今医家多采用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法。文中提出治黄必利湿活血,兼以清热解毒,散寒等法,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付 《陕西中医》1993,14(2):90-91
<正> 《伤寒论》论不大便证,其部位虽不离乎大肠,且其机则不尽乎大肠。审机立法,治病求本、则知其治法未必尽守通大肠,畅腑气,而有解太阳,调少阳,运太阴、燮少阴、疏厥阴等不同方法疗之者,果能确得其本,未有不大便证不除矣。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烦躁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烦与躁的区别1.1饭与躁病形有别颁为心烦,症在胸内,或做或甚,不易被他人察觉,为病者自觉症状一如《伤寒论》第四条“心烦”,第76条“虚烦不得眠……心中澳”,第79条“胸中满而烦”,第303条“心中烦,不得卧”.第398条“日喜而烦”等,轻者仅日喜而烦,甚者心中烦不得卧,心中澳依。饭乱再甚,亦无体征可察。躁为躁扰,症在手足.病形在外,一目了然,为他觉症状。如第111条“手足躁扰”,第338条“躁无脊安时”等,所论之躁多病情危笃.兼见亡明亡阳之衰竭征象,而且手足躁扰症状在外.临证时最易被察觉。诚如《伤寒指掌》曰:“…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阳明腑证成因,历代医家认识皆一.仅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而已。笔者重温《伤寒论》后,觉得此释有违仲景之旨.不仅燥热之邪可致.且水热、痰热、寒实以及瘀热之邪皆可致腑证形成。1虽名三结胸,实为三结肠原文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困作结胸……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放也。”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由此个难看出,邪在太阳之表,当从汗解,即使兼有可下之证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