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12h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AMI患者60例,按发病后1~3h,3~6h,6~12h三个阶段做溶栓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再通44例,1~3h21例,3~6h16例,6~12h7例,再通率73.3%,三阶段分别为35.0%,26.6%,11.6%,未通16例,再通组死亡2例,未通组死亡4例,再通组死亡率4.5%,未通组死亡率25.0%。结论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死亡率越低。  相似文献   

2.
王东生 《吉林医学》2013,34(1):96-97
目的:探讨和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搜集36例被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溶栓和规范化治疗,并且进行对症处理。结果:在36例患者当中有20例发病6 h内溶栓,其中有18例得到溶解,2例未通;16例患者发病6~24 h溶栓,其中有11例溶解,5例未通;再通者中有1例因反复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死亡。结论:早期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尿激酶静脉溶栓能够明显改善心梗预后,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并发症表现。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尿激酶进行溶栓以及规范化治疗,并进行对症处理。结果:64例患者经过溶栓治疗后临床判断再通58例,再通率为90.63%。64例患者中56例发病6小时内溶栓,其中54例溶解,2例未通;8例患者发病6~24小时溶栓,其中4例溶解,4例未通,治疗后观察到尿检镜下血尿(+~++)1例,轻微牙龈出血1例、鼻衄1例,皮肤黏膜出血1例。结论:静脉滴注尿激酶治疗AMI溶栓使用方便快捷,安全有效,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可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办法,因此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段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冠脉再通率及再通和未通病例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9例在不同时间段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为59.18%,其中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1~4 h为77.78%、4~6 h为70.59%、6~12 h为53.33%、12~24 h为25%;心力衰竭4例,心源性休克2例,死亡2例,均发生在未通病例中;恶性心律失常3例,其中1例为再通,2例为未通。结论: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提高冠脉再通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病死率发生情况在再通和未通病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吴远照 《当代医学》2009,15(21):53-54
本文对10a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发病距溶栓时间〈1h、1~3h、3~6h、6~12h、〉12h再通率分别为88.88%、76,47%、69.70%、46.43%、3846%。再通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43例,未发现消化道及颅内出血的病例。100例患者中共死亡7例:其中再通后死亡3例(室颤2例、再梗1例)、未通者4例。认为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切实有效,为提高溶栓的救治率关键是起病至救治的时间窗,同时把握好溶栓的治疗指征,做好严密的监测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曲虹  张丰富 《安徽医学》2003,24(3):41-42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71例AMI病人分为再通组、未通存活组及死亡组 ,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1、2、3、4、6、8、10、12、2 4、48、72、96及 12 0h进行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 ,并分别测算出各时刻的QTd及校正QTd(QTcd)。结果 再通组溶栓后 1h内QTd及QTcd明显降低 ;未通存活组无明显变化 ;死亡组溶栓 2h内即明显升高并随病情恶化呈持续上升直至死亡。结论 QTd及QTcd能作为预测AMI溶栓疗效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吴伊风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48-14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通过绿色通道静脉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应用急诊绿色通道早期静脉溶栓治疗AMI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再通率75%,其中发病〈3h再通率83.3%(40/48),〈6h75%(33/44),6—12h33.3%(2/6),〉12h0%(0/2)。5周病死率11%,再通组20%(4/75),未通组28%(7/25)。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在完善急救的情况下可使AMI患者尽早静脉溶栓,明显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肌酸激酶同工酶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再通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蛋白的变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冠脉)再通诊断的价值。方法:动态测定溶栓治疗(24例)和常规治疗(26例)的AMI血清CK-MB蛋白量,CK-MB、CK活性值的变化,并根据临床指标将其分为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结果:冠脉再通组21例(溶栓治疗中19例,常规治疗中2例);冠脉未通组29例(溶栓治疗中5例、常规治疗中24例)。测定结果显示,血清CK-MB蛋白量、CK-MB活性值及CK活性值的峰值距AMI发病时间均值:冠脉再通组分别为9.6、10.8、12.2h,冠脉未通组分别为21.6、24.1、28.7h;峰值持续时间均值:冠脉再通组分别为6.3、8.5、14.7h,冠脉未通组分别为14.8、22.4、24.8h;下降至正常时间均值:冠脉再通组分别为32.2、38.5、48.8h,冠脉未通组分别为40.3、46.6、64.3h。结论:冠脉再通组CK-MB蛋白峰值显著提前,峰值期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恢复正常时间迅速,有助于AMI冠脉再通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和分析不同部位AMI患者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症状。方法回顾分析92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效果。结果 92例AMI患者中,再通64例(69.6%),未通28例(30.4%)。其中,发病6 h内溶栓再通率83.7%(41/49),6~12 h溶栓再通率为55.6%(20/36),12~24 h溶栓再通率为28.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91,P<0.01)。死亡7例(7.6%),死因分别为心源性休克3例,心力衰竭2例,室颤抢救无效2例。前、侧壁心梗,下、后壁心梗以及非Q波心梗在溶栓后各种临床症状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进行溶栓治疗是治疗关键,不同心梗部位溶栓后症状有所差异,应根据其临床特征及其发生规律,提出相应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溶栓时间窗.方法 28例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判断冠脉再通率,并观察出血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 28例患者溶栓后冠脉再通20例,再通率71.4%,其中发病6 h内溶栓冠脉再通13例,再通率81.3%,发病6~12 h内溶栓冠脉再通7例,再通率58.3%;2例出现牙龈出血.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安全可靠的,AMI患者发病6 h内应用rt-PA静脉溶栓效果疗效显著,发病6~12 h应用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11.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峰 《吉林医学》2011,(35):7513-751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2例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32例急性心梗患者。结果:6例发病2 h以内溶栓再通,12例6 h以内再通,2例12 h以内再通。死亡2例,均合并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牙龈出血点2例,镜下血尿1例,无重要脏器出血。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AMI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36例急诊AMI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36例AMI患者中获得冠脉再通23例,再通率为63.9%;其中发病≤6h溶栓再通率21/27(77.8%),发病〉6h溶栓再通率2/9(22.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AMI是切实可行的一种有效方法,使更多的AMI病人及早赢得时间,得到有效治疗,挽救更多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3.
刘宇伟 《当代医学》2011,17(4):98-99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塞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在心电监测下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4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6例患者中冠脉达到再通标准的有34例,再通率达73.91%;12例患者未达再通标准,其中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4%。发病6h内溶栓治疗的成功率明显高于6h~12h的再通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尽早行静脉溶栓治疗,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再通的成功率。静脉溶栓治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快速、持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得到充分、有效的再灌注,降低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明显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3]。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在无PTCA治疗条件及偏远医院尤为适用。过去认为,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不宜行静脉溶栓治疗,但近年来大部分学者认为,老年患者仍应积极行静脉溶栓治疗[4]。急性心肌梗塞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目的是重建冠脉血流,有效限制和缩小心肌梗塞的面积。尿激酶不具有抗原性,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而导致血栓的溶解,疗效确切,是国内应用较多的溶栓剂。尿激酶与链激酶相比,尿激酶与血栓纤溶酶原亲和力较大、溶栓作用较强,而且出血副作用较小。尿激酶不需做皮试,应用方便。早期静脉应用尿激酶溶栓期间,凝血过程与纤溶过程并存,而且血小板的激活在整个凝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溶栓治疗过程中需要应用足量的阿司匹林。本研究结果显示,46例患者中再通成功率为73.91%。28例患者于发病后6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再通率为85.71%;18例患者于发病后6~12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其再通率为56.76%。发病后6h内与6~12h内行溶栓治疗,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发病至再灌注治疗的时间越短,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越好。26例患者于溶栓后24h内发生T波倒置,其再通率为88.68%;20例患者于溶栓后24h内未发生T波倒置,其再通率为55.00%;溶栓后24h内发生T波倒置与否,再通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研究认为,ST段回降程度、速度以及变动的情况可反映心肌再灌注的状况,与心肌挽救程度及预后有关,但其作用机制目前尚无定论[5];本研究发现溶栓后24h内发生T波倒置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12例患者未达再通标准,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4.34%;1例患者死于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后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合并心力衰竭,1例患者因原有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在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死亡。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一过性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一般可自行缓解,往往是良性、特异性的心律失常。综上所述,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宜尽早应用,溶栓治疗后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急性期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邹海林 《中外医疗》2011,30(10):29+31-29,3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AMI患者以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90例,根据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2组,6h内组及6h以上组,对比经溶栓治疗后其再通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90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再通64例,再通率为71.1%,发生出血3例,其中6h内出血3例,均为轻度出血。发病4周内死亡5例,死亡率为5.6%。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安全可靠、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择AMI患者30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UK)100万~150万U静脉溶栓,同时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根据病情选用硝酸甘油、倍他乐克、卡托普利等.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19例溶栓成功,再通率达63.3%,未通率36.7%;发病3 h 内再通率为83.3%,3~6 h内再通率73.3%,6~12 h内再通率33.3%.胸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者22例,ST段抬高下降>50%者19例,CPK峰值提前者21例,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3例.仅1例并发黑便,2例静脉穿刺部位皮肤瘀斑,未见其他副作用.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不良反应少,再通率高,且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溶栓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加强溶栓效果,防止再梗死.因此,在不具备冠脉介入治疗条件的基层医院,静脉溶栓仍为治疗AMI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后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溶栓再灌注的关系。方法68例AMI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系列采集血样,以ELISA法测定cTnI,以免疫抑制酶动力法测定肌酸激酶MB(CKMB)。其中42例溶栓后再通,26例溶栓后未通,观察二组cTnI的释放动力学,并对溶栓再通组的cTnI的升高时间和峰值时间与CKMB的变化相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组患者cTnI出现的峰值较溶栓未通组早,溶栓再通组患者cTnI出现的峰值和峰值时间与CKMB相当。结论血清cTnI是诊断AMI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其峰值时间的改变可作为AMI溶栓再灌注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再通患者与未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5例,溶栓治疗再通组65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组30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及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d、第28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溶栓再通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后24h、48h、7d溶栓再通组cTnI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第3~4d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d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溶栓治疗再通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血浆BNP、cTnI浓度可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及体会。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较之非溶栓组,行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率明显升高,病死率明显下降,但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溶栓治疗后,再通组(52例)和未通组(28例)的溶栓开始时间分别为(4.2±0.9)h和(7.5±0.6)h,随着溶栓开始时间延长,再通率逐渐下降,病死率逐渐上升;较之未通组。溶栓再通组心率失常发生率明显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AMI,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应早期开展(溶栓开始时间〈6h),可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袁安平  许海彬 《中外医疗》2009,28(27):45-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时期对预后影响。方法对50例发病6h内无溶栓禁忌证的AMI患者行尿激酶150万U静脉溶栓,辅以阿司匹林口服及肝素皮下注射。结果再通36例,再通率72%,且溶栓越及时效果越好。结论结果表明静脉溶栓治疗能使闭死的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死亡的心肌得以存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AMI的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