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nm23基因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转移抑制基因nm23表达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在人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结果表明:NDPK/nm23在人肺癌中有较高的表达,阳性率为54.5%(48/88),其中鳞癌43.5%(20/46),腺癌的66.7%(28/42),在腺癌中的表达较鳞癌高(P<0.05)。在鳞癌中,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其阳性率为59.3%(16/27),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阳性率为21.1%(4/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DPK/nm23表达与肺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P>0.05);与肺癌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本组结果表明:nm23基因可能在肺鳞癌和腺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其表达程度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肺腺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nm23基因产物与肺癌临床病理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69例肺癌中nm23基因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表达情况。结果nm23在肺癌中有较高表达,阳性率79.7%(55/69),其中鳞癌100%(31/31),腺癌71.4%(20/28),小细胞癌40%(4/10),在鳞癌中的表达较腺癌及小细胞癌高(p<0.05)。但nm23的表达与肺鳞癌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肺鳞癌、肺腺癌及其它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提示肺癌的形成和转移与多基因、多步骤的遗传学改变有关,应将nm23基因与其他因素进行同时研究,以准确反映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3.
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nm23—H1,PCNA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nm23-H1,PCNA在肺癌中的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肺癌中nm23-H1,PCNA的表达。结果原发性肺癌中nm23-H1,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51.06%和65.96%。其中nm23-H1在鳞癌中的阳性率43.33%(13/30),腺癌64.70%(11/17)。在鳞癌中无肺门及纵膈淋巴结转移阳性率62.5%(10/16),有转移组阳性率21.42%(3/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nm23-H1表达与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在PCNA表达中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率82.6%(19/23),无转移组54.16%(13/24)(P<0.001),同时低分化癌的阳性率88.88%(8/9)明显高于高分化癌43.75%(7/16),(P<0.001)。结论nm23-H1,PCNA的表达对肺癌予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肺癌患者术前纤维支气管镜取材检测p53蛋白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Yu Q  Xiao Z  Liu G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45-447
目的研究支气管粘膜在肺癌和肺良性疾病情况下纤维支气管镜刷检涂片细胞学标本和活检组织标本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以探索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鼠抗人p53单克隆抗体,以sp免疫细胞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肺癌单纯刷检涂片及单纯活检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3%(12/36)和47.2%(17/36),刷检加活检阳性率为61.1%(22/36)。肺良性疾病刷检涂片及活检组织中,p53蛋白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1)。结论术前纤维支气管镜取材检测p53蛋白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肺癌的一个指标,p53蛋白表达与肺癌组织类型、pTNM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转换抑制基因nm23—H1在人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人肺癌中nm23-H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9例人肺癌组织中nm23-H1基因表达产物NDPK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人肺癌组织中nm23-H1的表达水平与其性别、年龄、PTNM分期、组织类型无明显关系,而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序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肺癌组织中的nm23-H1表达低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有收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中nm23-H1的表达水平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原发灶(P〈0.05)。肺癌转移灶(淋巴结)中的nm23-H1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肺癌原发灶(P〈0.01)。分化差的肺癌中的nm23-H1表达水平低于分化较好的肺癌(P〈0.05P〈0.005)。结论 nm23-H1基因与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并可能  相似文献   

6.
路名芝  刘勇 《浙江肿瘤》2000,6(3):179-180
「目的」探讨肺癌中MTS1/p16和nm3基因产物的表达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2例肺癌组织中p16蛋白和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8。1%和48.4%。腺癌p16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小细胞癌(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p16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r=0.27)。不同组织类型肺癌中nm23蛋白的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10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中nm23基因产物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的表达。结果总阳性率67%,其中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85%(34/40),伴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55%(33/60)(P<0.01);未侵犯包膜组阳性率79%(30/38),侵犯包膜组阳性率60%(37/62)(P<0.05),提示nm23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包膜侵犯呈负相关关系。结果还显示,在nm23基因表达阳性的病例中,未侵犯包膜与侵犯包膜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7%(2/30)及84%(31/37),(P<0.01),提示尽管nm23阳性,侵犯包膜组明显比未侵犯包膜组淋巴结转移机会大;在未侵犯包膜的病例中,nm23(-)及nm23(+)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75%(6/8)及7%(2/30)(P<0.05),提示尽管未侵犯包膜,但在nm23阴性时,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仍很大。结论:本检测有助于探讨代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趋势的分子生物学标志,更科学地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了106例原发性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异常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2.8%,其中鳞癌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2.8%,腺癌为47.1%,未分化癌为63.2%,其与组织学分型、分级及临床PTNM分期无关。P53蛋白表达与肺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在肺鳞癌和未分化癌中则未见.P53蛋白表达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间有相关性(P>0.05)。提示P53抑癌基因突变在不同类型肺癌的演变过程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nm23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王川  杨发端 《肿瘤》1998,18(1):21-23
目的研究nm23基因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6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手术标本中nm23表达。结果食管癌原发灶癌组织中nm23表达阳性率81.6%,癌旁形态学正常食管粘膜nm23阳性率36.8%,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食管癌nm23高表达者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58.2%)明显高于低表达者(22.2%,P<0.005);nm23表达水平与癌组织浸润食管深度及食管癌TNM分期呈正相关,统计学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2);nm23低表达的患者术后三年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0.0%和51.6%,显著高于nm23高表达者(38.7%和22.6%),P<0.05和P<0.01。结论nm23基因过度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癌nm23—H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蛋白(nm23H1)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食管鳞癌的nm23H1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55例食管癌中,nm23H1表达阳性率为54.5%(30/55)。食管癌患者术后5a生存率与nm23H1阳性表达率有明显正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者的nm23H1阳性率(38.9%)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5%,P<0.05)。患者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与nm23H1阳性表达率无关(P<0.05)。结果表明:nm23H1可作为一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雷文东,张汝刚,阎水忠,王秀琴,牟巨伟,张大为,吴Nm23GENEEXPRESSIONANDITSCORRELATIONWITHLYMPHNODEMETASTASISINHUMANLUNGCANCER¥LeiWendong;ZhangRouging;...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uPAR)和nm23H1基因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121例大肠癌手术根治标本进行uPA、uPAR和nm23H1基因蛋白测定。结果uPA、uPAR和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74%和48%。uPA和uPAR高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nm23H1基因蛋白的低表达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大肠癌中uPA和nm23H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uPA、uPAR和nm23H1基因蛋白表达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有显著相关性;同时检测uPA和nm23H1表达状况,可作为预测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m23、VEGF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根治术后Ⅰ期NSCLC 原发灶nm23、VEGF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淋巴结微转移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分析nm23、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Kaplan-Meier 和Log rank 检验进行5 年生存资料分析。结果:Ⅰ期NSCLC 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病例阳性率为12.5% 。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肺原发肿瘤大小、VEGF蛋白表达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与原发灶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负相关(P<0.05)。 组织学呈高分化、nm23表达阳性、淋巴细微转移阴性者5 年生存率明显好于组织学中-低分化、nm23蛋白表达阴性、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P<0.05)。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及原发灶nm2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Ⅰ期NSCLC nm23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二者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nm23蛋白表达缺失、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Liu L  Zhou Q  Shi Y  Sun Z  Qin Y  Sun Z  Li L  Wang Y  Chen J 《中国肺癌杂志》1999,2(1):1-4
目的 探讨nm23基因在人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狭缝印迹杂交技术和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检测系统,检测了143份不同部位、不同性质人肺组织中的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结果 nm23H1和nm23H2基因的mRNA表达均有从正常肺组织、肺良性病变组织、非癌肺组织、癌灶组织到癌转移淋巴结组织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肺癌组织的nm23H2基因mRNA表达较正常肺组织显著较低(P<0.05),癌转移淋巴结组织的nm23H1和nm23H2基因mRNA表达均较正常肺组织显著降低(P<0.05)。肺癌组织的nm23基因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nm23基因表达降低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未发现nm23基因有癌转移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与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目的:探讨VEGF和nm23-H1基因表达水平与周围型肺癌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和CT征象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的47例周围型肺癌患者CT表现.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LSAB法)检测47例肺癌组织中的VEGF和nm23-H1表达水平。结果:1)VEGF、nm23-H1表达水平与原发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状态,pTNM分期均有密切关系(P<0.05)。2)VEGF与nm23-H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3)VEGF基因的高表达和nm23-H1基因的低表达均与分叶征、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且VEGF的高表达也与空洞征有关:二者表达水平与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和支气管征均无关(P>0.05)。4)深分叶征、空泡征和支气管征与肿瘤大小有关(P<0.05),而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VEGF过度表达和nm23-H1低表达均与周围型肺癌的分叶征、空洞坏死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肾上腺髓质素(ADM)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肺癌患者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探讨ADM在肺癌中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66例肺癌患者组、31例良性肺疾病组及16名健康者组血浆中ADM及VEGF表达水平.结果 ADM及VEGF血浆水平在肺癌组显著高于良性肺疾病组和健康组(P<0.05),ADM血浆水平在良性肺疾病组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而VEGF血浆水平在良性肺疾病组与健康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远处转移者ADM及VEGF血浆水平显著高于局部淋巴结转移者(P<0.05),局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ADM及VEGF血浆水平与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相关,而且随肿瘤分期增加ADM及VGEF血浆水平递增(P<0.05).肺癌组ADM与VEGF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r=0.449,P<0.01).结论 ADM与VEGF在肺癌血管形成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检测血浆ADM、VEGF血浆水平可能有助于肺癌与良性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能有助于肺癌临床分期;干预ADM及其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成为肺癌靶向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术前行全身18F—FDGPET/CT检查发现肺内病灶,并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纵隔淋巴结清扫患者的PET/CT图像进行分析,记录淋巴结短径、CT值、SUVmax等,同时对患者的图像进行视觉分析,应用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进行诊断,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常规CT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为84.1%,常规PET法诊断的准确率为82.8%,常规PET/CT法对纵隔内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为91.7%,PET/CT综合分析法的诊断准确率为95.2%,只有5例良性淋巴结误诊为恶性。8例肺癌伴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其中5例肺癌病灶位于肺野内带。结论18F—FDGPET/CT综合分析法对纵隔淋巴结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优于常规CT、常规PET以及常规PET/CT法()(2=15.1,P〈0.05);肺癌病灶位于肺野内带者较易发生纵隔或肺门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肺转移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切除术的60例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患者肺转移瘤切除术后和结直肠癌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7%和7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瘤数目和无瘤间期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总生存率有关(均P<0.05),肺转移瘤切除前癌胚抗原(CEA)水平、肺转移瘸数目、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生存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肺转移瘤数目和无瘤间期是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2.691,95% CI为1.072~6.754;OR=0.979,95% CI为0.963~0.994),肺转移瘤数目、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是肺转移瘤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3.319,95% CI为1.274~8.648;OR=3.414,95% CI为1.340~8.695).结论 经过严格选择的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尤其是单发肺转移及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9.
nm23基因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抗生蛋白链菌素-生物素标记法,对122例乳腺部nm23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22例乳腺癌nm23基因性阳性率为51.6%,而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53例乳腺癌,其阳性率为28.3%,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69例,阳性主69.6%,两者有非常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肺癌18F-FDG-PETCT的SUVmax(最大标准摄取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肺癌肿瘤标志物、肿瘤大小及临床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经病理确认的98例肺癌住院患者,术前一周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肿块大小、SUVmax及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进行肿瘤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和细胞角蛋白片(CYFRA21-1)检查,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原发灶SU-Vmax与原发灶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r=0.497,P〈0.05),与单个肿瘤标志物的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整体分析时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原发灶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腺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SUVmax均数之间差别无统学意义(P=0.721)。肺鳞癌与腺癌SUVmax均值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支气肺泡癌与其它腺癌SUVmax均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理类型不明确的情况下原发灶SUVmax的高低并不能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有无,肺腺癌原发灶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有关,淋巴结转移率随着肿块SUVmax的增加而增加;肺鳞癌FDG代谢活性与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关。SUVmax与病理类型有关,鳞癌SUVmax较高,腺癌较低,细支气管肺泡癌则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