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行为学改变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Nav1.8与术后痛觉敏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足底切口痛组(n=30)和对照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2h、1d、2d、3d、5d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测痛后取同侧L4-L6节段背根神经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8的表达。结果:切口痛组大鼠术后痛阈下降,术后2 h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降至最低(P<0.05),Nav1.8表达量最高(P<0.05);术后1 d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开始恢复,Nav1.8表达也逐渐下降。结论:切口痛术后痛觉敏化与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av1.8参与急性术后痛觉敏化的形成与维持过程,在急性术后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手术切口对脊髓小胶质细胞、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健康新生SD大鼠12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后足切口组(Incision组)。后足切口术前、术后分别进行脊髓小胶质细胞标记物钙离子结合蛋白1的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BDNF含量;测定两组痛阈。术前预先给予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检测BDNF含量。结果:Incision组大鼠术后1、3 d钙离子结合蛋白1阳性染色增加。术后1 d、3 d、7 d、14 d脊髓背角BDNF含量上调,3 d到达顶峰,之后逐渐降至Sham组水平。术前预先给予米诺环素可缓解手术切口造成的BDNF上调。术后6 w、10 w热痛阈升高。结论:新生大鼠手术切口导致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增多,BDNF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BDNF与电针对神经病理痛模型大鼠热辐射痛阈的影响差别,比较基因与电针的镇痛疗效,探讨BDNF对疼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本研究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CCI模型,运用荧光免疫标记法,观察慢病毒载体介导的BDNF与电针干预后大鼠不同时间点(3 d、7 d、21 d)BDNF在相应节段脊髓内表达的变化。另运用BME-410C热痛刺激仪记录大鼠术前(0 d)及术后1 d、3 d、5 d、7 d、9 d、14 d、21 d,各组的热辐射刺激缩足潜伏期痛阈的变化。结果大鼠热痛敏阈值的变化:各组大鼠CCI术前热痛敏阈值均无明显差异。模拟对照组大鼠各时点热痛敏阈值无明显差异。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各时点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CI术后一天各组热痛敏阈值低于模拟对照组(P〈0.05)。术后第5天,试验组、电针组热痛敏阈值上升,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术后7天,实验组上升至最高点,试验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9天、14天、21天,实验组热痛敏阈值下降,术后7天、9天、14天电针组热痛敏阙值趋于稳定,均高于空白及阴性对照组(P〈0.05),术后9天、14天实验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21天,试验组与电针组无明显差异(P〉0.05)。荧光免疫组化观察: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模拟对照组术后第3天、第7天、第21天时点大鼠L4/5段脊髓阳性神经元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试验组三时点阳性神经元先增加后降低,术后第7天最高,与其他组相比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升高(P〈0.05),电针组阳性神经元有所增加,但与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BDNF参与了大鼠痛敏的过程。可能外源性BDNF表达有利于受损神经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腹腔注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竞争性拮抗剂2-氨基-5-磷酰基戊酸酯(AP5)后观察腹腔用药对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动物模型机械痛敏和热痛敏的影响.方法:48只成年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即Ⅰ组,假手术组(Sham),8只大鼠;Ⅱ组,CCI组,8只大鼠;Ⅲ组,治疗组,32只大鼠再分为4个亚组,Ⅲa组(CCI+NS),mb组[CCI+AP50.1mg/(kg·d)]、Ⅷc组(CCI+AP50.2 mg/kg)、Ⅲd组(CCI+AP50.5 mg/kg),每个亚组8只大鼠.48只大鼠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1、3、5、7、14、21 d测量每组大鼠的机械性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腿潜伏期(TWL).结果:CCI组从术后第3天开始直到本实验观察的术后第21天,MWT和TWL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Sham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CCI加生理盐水组大鼠与CCI组大鼠的MWT和TWL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腹腔注射AP5各个剂量的CCI组在术后5~21 d的MWT和TWL明显增加,与给药前和生理盐水组相比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腹腔注射AP5有明显减轻大鼠CCI模型的机械性痛敏和热痛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早期运动训练对T10不完全性SCI大鼠机械性及热刺激痛觉阈值、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对照组(SCI-Sed组)和SCI-运动组(SCI-TT组)。SCI-Sed组和SCI-TT组使用改良Allen’s法制作T10不完全SCI模型,Sham组只暴露脊髓。SCI-TT组于SCI第8天行减重平板训练。于SCI术前、术后第1、7、14、21、28、35天使用Von Frey单丝及热刺激痛觉测试仪对大鼠的痛觉阈值进行评估。SCI 5周后,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所有大鼠L4—5脊髓进行染色,观察脊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情况,并对大鼠痛觉阈值与胶质细胞活化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机械性痛觉阈值评估结果显示,SCI术后第1天,SCI-Sed组和SCI-TT组阈值均较Sham组增加(P0.05);之后两组阈值均低于Sham组(P0.05);第21—35天,SCI-TT组阈值明显高于SCI-Sed组(P0.05)。热刺激痛觉阈值结果显示,SCI术后第1天,SCI-Sed组和SCI-TT组痛觉阈值较Sham组均增加(P0.05);SCI 7天后,两组大鼠痛觉阈值均低于Sham组(P0.05);术后14—35天,SCI-TT组痛觉阈值明显高于SCI-Sed组(P0.05)。小角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CI-Sed组和SCI-TT组脊髓后角内的阳性细胞数量多于Sham组(P0.05);而SCI-TT组明显少于SCI-Sed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SCI后第35天,痛觉阈值与脊髓后角胶质细胞活化数量之间呈负相关(P0.001)。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对缓解SCI大鼠NP的发生有一定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后角胶质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模型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10/12在广东药学院中药药理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60只及雌性NIH小鼠40只,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①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实验:取50只SD大鼠制作三硝基苯磺酸模型,其余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灌注三硝基苯磺酸后第7天测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显著降低,则证明造模成功。50只大鼠均造模成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分别为蒸馏水组、罗痛定组(2.3mg/kg)、痛泻要方9.18g/kg组、痛泻要方4.59g/kg组及痛泻要方2.30g/kg组,每组各10只。给予各组大鼠灌胃相应剂量药物(10mL/kg),1次/d,给药7d。于第7天给药后用直结肠气囊扩张法检测腹壁收缩反射阈值。②热板法疼痛实验:取NIH小鼠40只,置于(55±0.5)℃的水浴烧杯上,以舔后足时间为正常痛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蒸馏水组、罗痛定组(4.5mg/kg)、痛泻要方18.75g/kg组、痛泻要方9.35g/kg组及痛泻要方4.67g/kg组,每组8只。分别灌胃给药,给药体积为10mL/kg,1次/d,连续3d,于第3天给药后分别测定其60min,90min,120min的痛阈值。结果:①各组大鼠经三硝基苯磺酸诱导的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比较:痛泻要方9.18g/kg,4.59g/kg组及罗痛定组大鼠腹壁收缩反射阈值显著高于蒸馏水组(52.5±3.2)mmHg,(48.3±2.5)mmHg,(57.6±2.9)mmHg,(37.5±2.3)mmHg(P<0.05)。②各组小鼠热板法致痛的痛阈值比较:痛泻要方18.75g/kg,9.35g/kg,4.67g/kg组及罗痛定组小鼠的痛阈值在给药后60min,90min,120min时相点均显著高于蒸馏水组(P<0.05)。结论:中药痛泻要方能提高慢性内脏痛觉超敏大鼠模型及热板法疼痛小鼠模型的疼痛阈值,对慢性内脏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可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痛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大鼠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L5~6脊神经结扎模型,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10);单纯脊神经结扎(spinal nenre ligation,SNL)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GDNF治疗组(n=10):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大鼠脊神经结扎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以引起50%缩足的机械刺激阈值评价机械性痛觉超敏,5min内在5±1℃冷板上的缩足次数反映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结果:各组术前基础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SNL组术后第1d开始出现机械痛阈和冷刺激痛阈降低(P<0.05),一直持续到第14d,GDNF组术后7、14d时冷刺激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NL组相比,GDNF组术后第3d时机械痛阈升高,第5d时冷刺激痛阈升高(P<0.05),均持续到术后14d.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GDNF能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机械性痛敏和冷诱发的持续性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强度聚集超声(LIFU)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疗效, 以及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6只雄性C57BL/6J小鼠, 并按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CCI)组和治疗(CCI+LIFU)组, 各组12只。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的方法建立NP模型。CCI+LIFU组于术后第7 d给予前扣带回皮层(ACC)LIFU治疗,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 6, 12, 18, 24, 27 d测量各组小鼠患侧机械性缩爪反射阈值(MWT), 采用HE染色观察ACC脑区的病理形态学变化, 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ACC脑区水通道蛋白4 (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ACC脑区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 CCI组小鼠于术后第3 d机械痛阈出现降低且维持到术后第27 d(均P<0.05);与CCI组相比, CCI+LIFU组小鼠机械痛阈于术后第24 d出现升高, 并在术后第24和第27 d显著高于CCI组(均P<0....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检测大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造模前后大脑功能活动变化。方法将16只成年健康雌鼠随机分为2组:L5\L6左侧神经根受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造模组(LDH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分别在造模前1天和造模后2、7、14、28天进行左后足机械性痛阈、左后足热痛阈和双足平衡试验等行为学检测。对大鼠进行造模前1天和造模后28天的大脑静息态fMRI扫描,计算ReHo值变化。结果造模后2天开始至28天LDH组机械性痛阈、热痛阈均较造模前显著下降,双足负重差显著增加;Sham组造模后左侧后足机械性痛阈稍有下降,但与造模前相比未发现显著差异。造模后28天LDH组大鼠右侧大脑半球体感皮质、运动皮质等感觉运动相关脑区的ReHo值较造模前显著降低,而右侧丘脑背外侧、左侧海马背外侧ReHo值显著增加。Sham组大鼠大脑ReHo值未发生显著改变。结论大鼠在LDH造模后,患侧后肢痛阈下降、肌力下降。患肢对侧大脑半球的感觉运动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显著下降,痛觉传导、感觉记忆等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显著增加。这些可能与患肢感觉运动相关大脑功能下降、而疼痛处理相关的神经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髓背角磷酸化ERK(pERK)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进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硬膜外腔注射ERK通路抑制剂U0126对大鼠机械性痛阈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3组:Blank组(13只)、Sham组(13只)、手术模型组(NP组,30只),检测所有大鼠术前1 d,术后1、4、7、14、21 d和28 d的50%机械痛缩足阈值(50%MWT)。Blank组和Sham组于术后7 d及NP组于术后1、4、7、14、21 d取大鼠腰段脊髓背角,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时点pERK蛋白含量。另一成年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blank组(13只),sham组(13只),NP组(13只),DMSO组(13只)和U0126组(28只),DMSO组、U0126组分别于术后第6天单次硬膜外腔注射10%DMSO 50μl和10μg/50μl U0126。给药前和给药后多个时点均进行疼痛行为学测定。Blank、Sham和NP组于术后第6d取腰段脊髓背角,DMSO组于给药后6 h取材,U0126组于给药后2、4、6、24 h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技术观察脊髓背角pERK阳性产物。结果:与Sham组相比,髓核致炎性神经根痛大鼠腰段脊髓背角pERK在术后1、4、7、14和21 d多个时点表达均增加(P<0.05)。术后第6 d单次硬膜外腔给予U0126后4 h髓核致痛大鼠的50%MWT明显提高(P<0.05),持续至给药后8 h,同时伴有脊髓背角pERK表达减少(P<0.05)。结论:腰段脊髓背角pERK在髓核致炎性神经根痛进程中表达增加,给予ERK通路抑制剂U0126可缓解痛觉过敏,脊髓背角ERK/MAPK通路在髓核致炎大鼠神经根炎性痛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