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2 毫秒
1.
<正>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cervical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CMPS)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疼痛综合征。当颈肌病变卡压枕大、枕小神经或耳大、耳小神经时引发的头痛是为最常见的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原因之一。射频技术用于CMPS的肌肉筋膜松解治疗效果肯定,临床应用广泛[1,2],随着射频技术水平提高,多极脉冲射  相似文献   

2.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3.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4.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5.
颈源性头痛及其神经阻滞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头痛的疾病很多,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颈源性头痛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劳损或颈部长期处于不适当的姿势、外伤等因素作用,刺激或压迫在软组织内穿行的颈神经或枕神经而引发,同时椎动脉可受压迫,导致后头部的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头疼、头昏等症状.  相似文献   

6.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7.
复合方法治疗青少年颈源性头痛8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头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病,长期处于工作紧张状态的电脑及文字工作者多发.近年青少年由于长时间伏案读书、写字,出现颈源性头痛症状者日益增加.我院2006年2月~2010年2月收治青少年颈源性头痛80例,均采用神经阻滞、痛点注射及功能锻炼等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颈源性头痛是由颈枕部和/或肩部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致的以慢性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通常是单侧或双侧性的头部疼痛,疼痛性质是牵涉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其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常见的继发性头痛。本研究为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我院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更好地为患者解除病痛。方法1.一般资料对2011年6月2013年4月我院疼痛科就诊,  相似文献   

9.
颈源性头痛的射频和松解的有效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Sjaastad等(1983)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以来,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但是直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才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尽管颈源性头痛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颈椎的增生性改变有关,尤其是钩椎关节病变造成上中段神经根刺激引起颅神经疼痛发作,也有学者认为与枕大、枕小神经有关,并且由C2-3。节段的病变所引起。目前,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治疗多采用手法推拿、牵引、水针、穴位埋线、小针刀、封闭、药物等治疗方法。我们科自从2000年5月到2005年5月应用颈2横突射频热凝和寰枕膜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加下.  相似文献   

10.
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的原因非常复杂,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部骨骼、肌肉、神经等原因引起的头痛症状。笔者自2002年5月~2006年12月采用推拿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比观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颈椎2~5上关节突注射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颈源性头痛(Cervieogenic headache,CEH)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头痛,其特征是单侧后头痛伴上颈部疼痛、颈部压痛、僵硬或活动时上颈部疼痛、活动受限[1].过去常被诊断为神经性或神经血管性头痛、枕大神经痛等.患者头痛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颈椎2~5上关节突注射能够起到诊断性治疗的作用,为临床治疗CEH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源性头痛 (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 是由颈部的肌肉、韧带、神经、椎间盘、骨骼和血管等结构病变引起的继发性头面部疼痛,通常伴有颈部疼痛 [1,2].CEH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手法治疗、神经阻滞、射频治疗等 [3].许多传统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消炎镇痛药在治疗CEH时到达靶点的有效成分较...  相似文献   

13.
<正>颈源性头痛1983年由Sjaastad提出,1998年为国际头痛学会所认可。根据国际头痛流行病学会调查,头痛发病率在47%,其中15%~20%为颈源性头痛,年龄多在30~50岁,普通人群发病率在0.4%~2.5%。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等因素导致了该类头痛的发病率上升并趋于年轻化,临床上容易误诊、漏诊,治疗方法单一,疗效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为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期刊物有二组论文值得向读者介绍:一组是关于头面痛的研究,另一组是关于针刺镇痛原理的进一步验证。头面痛发病率高,病因复杂,治疗困难。其中有一类头痛与颈神经刺激有关,被称为颈源性头痛。倪家骧著文对颈源性头痛及其治疗作了比较详细深入的探讨,试图阐明其发病机制,界定其  相似文献   

15.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EH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头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1].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牵引、按摩、物理治疗等,但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报道很少,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的患者35例,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神经阻滞治疗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头痛患者31例,按照国际诊断颈源性头痛(CEH)的标准确定为CEH进入本研究。应用曲安萘德10 mg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颈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 ml。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3天、5天和30天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颈项僵硬和颈部活动度的自我评价。结果:与治疗前疼痛程度数字评分8.4±1.0比较,神经阻滞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9±0.9,2.3±1.1,1.0±0.9,0.7±0.8。与治疗前颈部僵硬和颈部活动度自我评价2.8±0.8比较,治疗后1天、第3天、第5天和第30天时分别为1.7±0.6,1.3±0.6,1.3±0.4,1.0±0.2。神经阻滞治疗后头痛明显减轻,颈部僵硬和活动度明显改善。结论:皮质醇类药物行神经阻滞对于颅脑手术后急性重度颈源性头痛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刀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部退行性改变或颈部相关原因引起患者持续或间断性单侧头痛综合征。对7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别用神经阻滞加针刀松解组或神经阻滞进行对照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阻滞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用阻滞治疗,且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的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颈椎旁阻滞治疗,观察组采用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及治疗后1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结果]两组患者NR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1h和1个月两组NRS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1h和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前NRS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及颈椎旁双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并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0岁以上的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Ⅰ组),颈2脊神经节阻滞治疗组(Ⅱ组),各28例,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3d,1周,1、3、6、12个月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结果(ROM)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NRS和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2个月NRSⅠ组下降至(4.1±0.9),Ⅱ组下降至(5.0±1.1);ROMⅠ组下降至(1.9±0.9),Ⅱ组下降至(2.5±1.0),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无神经及动脉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颈2脊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神经阻滞配合盐酸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玲 《临床医学》2009,29(6):40-41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方法神经阻滞加骨骼肌松弛剂盐酸乙哌立松治疗颈源性头痛80例。结果参照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率83.33%。结论综合治疗颈源性头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