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运用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在相同基础治疗及护理情况下,治疗组使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对照组使用穴位贴敷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配合艾炙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能快速有效缓解疼痛状态,其不良反应的发生较少,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温胃止痛颗粒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溃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脾胃虚寒型溃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及温胃止痛颗粒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艾灸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胃镜疗效和缓解胃痛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胃镜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5.00%,治疗组的胃镜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缓解胃痛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为88.33%,治疗组缓解胃痛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方面:治疗过程中,2组各有2例患者口服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后出现恶心、纳差、便溏,2周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温胃止痛颗粒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溃疡病疗效显著,能够加速溃疡愈合,迅速缓解胃痛,且安全可靠,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百笑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方法对55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其中30例患者列为治疗组,进行针刺加百笑灸治疗,25例定为对照组,进行单纯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平均随访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针刺配合百笑灸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方便,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8%,显著高于对照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护理。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研究例数共132例,均实施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收治时间在2017年10月6日至2018年10月5日,分为观察组(66例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全程护理)、对照组(66例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常规护理),将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VAS评分(1.45±0.21)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满意度90.91%(满意患者58例、一般患者2例、不满意患者6例)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中药穴位贴敷配合艾灸治疗过程中,应用全程护理,取得显著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选取7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依据患者就诊时间先后平均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9例患者。常规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病情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2.31%)相对高于常规组(74.36%);研究组患者胃痛复发率(2.56%)低于常规组(17.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联合艾灸双侧足三里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后期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予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予中成药辛芩颗粒治疗。治疗24 d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近期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3%,对照组总有效率达73.3%。治疗后观察组对变应性鼻炎症状、体征积分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远期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0%,对照组总有效率达53.3%。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敷贴治疗变应性鼻炎有显著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周期疗法配合艾灸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于经前、经后、经间期采用穴位埋线周期疗法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予单纯经前期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3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症状积分,观察3个月经周期后判定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症状积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周期疗法配合艾灸治疗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经前期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方法:治疗组予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14%,较对照组(80%)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H-B分级得分、改善面神经功能积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莲花针拔罐对面瘫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全程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1:1的比例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发病一周后针刺结合全程艾灸的方法,针刺15次后观察疗效;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针刺穴位、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显效2例,愈显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21例,显效3例,愈显率为80%。两组对比,治疗组疗效显著(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全程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缺盆穴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缺盆穴,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15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为75.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镇痛时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刺缺盆穴能快速减轻疼痛,改善上肢循环,恢复上肢感觉,比常规体针治疗取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颈型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颈型眩晕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临床实验的方法,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32例颈型眩晕患者作为治疗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颈型眩晕2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各自治疗1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组32例患者,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颈型眩晕患者28例,总有效率50%,两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颈型眩晕效果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且可以减少药量,提高疗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空心艾灸法配合针刺、拔罐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均以空心艾灸法配针刺、拔罐治疗。结果:用空心艾灸法配合针利、拔罐治疗肩周炎89例,总有效率97.7%。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隔姜艾灸加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纳入152例脾胃虚寒型连续呃逆时间≥48 h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6)和对照组(n=76)。治疗组采用腹部穴位艾炷隔姜艾灸,肢体穴位艾盒隔姜艾灸,耳穴贴压采用王不留行籽;对照组口服加味丁香柿楴汤中药煎剂,观察两组1~10 d呃逆疗效,治疗前和第10天失眠程度,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患者呃逆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10 d两组呃逆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第10天两组失眠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3%,对照组复发率为4.0%。结论:隔姜艾灸加耳穴压豆法治疗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疗效与睡眠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加味丁香柿楴中药煎剂,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拔罐放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蒙医拔罐放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同时阐明其作用机理,并对所选穴位的针刺深度和角度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将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蒙医拔罐放血疗法组(治疗组)和中医针刺组(对照组),1个疗程(蒙医拔罐放血组为6 d,中医针刺组为15 d)后评定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积分变化,并进行组内和组间对照。结果:1个疗程后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方面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蒙医拔罐放血疗法和中医针刺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均有显著的疗效,蒙医拔罐放血疗法具有疗程时间短、治疗次数少、取穴少、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报》2019,(9):1989-1992
目的:观察隔姜艾灸加耳穴压豆治疗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纳入152例脾胃虚寒型连续呃逆时间≥48 h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76)和对照组(n=76)。治疗组采用腹部穴位艾炷隔姜艾灸,肢体穴位艾盒隔姜艾灸,耳穴贴压采用王不留行籽;对照组口服加味丁香柿楴汤中药煎剂,观察两组1~10 d呃逆疗效,治疗前和第10天失眠程度,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患者呃逆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10 d两组呃逆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第10天两组失眠程度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1.3%,对照组复发率为4.0%。结论:隔姜艾灸加耳穴压豆法治疗脾胃虚寒型顽固性呃逆,疗效与睡眠改善情况均优于口服加味丁香柿楴中药煎剂,且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胃痛贴外敷中脘穴+TDP灯照射对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保护胃黏膜屏障的机理。方法:将42例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予以胃痛贴外敷中脘穴+TDP灯照射综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及胃镜检查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血清GAS、SS水平均有所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结论:本疗法能明显改善脾胃虚寒型胃溃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显著降低患者血清GAS、SS水平。我们推测,胃痛贴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脾胃虚寒型胃溃疡患者的血清GAS、SS水平,保护了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了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后配合梅花针重叩刺加拔罐放血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瘀型LDH患者随机分作2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针刺后配合梅花针重叩刺拔罐放血治疗,要求总出血量达到5~10m L;对照组采用针刺后予梅花针轻度叩刺拔罐治疗,以局部皮肤出现潮红,或少量渗血为度。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各症状指标积分在统计学上皆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显效率试验组为76.67%,对照组为36.67%,两组间显效率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后配合梅花针进行叩刺拔罐治疗对血瘀型LDH效疗显著;2采用梅花针重叩刺拔罐适当增加放血量,能够增强有效刺激量,提高临床疗效;3针刺配合梅花针重叩刺拔罐放血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血瘀型LDH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拔罐治疗双膝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3例取双膝眼、承山、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和膝阳关等穴位针刺,取针后对部分区域拔罐治疗。对照组43例用于治疗组相同方法进行针刺,但取针后不进行拔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对照组总有效率81.4%。结论针刺配合拔罐治疗双膝关节炎较单用针刺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