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从2013年3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中随机选取150例作为本研究病例,将15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50例,即低浓度组、中浓度组、高浓度组,三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但所用罗哌卡因浓度不一样,比较三组麻醉状况。结果:从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上来看,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或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上来看,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也不同,浓度越高,麻醉见效时间越短,运动阻滞和镇痛持续时间也越长。  相似文献   

2.
《陕西医学杂志》2019,(1):55-57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上肢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A、B、C、D组,4组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B、C、D四组患者分别给予0.3%罗哌卡因15ml、0.3%罗哌卡因30ml、0.5%罗哌卡因15ml、0.5%罗哌卡因30ml,记录4组患者注射药物后15min时臂丛主要神经痛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程度,记录4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对比4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注射药物15min后,4组患者各神经痛觉阻滞完全阻滞例数D>B>C>A,D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率高于其他3组(P<0.05);B组及C组完全阻滞率也高于A组(P<0.05);(2)注射药物15min后,D组患者5级运动阻滞率高于其余3组(P<0.05),B、C两组5级运动阻滞率高于A组(P<0.05),但两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其他组(P<0.05),B、C两组短于A组(P<0.05),但B、C两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麻醉维持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均高于其他组(P<0.05),B、C两组长于A组(P<0.05);(4)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高浓度高剂量罗哌卡因能够迅速达到麻醉效果,但患者不良反应较明显,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低浓度高剂量或高浓度低剂量罗哌卡因实施麻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以及高浓度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低浓度、中浓度及高浓度罗哌卡因,观察并对比3组患者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结果 高浓度组患者肌皮神经(100.0%)、桡神经(100.0%)以及尺神经(81.7%)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中浓度组(93.3%、91.7%及71.7%),中浓度组患者肌皮神经(93.3%)、桡神经(91.7%)、正中神经(91.7%)以及尺神经(71.7%)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85.0%、86.7%、83.3%及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在0.3%~0.5%区间内浓度越高,神经阻滞效果越好,起效越快,镇痛持续越长,但术后恢复时间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
黄振杰  彭婷  李杰  金娟 《吉林医学》2014,(8):1625-1626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C组三组,分别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30 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臂丛神经各分支(腋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时间,运动阻滞程度,术后持续镇痛时间,尺侧阻滞成功率。结果:三组的腋神经、桡神经和肌皮神经均阻滞完善,A组的感觉阻滞时间明显长于B组、C组(P<0.05),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出现不完善阻滞,感觉阻滞时间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运动阻滞程度以C组最完善,B组次之,A组最差;术后持续镇痛时间A组相似文献   

5.
苏瑞奇  黄孙标  徐国勇  廖永福  张华  蔡春 《广西医学》2012,34(10):1357-1359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不同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2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随机分为A、B、C 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42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44例采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3组局麻药均是0.397%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均好于A、B组(P<0.01);A组尺侧感觉阻滞效果好于B组(P<0.05),A组桡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差于B组(P<0.05).C组运动阻滞效果好于A组和B组(P<0.01),C组麻醉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提高了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作用。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接受的上肢手术患者中,抽取360名,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均120例,分别使用浓度为:3‰、4‰、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各组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麻醉起效的时间、运动阻滞恢复的时间与镇痛维持的时间。结果:罗哌卡因注射完毕30min后,丙组尺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完全阻滞率明显比甲组、乙组高(p0.05),甲组麻醉起效时间比乙组、丙组长(p0.05)、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乙组和丙组短(p0.05)。结论: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会随着浓度的升高延长;麻醉起效时间会随着浓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2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给予0.5%浓度罗哌卡因。结果研究组麻醉完善率(88.52%)、尺神经完全阻滞率(85.25%)、桡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90.16%)、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9.56±3.48 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02±3.48 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2.58±1.15min)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进行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方法 将本院120例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A组、B组、C组,分别给予0.3%、0.4%和0.5%的罗哌卡因,观察给药后15 min、30 min臂丛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和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结果 注药15 min后A组、B组、C组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等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例数明显多于A组,注药后30 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明显多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的优良率A组与C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均长于A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具有较好的效果,随着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的时间加快,同时阻滞的时间也延长,但需要注意麻醉药物的安全范围,同时注意其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文的研究对象选用的是我院需要手术治疗上肢骨折的120例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A、B和C组,三组患者在手术期间需要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药物均选用罗哌卡因。A组患者麻醉时罗哌卡因的浓度为25%,B组浓度为37.5%,C组浓度为50%,剂量均为30ml。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药物麻醉后的效果。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随着罗哌卡因药物浓度增加,可快速起到麻醉效应并延长镇痛维持时间,且B组、C组麻醉效果相当,与A组比较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组患者经50%的罗哌卡因麻醉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与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组、B组比较时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罗哌卡因的最适宜浓度为37.5%,此浓度的罗哌卡因麻醉效果最佳,不仅麻醉效果起效快,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信阳市中心医院86例择期接受前臂或手部手术治疗患者86例,于超声引导下予以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将其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3例,A组使用布比卡因麻醉,B组使用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指标、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并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感觉阻滞完全消退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B组运动阻滞产生时间长于A组(P<0.05);用药30 min后,A组改良Bromage运动评级优于B组(P<0.05);两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以及尺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围麻醉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与罗哌卡因均能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产生良好麻醉效果,各有优点,临床上可依据患者情况与不同手术需求,合理选择用药.  相似文献   

11.
刘彦   《中国医学工程》2012,(3):166+171
目的探讨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罗哌卡因作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20 mL 0.596%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20 mL 0.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阻滞程度、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的麻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生命体征变化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尺神经的感觉阻滞效果方面优于盐酸罗哌卡因,但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以上三种神经以及尺神经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间与盐酸罗哌卡因的作用效果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既能取得完善的臂丛神经麻醉效果又不增加局麻药剂量,减少毒性反应的麻醉方法。方法 80例行上肢手术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低浓度高容量臂丛神经阻滞组(观察组)和传统容量浓度臂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10 ml+1%罗哌卡因10 ml+生理盐水至50 ml。对照组患者给予2%利多卡因10 ml+1%罗哌卡因10 ml+生理盐水至25 ml,观察并记录臂丛神经支配区域针刺感觉消失时间、持续时间、尺桡侧阻滞不全例数、应用镇痛药物例数、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麻醉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低浓度高容量局麻药对臂丛神经阻滞能够获得更完善的阻滞效果而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低温环境下使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3月收治的需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120例,采用双盲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Ⅰ组(室温组)、Ⅱ组(低温组)、Ⅲ组(低温小容量组),每组4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神经刺激器穿刺针在高频超声的实时监控下进针到达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仪(0.4 m A,2 Hz,0.1 ms)引出相应的目标肌肉运动,确定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设量的局麻药。Ⅰ组每一支神经注射室温0.4%罗哌卡因10 m L;Ⅱ组注射4℃0.4%罗哌卡因10 m L;Ⅲ组注射4℃0.4%罗哌卡因6 m L。观察各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臂丛阻滞并发症、止血带反应的发生例数等。结果:Ⅱ组平均麻醉时间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平均麻醉时间介于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后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长于Ⅲ组(P0.05),Ⅱ组桡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肌皮神经均明显短于Ⅰ组(P0.05);Ⅲ组与Ⅱ组的各类神经阻滞时间比较中,除Ⅲ组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5),其他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穿刺部位明显血肿、误刺血管、局麻药中毒等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低温小容量罗哌卡因行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较常温使用常规量麻醉起效时间更快,有效缩短了患者手术麻醉等待时间,且平均麻醉时间略长于常温使用常规量,而小于低温常规量,不会导致麻醉时间过短,且无严重麻醉并发症发生,是一种高效安全的临床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44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按随机双盲方法分成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予0.50%罗哌卡因30 mL,B组予0.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30 min内生命体征,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情况、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均满意,均未发生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两组间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0 min内各神经完全阻滞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A组的平均镇痛持续时间为(567.9±196.5)min,长于B组的(451.7±139.5)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阻滞使用0.75%罗哌卡因20 mL与0.50%罗哌卡因30 mL在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上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使用0.50%罗哌卡因30 mL可以延长镇痛时间,并可能降低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更适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肌间沟和腋路注射0.25%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15 m L和25 m L;对照组给予腋路多点注射0.25%罗哌卡因共40 m 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阻滞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次阻滞成功率、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阻滞评分、感觉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神经、感觉阻滞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拟进行上肢外科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根据罗哌卡因浓度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为中等浓度罗哌卡因(0.5%)、观察组60例为低浓度罗哌卡因(0.4%),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23.5±1.6)min、镇痛维持时间(8.5±0.4)h与对照组接近,但术后不良反应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6.67%,对照组麻醉优良率达到95.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确切,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与中等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效果相当,但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手术后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18.
汤定荣  尹琪  范云霞  沈露 《中外医疗》2016,(36):110-112
目的 研究相同低剂量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在该院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低浓度组(0.375%盐酸罗哌卡因)、中浓度组(0.500%盐酸罗哌卡因)和高浓度组(0.750%盐酸罗哌卡因),30例/组.对比3组行上肢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神经完全阻滞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变化.结果 低浓度组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10.36±1.78)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12.45±2.86)min、阻滞神经节段数(5.42±0.65)个、镇痛维持时间(600.42±31.37)min、运动恢复时间(589.31±32.46)min方面、神经完全阻滞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变化与中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浓度组和高浓度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小剂量中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时产生感觉与运动有效分离效果的合适浓度及配方,并总结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时对肌腱转位重建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以来采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施行肌腱转位重建手术患者100例,利用双盲随机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A、B、C和D组各25例。A组麻醉时采用质量分数为0.25浓度的单独布比卡因液(1.5 mg/kg),含0.0625 mg/m L浓度的罂粟碱混合液,为本次研究对照组;B组为低浓度组,配成质量分数为0.25浓度罗哌卡因液;C组为中浓度组,麻醉时用质量分数为0.5浓度罗哌卡因液;D组为高浓度组,麻醉时用质量分数为0.75浓度罗哌卡因液。通过VAS评分系统来评定麻醉后患者的感觉功能,并在臂丛阻滞后120 min、240 min、480 min三个时间段,分别测定肌肉收缩、肌腱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按肌力分级标准评定肌力。根据上面两项指标来确定产生感觉与运动有效分离效果的合适浓度及配方;手术完成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7~20个月,对患者恢复状况进行评定,从而判定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臂丛阻滞麻醉时对肌腱转位重建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B组麻醉后感觉功能与运动功能得到有效分离,较A、C、D组的效果更好;对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进行随访,结果中A组、B组、C组和D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0%、96%、88%和84%。结论:罗哌卡因浓度为0.25%时,用于臂丛阻滞麻醉能产生感觉与运动有效分离的最佳效果;且此时肌腱转位重建手术的疗效更显著,患者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