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尔马林致大鼠膀胱痛牵涉区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鼠膀胱致痛后牵涉区出现的所在部位,为探讨经牵涉区治疗内脏痛和阐明牵涉痛发生的机理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SD大鼠,颈内静脉注入伊文思蓝染料,观察、比较动物在福尔马林致膀胱痛后该染料渗漏出现的部位。结果:福尔马林致膀胱痛的动物伊文思蓝染料渗漏斑较恒定出现在耻骨联合腹侧局部皮区。结论:根据牵涉痛发生机制的交感反射假说,初步认为大鼠膀胱痛所致牵涉区在耻骨联合腹侧皮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大鼠膀胱致痛后牵涉区出现的所在部位 ,为探讨经牵涉区治疗内脏痛和阐明牵涉痛发生的机理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方法 :SD大鼠 ,颈内静脉注入伊文思蓝染料 ,观察、比较动物在福尔马林致膀胱痛后该染料渗漏出现的部位。结果 :福尔马林致膀胱痛的动物伊文思蓝染料渗漏斑较恒定出现在耻骨联合腹侧局部皮区。结论 :根据牵涉痛发生机制的交感反射假说 ,初步认为大鼠膀胱痛所致牵涉区在耻骨联合腹侧皮肤。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临床经牵涉区实施简便易行无创的电刺激缓解胃痛及阐释牵涉痛机制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用SD大鼠,以定量10%Formalin灌胃法建立胃痛模型,经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以胃痛大鼠体表"渗漏斑"所在局部作为胃痛牵涉区;(2)用韩式仪以2 Hz、100 Hz、2/100 Hz交替等不同频率和方式,经胃痛牵涉区施加电刺激,观测各实验组大鼠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行为学改变后,进一步用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法测试脑和脊髓等部位的c-fos表达,统计分析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正常大鼠体表未见明显伊文思蓝渗漏斑,胃痛大鼠在其肩胛间区见有明显渗漏斑;经该渗漏斑所在部位给胃痛大鼠不同频率和方式电刺激后,以2/100 Hz交替电刺激组疼痛行为学评分最低,且其相关部位c-fos表达最少,与其他各组相比,P<0.001。结论:大鼠胃痛牵涉区位于肩胛间区。经此区给予胃痛大鼠2/100 Hz交替电刺激可明显缓解胃痛,且与胃运动与感觉相关部位神经元Fos蛋白等信号物质表达量呈正相关。本研究为临床经牵涉区实施简便易行无创的电刺激缓解胃痛以及阐释牵涉痛发生机制的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胆囊痛牵涉区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根据由胆囊机械扩张刺激和化学性刺激引起血浆外渗出现的部位,确定胆囊痛的牵涉区. 方法:先经家兔胆囊底部放置导管.静脉注入伊文斯蓝,待其在血浆中均匀分布后分组实验,观察皮肤渗出斑并同时记录动物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测量皮肤渗出斑内染料的含量. 结果:动物在机械扩张胆囊和化学刺激胆囊时呼吸加快和心率增加,血浆外渗所致的伊文斯蓝渗出点主要集中在肩胛间区,且该区皮内染料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P<0.01). 结论:胆囊伤害性刺激可以使肩胛间区皮肤出现明显的血浆外渗,推测该部位可能是胆囊痛的牵涉区.  相似文献   

5.
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7月35例慢性盆腔痛患者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均完成治疗,治疗结束时复查,其中治愈0例,有效33例(有效率94.28%),无效2例(5.72%)。治疗结束后3个月追踪随访,有3例失访,剩余32例患者中,治愈率为0(0/32),有效率93.75%(30/32),无效6.25%(2/32),无一例复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整个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经皮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女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运动区皮质刺激治疗顽固性丘脑痛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以条形电极对3例顽固性丘脑痛患者行对侧运动区皮质刺激并植入电子刺激器进行慢性电刺激。结果3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无偏瘫、癫痫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动区皮质刺激是控制顽固性丘脑痛的有效方法,中央沟精确定位及调节合适的刺激参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孙欣  刘昌勤 《中国康复》2005,20(4):201-203
目的:研究不可逃避的脚底电刺激对习得性无助大鼠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方法:28只大鼠分为正常组6只,余22只采用不可逃避脚底电刺激制成习得性无助大鼠(实验组2)和非习得性无助大鼠(实验组1)动物模型,用特异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组与实验组海马神经元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2在接受脚底不可逃避电刺激后,海马齿状回区内FOS蛋白的表达水平较实验组1和正常组低(P〈0.05),而CAl和CA3区内FOS蛋白表达水平与实验组1和正常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FOS蛋白可以在基因表达水平反映神经元活性,习得性无助大鼠齿状回c-FOS蛋白表达下调提示该区域可能有细胞活性改变,此变化可能在习得性无助行为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纤维肌痛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表现为身体多处疼痛与发僵,伴有睡眠障碍,疲乏无力等,常规治疗疗效不佳。 目的:通过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电针刺激穴位治疗,并与常规用药治疗进行对比。探讨其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 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对象:选择1994-06/2001-05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纤维肌痛综合症患者66例,均为随访病例。随机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22例。年龄42-55岁,病程7-13个月。 方法:①电刺激组:采用FZ-1型程控低频脉冲治疗仪,将2对电极分别贴敷于压痛点最明显的邻近2对主穴上,另1对电极贴敷于1对配穴。通连续波,输出脉冲宽度为6~150ms;高频100Hz,刺激15min,再转为低频2Hz,刺激15min,强度约(14&;#177;3)mA,1次/d,连续治疗20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d。②电针组:用28号毫针刺入应刺深度得气后,接G-6805电疗仪。取穴、操作、治疗时间均同电刺激组。③药物组:口服谷维素和维生素B1 30mg/片,3次/d;阿米替林片从每日10mg开始,每10天增加10mg至20-30mg时止,睡前1次口服。共服药45d。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镇痛疗效比较。②治疗后6,12,24个月痊愈显效者的随访结果比较。 结果:6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的总有效率比较:电刺激组和电针组明显高于药物组(100%,95.5%,68.2%;x^2=18.03,17.27,P〈D.01)。②复发率比较:治疗后24个月电刺激组、电针组明显低于药物组(7.1%。6.1%,50.O%;x^2=7.01,6.91;P〈0.05)。 结论:经皮电刺激或电针刺激穴位治疗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复发率低。经皮神经电刺激穴位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无创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背景纤维肌痛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表现为身体多处疼痛与发僵,伴有睡眠障碍,疲乏无力等,常规治疗疗效不佳.目的通过经皮神经电刺激和电针刺激穴位治疗,并与常规用药治疗进行对比.探讨其对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对象选择1994-06/2001-05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门诊就诊的纤维肌痛综合症患者66例,均为随访病例.随机分为经皮神经电刺激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22例.年龄42~55岁,病程7~13个月.方法①电刺激组采用FZ-1型程控低频脉冲治疗仪,将2对电极分别贴敷于压痛点最明显的邻近2对主穴上,另1对电极贴敷于1对配穴.通连续波,输出脉冲宽度为6~150 ms,高频100 Hz,刺激15 min,再转为低频2 Hz,刺激15 min,强度约(14±3)mA,1次/d,连续治疗2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4 d.②电针组用28号毫针刺入应刺深度得气后,接G-6805电疗仪.取穴、操作、治疗时间均同电刺激组.③药物组口服谷维素和维生素B130 mg/片,3次/d;阿米替林片从每日10 mg开始,每10天增加10 mg至20~30 mg时止,睡前1次口服.共服药45 d.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患者镇痛疗效比较.②治疗后6,12,24个月痊愈显效者的随访结果比较.结果66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镇痛的总有效率比较电刺激组和电针组明显高于药物组(100%,95.5%,68.2%;X2=18.03,17.27,P<0.01).②复发率比较治疗后24个月电刺激组、电针组明显低于药物组(7.1%,6.1%,50.0%;X2=7.01,6.91;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或电针刺激穴位治疗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且复发率低.经皮神经电刺激穴位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无创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不愈是导致足或下肢截肢的常见原因。电流可促进骨折愈合、纤维母细胞迁移、抗感染、动物模型伤口愈合、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流增加 ,因此研究者认为电刺激对糖尿病性足部溃疡不愈的常见因素如血液循环差、感染、细胞性反应缺陷等有促进作用。然而有关运用电刺激促进糖尿病性溃疡愈合的研究报道尚少。目的 评价高压、脉冲直流电刺激对糖尿病性足部溃疡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方案。入选患者患足背经皮氧压均大于 30mmHg。患者均排除软组织或骨组织感染、恶性肿瘤或心脏传导紊乱。 4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大鼠急性内脏炎症疼痛模型,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对急性内脏炎症疼痛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1)假手术组(Sham);(2)疼痛模型组(EIP);(3)迷走神经切断疼痛模型组(VGX);(4)迷走神经电刺激疼痛模型组(STM),术毕即刻持续电刺激20min.各组模型制备完毕,电刺激后0,1,2h检测TNF-α,并每15min进行疼痛学评分,连续记录2h.结果:Sham组与EIP,VGX,STM组比较,在1h,2h时TNF-α有显著性差异,疼痛评分在120min内有显著性差异,EIP与VGX组比较TNF-α在1,2h时无差异,疼痛评分无差异.STM与VGX组及EIP组比较,TNF-α在1,2h时有显著性差异,疼痛评分在90min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减轻急性内脏炎性疼痛,减轻TNF-α的释放,对急性内脏炎性疼痛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Headache》1976,16(3):119-122
SYNOPSIS
Fifty-five patients with myogenic headache were evaluated for trigger points and referred pain. Referred pain contributes to the pain in myogenic headache. This is important in the initial evaluation of patients for prop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炎症痛模型大鼠外周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细胞动作电位时空特性的改变。方法:大鼠单侧足底皮下注射福尔马林试剂致痛后,使用膜片钳技术对急性分离的大鼠腰5、腰6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进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记录。结果:福尔马林组DRG神经元动作电位个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福尔马林组神经元动作电位峰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福尔马林组诱导动作电位爆发的阈电位与生理学盐水对照组阈值相比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静息电位水平及动作电位时程福尔马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痛的出现是由于初级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增加导致外周敏化所致。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电刺激因对慢性疼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被广泛用于临床。现在常用的神经电刺激方法有经皮神经电刺激、外周神经刺激、深部脑刺激、脊髓电刺激、经皮脊髓电刺激和运动皮质刺激。每种电刺激又各具特点,它们为那些其他治疗无效的或因疼痛而致残的患者带来新的曙光。本文就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各种方法比较其利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电针对炎症痛大鼠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分为4组:CFA炎症痛模型组加电针,CFA炎症痛模型组加假电针,对照组加电针,对照组加假电针。应用多通道在体记录技术,记录在电针前、后1 h内以及给予激光痛刺激前、后ACC神经元的放电,处理记录到的神经信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电针后,CFA炎症痛组和对照组大鼠ACC神经元的平均放电率均增高,CFA炎症痛组大鼠ACC脑区内对激光痛刺激有反应的兴奋性神经元反应性降低。结论:电针激活炎症痛大鼠ACC脑区的神经元,但抑制ACC脑区内对痛刺激起兴奋性反应的神经元。推测电针通过调节ACC脑区神经元活动而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注射S腺苷蛋氨酸(S-adenosyl methionine,SAM)对慢性炎性疼痛大鼠镇痛作用及其对脊髓水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变化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CFA(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完全弗氏佐剂)组、SAM+Sham组、SAM+CFA组。分别于术后1、3、5、7 d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因术后3 d疼痛较为明显,处死并取术后3 d脊髓腰膨大部(L4-L6),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mion Specific PCR,MSP)和Western blot方法测定BDNF基因甲基化以及BDN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FA组大鼠TWL/PWT明显降低(P<0.01);SAM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SAM+CFA组大鼠TWL/PWT与CF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CFA组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高于sham组(P<0.05),SAM+CFA组BDNF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FA组(P<0.01)。BDNF启动子区不同部位甲基化水平表达有差异。结论:大鼠脊髓水平BDNF启动子区甲基化参与慢性炎性疼痛的发生,腹腔注射SAM减轻慢性炎性疼痛与降低脊髓水平BDNF、改变其启动子区不同部位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中脑腹侧被盖区在慢性内脏痛调节中的作用。方法:新生期8、10和12天的大鼠进行结直肠扩张刺激来制备慢性内脏痛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中脑腹侧被盖区内c-fos表达情况和小胶质细胞活化情况;通过利多卡因微量注射中脑腹侧被盖区后观察内脏痛行为学和c-fos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模型大鼠痛阈值降低,腹外斜肌放电和腹壁撤退反射评分显著增加(P<0.05),表明内脏痛模型成功建立;(2)中脑腹侧被盖区c-fos表达增加,神经元兴奋性增高,注射0.5μl 4%利多卡因后,腹壁撤退反射评分降低,痛阈值增高(P<0.05),并且c-fos表达减少;(3)内脏痛模型大鼠小胶质细胞活化,Iba-1表达增多(P<0.05)。结论:中脑腹侧被盖区参与大鼠慢性内脏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