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HE)是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颈椎脊神经后支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治疗顽固性颈源性头痛近年来发展迅速,因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成为治疗颈源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分析31例PRF治疗顽固性CHE的病例资料,并对如何做好相关护理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1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4.
<正>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1983年Sjaastad等~([1])首次提出的,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交替的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部分患者伴有颈肩臂部疼痛、僵硬、眩晕、恶心和呕吐等症状,严重者伴随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和记忆力下降等。CEH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  相似文献   

5.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自从颈源性头痛1983年被提出后,对此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它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位于下行三叉神经脊束的传入纤维与高位颈神经的传入纤维在位于高位颈髓后角的三叉颈神经核发生会聚。目前其诸多诊断标准中以由国际头痛协会和颈源性头痛国际研究组提出的诊断标准最有影响力。主张采用包括麻醉药物、阻滞、外科治疗等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刃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治疗组给予刃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配合中频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头部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高于对照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 Gi11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头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且无明显副作用,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创介入治疗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患者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6例颈源性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方式,试验组在参照组治疗前提下同时开展微创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试验组疼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颈源性头痛患者微创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镇痛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颈源性头痛是疼痛门诊的常见病,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正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少儿颈源性头痛病人日趋增多。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枕部、耳后部疼痛,可放射至头顶、前额、颞部,病程较长者常伴随精神淡漠、注意力不集中,疼痛剧烈发作时,用手捶打头部甚至用头撞墙,严重影响少儿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上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有很多,如口服药物、推拿、理疗、神经阻滞、射频及外科手术等~([1,2]),但针对少儿这一特定人群的治疗原则尚  相似文献   

9.
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1983年Sjaastad等介绍了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syndrome,CeH),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颈源性头痛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到1990年,术语"颈源性头痛"已被国际头痛研究会所承认并认定颈源性头痛为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疼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可有  相似文献   

10.
颈性头痛(cervicogenicheadache)又称颈源性头痛或颈椎性头痛(headachesofcervicalorigin)是一种间歇或连续发作、疼痛部位以头部为主的功能性疼痛征候群。1990年Sjaastad等首次提出了其诊断标准。从1998年起,对根据此标准诊断为颈性头痛的16例患者采取手法治疗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初步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6例患者中男4例,女12例,年龄26~62岁,平均47.2岁。其中首次发病的6例,反复发作的10例。接受治疗时,病程12h~4周。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部疼痛,其范围包括颞部、…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颈源性头痛的神经阻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颈椎旁神经阻滞可做为其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之一。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患颈源性头痛的病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 CEH)指颈椎和/或其软组织病变产生头颈部疼痛的一类疾病。针对颈源性头痛相关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近年来,颈源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诊断标准不断更新,强调疼痛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诊疗方案和临床应用发展迅速。本文主要就CEH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完善相关诊疗方案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对颈源性头痛基础机制的探索和临床诊断的更新。  相似文献   

13.
后颅凹开颅术后重度头痛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后颅凹开颅患者术后与神经外科情况无关的重度头痛的发生率和临床特点,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 对119例行择期手术的小脑幕下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重度头痛的发生率为37.8%(45/119):神经痛16.0%(19/119),颈源性头痛7.6%(9/119),单纯切口疼痛14.3%(17/119).结论 后颅凹开颅术后除神经痛及切口疼痛外,颈源性头痛亦是引起疼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疼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药物治疗是缓解慢性非癌痛的主要方法之一[1],而口服镇痛药又是药物治疗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慢性疼痛患者口服镇痛药的依从性进行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方法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来我院疼痛科住院的68例非癌性疼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疼痛时间均超过5个月,其中痛风患者12例,慢性关节炎患者2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16例,三  相似文献   

15.
<正>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按确定原因分为原发性头痛与继发性头痛。颈源性头痛是继发性头痛中的常见类型,总体发病率约0.7%13.8%。Sjaastad[1]首次提出颈源性头痛的概念后,迅速得到多学科专家的重视。Bogduk[2,3]指出颈椎退行性变和肌肉痉挛是颈源性头痛的直接原因,认为颈源性头痛也可称为颈神经后支源性头痛。近年来对颈神经的解剖及其末梢的中枢传入机制的研究[4],以及  相似文献   

16.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指由颈椎和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或双侧反复头部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CEH是一种非遗传性、单侧性或双侧性头痛,头痛可分布于患侧,颈、枕、顶、颞和额部,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1].临床上多采用药物、牵引、按摩、物理治疗等,但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针刺、功能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报道很少,笔者近期将此方法用于颈源性头痛的患者35例,收到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应用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C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ml。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ROM)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NRS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得宝松组和曲安奈德组相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明显优于来比林组(P<0.01)。结论得宝松或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针刀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源性头痛是由于颈部退行性改变或颈部相关原因引起患者持续或间断性单侧头痛综合征。对72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分别用神经阻滞加针刀松解组或神经阻滞进行对照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阻滞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用阻滞治疗,且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9.
颈源性头痛及其神经阻滞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组症状,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头痛的疾病很多,病因复杂,其中颈源性头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颈源性头痛多由颈椎退行性改变、劳损或颈部长期处于不适当的姿势、外伤等因素作用,刺激或压迫在软组织内穿行的颈神经或枕神经而引发,同时椎动脉可受压迫,导致后头部的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头疼、头昏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颈源性头痛的发病机制、诊治方法,总结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长期误诊误治的颈源性头痛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例表现为枕颈部疼痛反复发作,其中1例伴头晕、视物模糊,1例伴左前臂麻木,病程2年;1例表现为头面部和颈枕部疼痛,病程10年。外院分别误诊为偏头痛、颈椎间盘突出症、面痛,给予相应治疗效果欠佳。转院后经详细查体和颈椎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源性头痛,予第2颈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疼痛缓解。结论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头面部、颈枕部疼痛患者,应考虑颈源性头痛的可能,详细问诊并仔细查体,完善颈椎影像学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第2颈椎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对本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