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可行性。方法:将2011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正畸治疗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病原因。结果:女性患者诱发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可能性高于男性患者,同时与安氏I类与安氏III类患者相比较,安氏II类的检出率更高,(P0.05)。结论:在口腔正畸患者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较为常见,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诸多因素相关[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口腔正畸患者,共77例,回顾性的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一般资料,伴有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患者共有31例,对比男女发病率与错牙合类型。结果女性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生率比男性高,P0.05;在错牙合检出率方面的比较,安氏Ⅱ类是安氏Ⅰ类、Ⅲ类的3.16倍,P0.05;安氏Ⅰ类与Ⅲ类相当,P 0.05。结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在口腔正畸中比较常见,疾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性别和错牙合类型有关,为此在正畸时医护人员需要提高警惕性。  相似文献   

3.
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拟行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中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的患病情况,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观察TMJOA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后的关节骨质变化,评价正畸治疗对关节骨质的影响.方法:选取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的患者共10 032例,将病例记录完整且无可累及颞下颌关节的全身系统性疾病、颌面部外伤史、正畸矫治史和颌骨手术史者纳入为研究对象.调查正畸矫治前患者中TMJOA的患病情况,并应用x2检验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正畸前患者中TMJOA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错(牙合)类型等因素的关联性.研究TMJOA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并对比分析TMJOA患者正畸前后关节骨质变化情况.结果:正畸前患者中TMJOA的检出率为1.6%(159/10 032),女性检出率(1.9%,124/6 409)高于男性(1.0%,35/3 623)(χ2=13.925,P<0.01).TMJOA检出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x2=136.381,P<0.01).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中TMJOA检出率是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的1.683倍(Wald x2=9.007,OR=1.683,P<0.01),安氏Ⅲ类和Ⅰ类错(牙合)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ald x2=0.266,OR=1.141,P>0.05).完成正畸治疗的85例TMJOA患者中,63例(74.1%,63/85)在正畸中保持骨质病变稳定,9例(10.6%,9/85)骨质病变好转,13例(15.3%,13/85)骨质病变加重.结论:正畸前患者中TMJOA检出率与年龄、性别、错(牙合)类型等因素相关.大部分TMJOA患者(74.1%,63/85)在正畸治疗中颞下颌关节骨质情况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正畸治疗前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要求正畸治疗的10~40岁患者17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10~20岁组(84例),21~30岁组(68例),31~40岁组(23例)。常规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口腔全景片及双侧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片,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错类别及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的发生率,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75例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者114例(65.14%),其中10~20岁组71例(84.52%);21~30岁组32例(47.06%);31~40岁组11例(47.83%)。10~20岁组的关节结构异常率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错的类型分析安氏Ⅱ类的异常率为92.68%,安氏Ⅰ类的异常率为37.25%,安氏Ⅲ类的异常率为40.48%,其中安氏Ⅱ类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安氏Ⅰ类及Ⅲ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性别分析:女性异常率为90.27%,男性异常率为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175例正畸前的求治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占比很高,而且该类患者中往往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略。特别是10~20岁的安氏Ⅱ类畸形的女性患者,应该引起正畸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发生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MJOA)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650例的青少年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患者TMJOA发生率,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TMJOA发生率的差异,采用Logisi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口腔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危险因素.结果:650例接受口腔正畸的青少年患者中,发生TMJOA者11例,TMJOA发生率为1.69%;有口腔不良习惯、喜硬食、有龋齿和颌面部外伤史的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TMJOA发生率较高,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和体重指数的患者TMJOA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将口腔正畸患者是否出现TMJOA作为因变量,以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口腔不良习惯、喜硬食、龋齿和颌面部外伤史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分析可得,口腔不良习惯、喜硬食和颌面部外伤史是青少年口腔正畸患者发生TMJOA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4.356、5.238、3.562.结论:青少年口腔正畸后有发生TMJOA的机率,且口腔和饮食不良习惯和颌面部外伤史的患者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正畸治疗对成年安氏II类高角型错颌患者颞下颌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最近几年口腔正畸科接诊的30例成年安氏II类高角型错颌患者,选择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采用16层螺旋CT,对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颞下颌关节进行扫描,再对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利用多层面重建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的测量,然后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测量的结果.结果治疗后,处于关节后位和窝前位的髁状突的构成比分别是11.9%(5/42)和30.95%(13/42),和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关节的窝中性位有24侧的髁状突,占57.15%(24/42),和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在治疗后髁状突前斜面的倾角的测量值平均增大约1.64度,和治疗前相比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窝的内外径、前后径、高度和关节结节之后的斜度测量值和治疗之前相比,其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治疗成年安氏II类的高角型错颌,能使患者髁状突的位置前移,且能适应性地改进髁状突的前斜面,而不会影响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和骨性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8.
陈峥  林紫燕  王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82-85+89+169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患者接受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区域的三维变化,分析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间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患者20例,拍摄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后的CBCT,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后定点测量,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下颌骨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双侧下颌升支长、喙突长以及下颌骨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长、冠状向的髁突宽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余关于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升支高度以及下颌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冠状位的髁突宽度增长。  相似文献   

9.
刘林  陈荟忆  邓梦旋  袁小平 《重庆医学》2013,(29):3493-3495
目的通过锥形束CT三维成像研究单侧后牙正锁患者颞下颌关节的骨性特征。方法对35例安氏Ⅰ类单侧后牙正锁患者(实验组单侧后牙正锁患者19例,对照组安氏Ⅰ类无锁患者16例)使用口腔专用锥形束CT(CBCT)影像扫描。利用Ondemand3D软件中Dental Volume Reformat功能行三维重建,选择描述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9个点进行描记,对11个测量值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实验组锁侧与非锁侧比较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锁侧和非锁侧分别比较,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BCT成像能有效分析颞下颌关节的骨性形态特征,单侧后牙正锁患者两侧髁突及关节窝具有形态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观察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患者异常影像形态,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经CBCT检查诊断为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65例青少年患者为试验组,另选择同一时间段经CBCT检查无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症状的65例青少年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CBCT影像学成像参数差异,并对异常影像形态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颞下颌关节左侧的后间隙、上间隙等CBCT测量指标与右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左侧与右侧各测量指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CBCT测量的上间隙、后间隙,以及前后径、内外径指标均有下降,口腔不良习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 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与髁突异常形态相关,CBCT能较好地反映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患病情况及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X线片征象。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面痛治疗中心就诊的10~19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86例为患者组,因错牙合畸形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10~19岁患者339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采用CBCT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对两组患者TMJOA检出率及X线片征象进行分类比较。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患者组TMJOA病例157例,检出率40.7%(157/386),对照组TMJOA病例41例,检出率12.1%(41/339),患者组TMJO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组男性和女性TMJOA检出率分别为30.9%(34/110)和44.6%(123/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8.6%(9/105)和13.7%(32/2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TMJOA骨质改变类型构成比进行比较,患者组髁突骨皮质模糊(31.7%,65/205)、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共占25.4%,52/205)高于对照组[髁突骨皮质模糊占1/58(1.7%),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共占3/58(5.2%),P均<0.05],对照组髁突磨平变短(39.7%,23/58)和骨质硬化(39.7%,23/58)高于患者组[髁突磨平变短占13/205(6.3%),骨质硬化占30/205(14.6%),P均<0.05]。结论:青少年TMD患者及正畸患者中骨关节病并不罕见,TMD患者组骨关节病病例女性多见。患者组与对照组TMJOA X线片征象中溶解破坏类(包括髁突骨皮质模糊、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和相对稳定类(骨质硬化、骨质增生、囊样变、骨质磨损和磨平变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特征,为正畸临床评估颞下颌 关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成人颞下颌关节正常及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锥形束CT ( CBCT)资料中各选取20例,将研究对象分2组,采用Invivo5 软件将CBCT 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别 测量关节窝、关节间隙、髁突等关节结构。结果:同颞下颌关节正常组相比,20例成人骨性II类高角颞 下颌关节骨关节CBCT样本中,关节窝前后径显著增加、高度显著减低(P<0.01);关节窝顶骨质显著增 厚(P<0.01);关节结节高度降低、后斜面角减小(P<0.05);矢状向关节后间隙减小,而关节上间隙 及前间隙都增加(P<0.05);髁突前后径、高度减小(P<0.05);水平角、髁突前斜面宽度及后斜面 角增加(P<0.05)。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在关节窝改变最明显,其次是关节 间隙和髁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浮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行浮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行浮针治疗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学院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与精神、情绪、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对952名大学生进行口腔体检,并将发现的380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实施问卷测试,进行单因素分析、平均数的统计学检验。结果被测试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率为39.92%,SCL-90各因子分≥3检出率在5.29%~18.66%,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大学生在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偏执、抑郁和精神病性8个因子上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常模,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3个因子上得分也高于本校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院大学生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病率比较高,其发病与精神、心理、社会等因素有关,有必要针对不同患者进行心身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正畸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各项PAR评分评分均有所提高,其中前牙排列、后牙排列、覆盖、覆牙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AR总分(16.48±2.13)分与治疗前(5.29±0.32)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脱矿率为8.0%。结论: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在治疗口腔畸形方面疗效显著,但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保守正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选取2005 年1 月- 2010 年12 月该院治疗的TMD 患者80 例。所有TMD 患者采用正畸治疗,比较保守正畸治疗1 ~ 5 年后的 临床疗效,并观察1 例保守正畸治疗5 年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TMD 以21 ~ 30 岁年龄段患者居多。80 例 TMD 患者开口受限Ⅰ度15 例(18.75%),Ⅱ度10 例(12.50%),Ⅲ度1 例(1.25%);开口型偏斜60 例(75.00%), 关节弹响35 例(43.75%),关节区压痛34 例(42.50%),面部咀嚼肌压痛18 例(22.50%),骨质改变15 例(18.75%)。 保守正畸治疗TMD 患者12、24、36、48 及60 个月后临床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 例TMD 患者经保守正畸治疗2 年后已无TMD 症状,可咬合;治疗5 年后无TMD 症状,期间可维持咬合,颞 下颌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保守正畸治疗TMD 可保持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分析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特征.方法 对60例生长发育高峰期及高峰期后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使用CBCT采集颅面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5.0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建立三维坐标系.选择描述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的11对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中性侧与远中侧的下颌骨、髁突及关节窝形态无明显差异;生长发育高峰期后的患者治疗前中性侧的下颌支长度、髁突全高及关节窝前部宽度明显大于远中侧(P<0.05),而治疗后只有中性侧的关节窝前部宽度大于远中侧(P=0.023).结论 安氏Ⅱ类亚类偏颌畸形是有功能性下颌偏斜向骨性偏斜发展,而在生长发育高峰期对其进行治疗,有利于减少后期的骨性畸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少年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osis,TMJOA)患病情况及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X线片征象。方法: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颞下颌关节病及口面痛治疗中心就诊的10~19岁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患者386例为患者组,因错牙合畸形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10~19岁患者339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采用CBCT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扫描。对两组患者TMJOA检出率及X线片征象进行分类比较。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患者组TMJOA病例157例,检出率40.7% (157/386),对照组TMJOA病例41例,检出率12.1% (41/339),患者组TMJO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组男性和女性TMJOA检出率分别为30.9%(34/110)和44.6%(123/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分别为8.6%(9/105)和13.7%(32/23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两组TMJOA骨质改变类型构成比进行比较,患者组髁突骨皮质模糊(31.7%, 65/205)、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共占25.4%, 52/205)高于对照组[髁突骨皮质模糊占1/58(1.7%),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共占3/58(5.2%),P均<0.05],对照组髁突磨平变短(39.7%,23/58)和骨质硬化(39.7%,23/58)高于患者组[髁突磨平变短占13/205(6.3%),骨质硬化占30/205(14.6%),P均<0.05]。结论:青少年TMD患者及正畸患者中骨关节病并不罕见,TMD患者组骨关节病病例女性多见。患者组与对照组TMJOA X线片征象中溶解破坏类(包括髁突骨皮质模糊、骨质小凹陷缺损和骨质较广泛破坏)和相对稳定类(骨质硬化、骨质增生、囊样变、骨质磨损和磨平变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在牙周病致牙移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牙周病致牙移位患者,共计370颗患牙。给予患者口腔正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及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经口腔正畸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为89.19%,治疗后各级牙齿松动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覆盖距离、前牙覆颌深度、牙周出血指数与治疗相比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牙移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90-92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滑膜炎超短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治疗的颞下颌关节滑膜炎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n=50)和超短波治疗组(n=50),药物治疗组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超短波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五官超短波电疗机进行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主观感觉、最大前伸位移、最大张口度及临床疗效。结果 超短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DI、PI、CMI降低幅度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短波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的VAS评分降低幅度,最大前伸位移、最大张口度升高幅度均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短波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40/50),显著高于药物治疗组的46.0%(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颞下颌关节滑膜炎超短波治疗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提升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提升患者的最大前伸位移及最大张口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