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门诊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184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一般资料、给药途径、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器官和抗菌药物类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年龄在40-59岁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类型为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肤反应和消化系统损害是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问题。主要给药途径包括外用给药、口服给药、静脉给药。结论加强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有助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类型。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分布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结果年龄65岁患者占有率与年龄15岁、年龄15~40岁、年龄41~65岁患者占有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较高,P0.05。消化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类型存在关联,临床需提升患者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黄莉  邸燕云 《新疆医学》2011,41(5):43-45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瞎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住院患者共207例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所致ADR。结果:引起ADR的抗功菌药物共有6大类32个品种,207例ADR中,头孢类占比率最多,其次为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损害。结论: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多,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发生的原因主要与静脉滴注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94例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记录用药不合理的类型及不良反应类型。结果:94例患者中,有54例是因药物联用造成治疗疗效下降的情况,其比例最大,占57.45%,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全身性反应(38.30%)、肝肾损伤(19.15%)、低血压(22.34%)等。结论: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用,易造成患者治疗效果下降,不良反应主要为全身性反应、肝肾损伤、低血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常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原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常见不良反应并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使得患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过敏、水肿、头晕等,本研究120例患者中共有38例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31.67%,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包括药物不合理联用、滥用、药物种类选择错误、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的现象较为常见,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以及保障患者的安全,应当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杜绝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关节镜清理、关节腔灌洗联合静脉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膝关节感染的疗效。方法 2008年2月-2010年7月应用关节镜清理、关节腔灌洗联合静脉糖肽类抗菌药物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膝关节感染患者21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5例,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6例,肠球菌感染4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NS)感染6例,药敏试验显示培养菌群均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敏感,观察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期间未发现药物过敏反应和其他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记录,治疗有效率为100%。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9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无复发感染症状。结论关节镜清理、关节腔灌洗联合静脉应用糖肽类抗菌药物是治疗膝关节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在临床上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针对不良反应情况提出应对对策。方法:选取该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进行药物治疗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共计42例,对42例患者抗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不良反应情况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在各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最高,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低。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可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关节软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患者在服用不同喹诺酮类抗菌药时会出现不同的不良反应,需根据患者的不良反应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便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8.
赵子敏 《甘肃医药》2014,(7):552-553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在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门诊的140例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先对不良反应及其累及系统、器官的主要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结果:本组患者中,左氧氟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30.71%),洛美沙星及依诺沙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4.29%);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神经、消化以及呼吸等。结论:患者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降低这些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对于提高临床效果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探究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以促进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我院204例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及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老年人和儿童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多发人群。②静脉给药是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引发途径。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④头孢类药物是引发不良反应最多的抗菌药物。⑤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给药剂量、给药速度、给药时长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结论:掌握不同种类抗菌药物的用药特点、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与管理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消化系统不适、肌肉毒性、肝毒性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他汀类药物(P0.05);抗心肌药、降压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降压等药物联合应用,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肌肉毒性、肝毒性,因此,临床在为患者实施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机体素质、治疗情况等,为患者合理制定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用药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1.
邹洪来 《中原医刊》2011,(16):116-117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门诊298例患者服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莫西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所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变态反应、消化、关节软骨等,其中神经、变态反应、消化症状较多也更加突出。结论合理选用喹诺酮类药物,防止药物滥用,减少不良反应,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海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45-4747
目的了解和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通过医院药库管理系统、药房管理系统以及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的点评,对我院2011年6月—2012年6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抗菌药物购进比例、销售比例、使用量排序、使用金额排序、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使用率、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患者使用率、使用强度基本达到要求,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未能达标。结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整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有部分指标不能达到要求,应继续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为病毒感染所致,少数继发细菌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虽然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然而目前临床对上呼吸道感染多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造成抗菌药物滥用。为了解本院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本院2005年门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治疗处方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抽查4所医院2005年1~12月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门诊处方4548份,其中男2123例,女2425例,年龄10个月~84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患者年龄、诊断、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和用药方法等进行逐一登记,然后再进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抗菌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6月~2007年6月共207例静脉应用抗菌类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ADR的抗菌类药共有6大类31个品种,207例ADR中,头孢类占比率最多,其次为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结论 对抗菌类药物进一步加强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可有效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抗菌类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ADR),探讨其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6月~2007年6月共207例静脉应用抗菌类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ADR的抗菌类药共有6大类31个品种,207例ADR中,头孢类占比率最多,其次为喹诺酮类。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系统损害,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结论 对抗菌类药物进一步加强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可有效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在呼吸内科临床应用的效果,探索抗菌药物如何更合理、规范用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取的60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做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的细菌标本送检率和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大多数是呼吸道感染患者,其占据比例为80%,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高达93.67%,其中:使用单联抗菌药物的比率为67.0%,使用二联抗菌药物的比率为25.00%,使用三联抗菌药物的比率为1.67%。主要为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患者细菌标本的送检率为66.67%,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肝肾功能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我院呼吸内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给药对患者严重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92例严重感染患者进行研究,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间断治疗,实验组采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治疗。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总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用药至临床复常时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严重感染患者采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延长或持续输注给药方式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吴开波 《中原医刊》2003,30(12):45-45
先锋必为临床常用的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 ,因其抗菌谱广、副作用小 ,临床运用极其广泛。但近年来我们发现饮酒前后使用先锋必 ,许多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5月~ 2 0 0 2年 8月 ,我院急诊科共收治因饮酒导致先锋必不良反应患者 5 4例 ,其中男 46例 ,女 8例 ,年龄 17~ 76岁 ,平均 43岁。全部患者均静脉输注先锋必 ,都为多次用药 ,可排除先锋必过敏。输注先锋必后饮酒出现反应 2 6例 ,其中当天发生反应者 11例 (最短者为 1分钟 ) ,第 2天 8例 ,第 3天 3例 ,3天以上 4例。而饮酒后输注先锋必出现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抗菌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文系统检索CNKI、VIP2个数据库,共检索出1685篇文献。选取了近5年内的10篇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总结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累及器官与系统、严重程度分级及转归情形。结果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中,喹诺酮类排在首位,其次为头孢菌素类;好发年龄在20-40岁之间;抗菌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可表现为皮肤、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的损害;从给药途径来看,静脉滴注引发的不良反应最多,其次为口服用药;绝大多数属于轻中度不良反应,并且通过及时停药以及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之后通常可使不良反应消除。结论对于不同患者应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同时对于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应当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当中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选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当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症状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良反应表现症状、给药的方式与患者的基本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神经系统等,21岁至40岁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最多,给药途径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从反应率高低分别为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口服、外敷。结论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因素主要是给药途径、患者年龄等。采取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用药安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