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CT扫描3例均显示软组织肿块、骨质破坏和钙化。4例MRI扫描显示病灶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底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和斜坡与鞍区的其它疾病如鼻咽癌等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颅底区域肿瘤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58例(如鼻咽癌、脊索瘤、侵袭性垂体瘤等),全部病例进行了MRI检查。结果侵袭性垂体瘤、脑膜瘤等少数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肿瘤的中心部位对定性诊断有所帮助,当病变破坏广泛时鉴别比较困难。结论MRI可充分显示肿瘤的范围,部分肿瘤可依据其信号、部位与侵犯特征给予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常见病变及其CT、MRI影像学表现,探讨CT、MRI对颅底脊索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病例临床资料及CT、MRI平扫和增强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MRI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CT表现病灶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影,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检查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检查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CT、MRI检查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并能在与垂体瘤、颅咽管瘤、软骨肉瘤、鼻咽癌、脑膜瘤等颅内肿瘤鉴别诊断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及其临床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近5年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底脊索瘤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并广泛侵犯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在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结论MRI检查颅内脊索瘤的临床意义在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对大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杨凯  邢增宝 《海南医学》2009,20(6):14-16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颅底脊索瘤的MRI及CT影像学表现及特点。结果18例脊索瘤中,斜坡型10例、蝶鞍区型4例、颞枕区型2例、广泛型2例;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为主,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变内可有囊变、出血、钙化灶;病变可侵犯周围结构器官,如斜坡、垂体及海绵窦等;MRI增强扫描提示病变呈缓慢逐步强化趋势的“蜂房样”不均匀强化形式12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CT对显示病变的骨质破坏、残存骨质方面优于MRI,但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并且有助于确定外科手术方法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I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颅底脊索瘤患者的CT与MRI资料。结果 17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6例、鞍区5例、颅中窝3例、鼻咽部2例、蝶窦1例。MRI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CT见病灶呈不均匀或稍高密度肿块,10例见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治疗前同时作CT与MRI检查的56例鼻咽癌,观察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的CT与MRI表现.结果:56例进行CT与MRI检查的病例,CT发现颅底骨质破坏14例,占26.4%,MRI发现颅底骨质破坏或者骨髓浸润为22例,占41.5%;CT发现颅内侵犯11例(19.6%),MRI为18例(32.4%).结论:MRI对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检测能力优于CT,可作为评价鼻咽癌颅底骨质、颅内侵犯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像学诊断颅底脊索瘤影像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收集的13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对其拟诊CT以及MR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收集到的病例比较典型,13例颅底脊索瘤患者,以中老年患者为主,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当,临床表现以头痛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颅底神经受累表现及锥体束受累症状,其中年纪较小的病例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只是偶然CT检查发现。患者病程较长,在2个月-10年,平均3年,进一步支持颅底脊索瘤病灶呈缓慢浸润性生长特点。其中有一列临床最后确诊为鼻咽癌侵及颅底斜坡外,其它病例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底脊索瘤。结论:分析总结颅底脊索瘤影像诊断要点,提高诊断水平,相应做出影像学分析,体现出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潘朝海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05-105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CT、MRI诊断分析,对两种影像学方法在鼻咽癌诊断上作一比较。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23例鼻咽癌患者的MRI和CT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上述23例鼻咽癌患者在咽后淋巴结转移、超腔侵犯、颅内海绵窦侵犯及颅底骨质侵犯的四个分期方面,MRI较CT的检出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MRI检查法在对鼻咽癌的诊断方面比CT检查法更优越。结论参考颅底侵犯的影像特征,可正确诊断及设计放疗靶区,对初治鼻咽癌患者尤其是对有颅底侵犯的鼻咽癌患者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0.
陈萍 《河北医学》2012,18(9):1249-1251
目的:对比分析鼻咽癌(NPC)患者局部侵犯情况的CT诊断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将我院病理实验证实为鼻咽癌患者的初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选择治疗前经过CT诊断及MRI诊断的患者71例,多名专家共同对其鼻咽部位的扫描片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两种影像诊断方法对侵犯的检出率.结果:在对鼻咽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CT诊断的检出率为43.6%(31/71),MRI诊断的检出率为70.4%(50/71);在对颅底部位的影像学诊断中,CT诊断的检出率为22.5%(16/71),MRI诊断的检出率为56.3%(40/71).结论:在对鼻咽癌(NPC)患者进行局部侵犯情况的影像学诊断中应注重MRI诊断结果,其无论是对鼻咽部还是对颅底的检测均比CT诊断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付姣慧 《当代医学》2014,(36):68-69
目的对CT、MRI在颅底脊索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2例颅底脊索瘤患者,对其CT以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检查与诊断相符的有21例,占总数的95.45%,与诊断不相符的为1例,占总数的4.55%,疾病检出率为95.45%。MRI检查与诊断相符的为22例,疾病检出率为100%。CT与MRI影像表现:CT扫描影像多以颅底斜坡、岩骨尖为中心出现混杂高密度影为主。5例患者在CT扫描中发现肿瘤出现散在钙化点,7例患者肿瘤呈现浸润性生长,3例患者肿瘤边界模糊,且肿瘤体积较大,患者同时出现脑池受压状况。MRI扫描中发现9例患者肿瘤边界清晰,肿瘤呈现不规则团块状。T1WI信号高低不均匀,且通常低于脑组织的信号强度,T2WI则多表现为信号增强。结论 MRI检查能够对脊索瘤的性质、形态进行准确地反映,而CT则能对患者病灶的骨质破坏情况进行反映,两者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脊索瘤的临床与CT、MRI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本谊  闫红旗 《吉林医学》1998,19(6):348-350
为提高脊索瘤的 CT 和 MRI 诊断的正确性。本文分析了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索瘤患者的临床与 CT 和 MRI 表现(男15例,女1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4岁,平均42.16岁。其中19例位于颅内,2例位于颈椎,1例位于腰椎,9例位于骶尾椎。29例行 CT 检查,29例行 MRI 检查,CT和 MRI 同时检查27例。结果:31例 CT 和 MRI 均显示软组织肿块,29例骨质破坏(93.55%),16例钙化(51.61%)。肿瘤形态呈不规则形、类圆形。增强扫描大部分病灶呈轻度强化。本组29%发生在骶尾骨。结论:脊索瘤的典型表现为斜坡或骶尾部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和病灶内钙化。CT 和 MRI 检查对脊索瘤的诊断及对肿瘤侵犯的范围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脊索瘤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6年3月所收治的脊索瘤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行螺旋CT与MRI检查,对患者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表现进行总结。结果脊索瘤患者好发部位为颅底与骶尾部,呈不规则分叶状、椭圆状或结节状。CT检查呈不均匀低密度影或低及等密度影,边界清晰,均可见溶骨性及膨胀性骨质破坏,部分可见脊索瘤内点状或斑片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平扫示肿瘤轮廓光整、边缘清晰,T1WI均呈均匀或混杂的低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或等或稍长T2信号,DWI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颗粒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CT利于显示脊索瘤骨质破坏及瘤内钙化,MRI软组织分辨率高,可显示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多种病理改变,二者各有优势与不足,在脊索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均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春光   《中国医学工程》2013,(5):110-110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的CT与MRI诊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耳鼻喉科收治的142例经临床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的资料。专家通过对这142例患者进行CT与MRI的片子进行分析,进而统计两种方式对于鼻咽癌的检出率。结果分析鼻炎患者的诊断资料可以发现,CT对于鼻炎患者鼻咽部位的检出率为43.6%,MRI检出率为76.3%。对于鼻炎患者颅底部位的检查可以看出,CT的检出率为23.1%,MRI的检出率为53.2%。结论 MRI对于鼻咽癌患者的检出情况无论是在鼻炎部位的检测还是在颅底部位的检测,其检测的效果都要优于CT,因此,MRI检测应该在鼻咽癌患者的检测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SPECT/CT)联合MRI诊断鼻咽癌早期颅底骨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济南市人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83例具有MRI及SPECT-CT影像资料的鼻咽癌患者,以患者症状、影像及随访为定性结果,分析MRI、SPECT-CT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情况。结果 83例鼻咽癌患者中,52例(62.65%)存在颅底骨侵犯;MRI、SPECT-CT诊断结果不一致共28例,其中,MRI正确率46.43%(13/28),SPECT-CT正确率53.57%(15/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SPECT-CT敏感度较单独行MRI或单独行SPECT-CT显著升高(P0.05),漏诊率显著降低(P0.05);准确度、特异度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SPECT-CT影像报告后,有33例(39.76%)患者临床决策发生变化。结论 SPECT/CT联合MRI能提高鼻咽癌患者早期颅底骨侵犯敏感度,减少漏诊,影响患者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颅底侵犯的影像学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鼻咽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资料均经病理确诊并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层面自口咽到鞍上池水平.结果1)MRI扫描显示52例有颅底侵犯,CT显示35例,两者的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7,P=0.02).2)颅底侵犯的CT表现主要为孔道的骨质破坏和吸收,而MRI扫描除显示骨质改变外,还能清楚显示通过孔道的肿瘤.3)头痛、脑神经受累及两症状均出现的发生概念分别为84.6%(44/52)、69.2%(36/52)、57.7%(30/52).结论MRI显示颅底和脑组织受侵优于CT;头痛和颅神经症状是鼻咽癌颅底侵犯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对颅底脊索瘤(Chordoma)的诊断价值.方法:422例临床拟诊颅底脊索瘤的患者采用CT检查,双盲阅片,以手术病理结果和长期随访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评价其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误诊率、漏诊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422例入选患者确诊脊索瘤者为39例(9.2%).诊断灵敏度为0.795(31/39),95%的CI为[0.635-0.907];特异度为0.992(380/383),95%的CI为10.977-0.998];误诊率为0.008(3/383);漏诊率为0.205(8139);阳性预测值为0.912(31/34);阴性预测值为0.979(380/388);诊断正确率为0.974(411/422).脊索瘤CT扫描分为四型:鞍区型、斜坡型、中颅窝型和鼻咽型.鞍区型占51.6%,最为多见.肿瘤多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分形.瘤体内高、低密度混杂,均有钙化.造成误诊和漏诊最常见的相关疾病为颅底脑膜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结论:①以"视力下降、头痛、吞咽困难等"为临床表现的诊断不明行CT检查者,有近10%脊索瘤的患者,应引起重视.②CT对颅底脊索瘤诊断的特异度高,灵敏度中等;而造成灵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颅底脊索瘤发病率低,阅片时未考虑到.③CT对颅底脊索瘤诊断造成误诊和漏诊最常见的相关疾病为颅底脑膜瘤和神经源性肿瘤.  相似文献   

18.
鼻内窥镜联合MRI应用对鼻咽癌诊断和分期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联合MRI应用对鼻咽癌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00例鼻咽癌患者不同径路鼻内窥镜下鼻咽部活检术及其CT、MRI检查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鼻腔宽窄情况选择不同径路鼻内窥镜下鼻咽部活检可以提高活检阳性率.MRI在判断咽旁间隙、颈动脉鞘区、海绵窦侵犯和颅底破坏方面较CT准确.结论:鼻内窥镜与MRI联合应用对鼻咽癌的准确诊断和正确T分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蔡亮  张伟  陈跃  黄占文 《重庆医学》2011,40(8):771-773,835
目的比较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FDG PET)/CT与MRI在鼻咽癌(NPC)颅底骨转移的检出率,为诊断NPC颅底骨侵犯提供依据。方法对25例NPC患者同时行MRI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颅底骨侵犯的检出率。结果 MRI检出颅底骨侵犯16例,PET/CT检出21例,肿瘤侵犯颅底骨最多的部位是枕骨斜坡(14例),其次是蝶骨体(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其中PET/CT检出溶骨型侵犯11例,MRI检出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ET/CT检出成骨型侵犯6例,MRI检出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ET/CT检出混合型侵犯4例,MRI检出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结论 PET/CT与MRI都是NPC颅底骨转移的有效检查手段,PET/CT对溶骨型侵犯的检测优于MRI,且在对放疗靶区的定位中,PET/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CT与MRI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鼻咽癌患者20例,对其CT与MRI扫描诊断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比较两种方法对鼻咽癌诊断的准确率。结果:MRI正确诊断20例,诊断准确率100%;CT正确诊断19例,诊断准确率95%。两种方法诊断鼻咽癌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茎突后间隙及海绵窦侵犯的检出率方面,两种方法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对于鼻咽癌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率;MRI与CT检查在对部分软组织侵犯的诊断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相结合有助于正确判断其软组织侵犯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