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MRI显示的脑梗死的病变部位、数量及脑白质疏松的部位和程度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之间的相关性,初步分析VCIND影像诊断的特点.方法 采用成组设计对照研究,VCIND组40例,认知功能正常脑梗死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入组者均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颅脑MR I等检查.结果 1.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 所示的梗死灶,以基底节及额叶多见(P<0.05),梗死灶的数目多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P<0.01).2.脑梗死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MRI表现除梗死灶外,还多合并脑白质疏松,白质疏松程度重于认知功能正常的脑梗死组.结论 1.VCIND患者其梗死的部位以基底节、额叶多见,梗死灶的数量与认知功能有关,多发梗死灶可能是VCIND的一个特征.2.VCIND患者多伴有白质疏松,白质疏松是引起VCIND认知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认知损害与白质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对15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13例认知正常者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依据年龄相关白质改变的评分方法,对脑白质病变定性评分,并分析白质病变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 认知正常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MMSE评分分别为(28.2±1.7)分、(17.6±3.6)分,MoCA得分分别为(22.4±5.1)分、(12.3±3.7)分,两者密切相关(P<0.01),但MoCA总体得分明显低于MMSE.随着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脑白质病变的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记忆、视空间和执行能力的下降.结论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与其脑白质病变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记忆、视空间和执行能力的下降.MoCA量表对血管性痴呆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5):116-1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及MRI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并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80例,按照卒中后认知功能评定及VaD诊断标准分为非VaD组(对照组)42例和VaD组(观察组)38例。两组患者选取合适的头部专用线圈,行MRI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MRI结果,根据梗死病灶部位分为皮层组和皮层下组,根据梗死病灶大小分为大梗死、中梗死、小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观察MRI下脑组织形态学变化,评价是否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行MMSE、HIS及MoC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MRI下梗死部位比较,观察组中额叶及颞叶皮层、额叶及颞叶和顶叶皮层下、半卵圆中心、侧脑室体旁白质、内囊和丘脑等部位的缺血性梗死灶发生率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大梗死、中梗死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观察组MMSE与MoCA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HIS评分较对照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皮质萎缩、脑沟增宽、海马内侧脑脊液池增宽及白质稀疏等改变的人数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VaD患者在MRI影像下可见皮质萎缩、脑沟增宽及不同部位的梗死病灶等临床特点,MRI可作为早期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8-120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接诊的78例经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78例非痴呆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接受CT影像学检查,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比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表现及两组患者的脑萎缩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1.65±1.45)分和(40.25±5.36)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7.20±1.66)分和(60.78±3.26)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比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在脑出血后出现梗死,病变的位置以皮质和皮质下为主,双侧和左侧为主要倾向;观察组患者的脑萎缩率达到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且准确的反映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灶位置和脑萎缩情况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是一种高效、可靠的血管性痴呆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急性皮质下脑梗死病灶部位、体积、数目的关系。方法 182例急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有VCI发生组81例,无VCI发生组101例。对182例患者进行一般状况调查、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颅脑MRI等检查。所获资料输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VCI组中,皮质下白质顶叶、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丘脑、左侧大脑半球的梗死发生率高于无VCI组;顶叶皮质下白质、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丘脑平均梗死灶数目多于无VCI组;梗死体积大于无VCI组,有统计学差异。MMSE评分与梗死体积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顶叶皮质下白质、侧脑室体旁白质前部、内囊前肢及左侧半球梗死更易导致VCI的发生;内囊膝部多个梗死灶数目的累积与VCI的发生密切相关。VCI的严重程度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为A组、缺血性脑卒中后无血管性痴呆患者50例为B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A、B组中不同MMSE评分结果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分析MMSE评分与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A组血管狭窄程度均差于B、C组(P0.05),B组血管狭窄程度差于C组(P0.05);A组MMSE评分轻度、中度及重度损害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均差于B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MSE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评分呈负相关(r=-0.79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管狭窄有密切的关系,应重视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进行上述方面的监测与改善。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性痴呆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痴呆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变后,出现的大脑智能损害的慢性衰退性疾病。它包括多发梗死性痴呆、血管进行性皮质损害或皮质下病变,以及大脑特殊部位如额叶、颞叶、丘脑、海马回等梗死或出血引起的痴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与血Hcy和hs-CRP浓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状况分为痴呆组和无痴呆组,各54例,另选取54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血Hcy和hs-CRP检测及认知功能损害评定.统计脑梗死后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与血Hcy和hs-CRP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状况.结果 痴呆组患者Hcy、hs-CRP与非痴呆组相比明显较高,MoCA评分明显较低(P<0.05).非痴呆组患者Hcy、hs-CRP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MoCA评分明显较低(P<0.05).使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系数检验,痴呆组患者Hcy和hs-CRP浓度与MoCA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321、-0.424,P<0.05).结论 Hcy和hs-CRP直接影响老年人脑梗死后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状况,属于该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患者梗死病变特点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②方法对VCIND患者进行6~24个月的随访,依据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最终将患者分为仍为VCIND组和进展为血管性痴呆(VD)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前临床确诊为VCIND时在梗死数量及梗死部位方面所具有的特征,以探讨促使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影响因素。③结果进展为VD组患者总梗死数量多于仍处于VCIND组,在进展为VD组中,额区、丘脑、基底节区梗死数量均高于仍处于VCIND组。额区、丘脑、基底节区的梗死和脑白质稀疏均可加重VCIND患者进展为VD。④结论研究梗死数量和梗死部位的特点对预测VCIND患者进展为VD的风险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300与MoCA在不同类型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表现,了解其神经心理学损害特征,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皮质下缺血性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 dementia,VCIND)患者31例、皮质缺血性VCIND患者31例以及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P300及MOCA评定。结果:潜伏期比较,皮质下型及皮质型VCIND较正常对照组延长,皮质下型较皮质型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波幅比较,皮质下型及皮质型VCIND波幅较对照组均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与皮质型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MoCA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功能筛查工具中MoCA使用简便、敏感度高,不受文化程度、语言文字等客观条件的限制;P300可对患者进行无损害诊断及对认知功能障碍起到协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是一种单源性常染色体显性脑小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偏头痛、皮质下梗死、认知功能下降及精神症状(情感障碍)等,病程呈进行性加重,最终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痴呆。目前尚无有效的CADASIL治疗方法,临床上多为经验性治疗。本文通过报道1例诊断明确的CADASIL患者,分析并总结CADASIL的临床特征及管理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管理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老年期痴呆是一种没有意识改变,但获得性全面皮质功能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通常指由智能的异常恶化而影响认知功能如抽象思维、定向判断和记忆力等多个方面。目前国际分类分为:①老年性痴呆:主要指阿尔茨海默氏病(AD),有家族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②血管性痴呆(VD):有多种类型,如多发梗死性痴呆、多发腔隙性痴呆、宾斯旺格病、脑淀粉样血管病变、脑低灌注状态所致的痴呆以及出血性痴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SCI患者101例(SCI组),70例性别、年龄、伴发慢性疾病相匹配且头颅CT/MRI检查未见梗死灶的非SCI患者为对照组(非SCI组),2组均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对结果进行比较。将SCI组患者根据梗死病灶的部位、数量分为皮质组(病变位于皮质)、多发病灶组及单发病灶组(病变均位于非皮质部位),对3个亚组的评分进行比较。结果:SCI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53.5%)显著高于非SCI组(21.4%,P<0.01);SCI组中皮质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重于非皮质部位的多发及单发病灶组患者;多发病灶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程度重于单发病灶组。结论:SCI可造成认知功能障碍;梗死的部位、梗死病灶的数量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雄  唐向阳  李博  王雷  袁良津 《安徽医学》2013,34(5):566-568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P300对非痴呆型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但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皮质梗死患者30例,皮质下梗死患者30例,同时选取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P300检测,观察3组间P300潜伏期及波幅。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潜伏期(282.41±23.87)ms和波幅(14.06±1.39)μv]相比,皮质梗死组([潜伏期(339.82±21.27)ms和波幅(10.04±1.18)μv]和皮质下梗死组[潜伏期(362.66±24.34)ms和波幅(10.89±0.76)μv]P300的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2.94,P〈0.05),且波幅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F=86.83,P〈0.05);皮质下梗死组P300潜伏期与皮质梗死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但二者的波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早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受损,ERP-P300测试有利于脑梗死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为干预治疗前移评估提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启哲  奚志  王铭  王洋  杨霄鹏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5):1885-1891
背景近期皮质下小梗死(RSSI)是腔隙性脑梗死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常见脑部疾病,可以使许多患者走向残疾或痴呆的临床结局。但是2型糖尿病(T2DM)合并RSSI患者的梗死负担及认知功能障碍与血糖波动之间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索T2DM合并RSSI患者血糖变异性(GV)与梗死负担、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T2DM合并RSSI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并进行72 h动态血糖检测,使用磁共振影像表现评估梗死负担(根据影像学表现将研究对象分为高梗死负担组45例和低梗死负担组95例);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讨T2DM合并RSSI患者GV与认知功能(MoC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合并RSSI患者梗死负担及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GV对T2DM合并RSSI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高梗死负担组患者GV相关指标中...  相似文献   

16.
背景:皮层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与额叶丘脑通路缺血性损害导致的额叶功能失调有关。小血管疾病能否影响额叶功能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对老年人脑葡萄糖代谢与认知功能变化的研究,阐明皮层下损害(白质损害和腔梗)对皮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横断面分析法,对皮层下血管性痴呆进行以大学为基础的多中心研究。患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或MRI显示伴有或不伴有腔梗的痴呆。主要观察指标为局部脑葡萄糖代谢、正常脑区代谢活动以及神经心理测试评分。研究白质损害和腔梗体积是否选择性地与前额叶皮层低代谢以及认知能力下降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探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到2016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采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均有所改善,研究组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MMSE和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病采用多奈哌齐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疗效显著,患者精神状态与生活能力均有所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血管性痴呆(VD)在老年期痴呆中发病率列第二位,它是因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123例VD患者均为1997年6月-2004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90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单一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常规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老年血管性痴呆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结果观察组老年血管性痴呆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认知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长谷川痴呆量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减轻痴呆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朱建忠 《当代医学》2012,18(22):100-101
目的 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67例,用瑞文测验联合型(CRT)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评定认知障碍程度,评定分析其与同期未应用小脑顶核电刺激的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后CRT及CMS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改善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