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影  孙玲  张澍  马平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0):1803-1805
目的比较国产伊马替尼与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国产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进口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液学指标缓解合计值、细胞遗传学指标缓解合计值、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非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液学指标缓解合计值、细胞遗传学指标缓解合计值、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非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初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选用国产伊马替尼或进口伊马替尼治疗都可得到良好的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将46例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9例)采用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17例)采用干扰素-α、羟基脲治疗;并比较2组治疗后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结果:治疗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伊马替尼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伊马替尼明显提高Ph+CML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应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应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率.结果11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均达血液学缓解,其中9例患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消失,提示遗传学缓解率为80%.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优于常规化学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Wei Y  Zhang X  Chen W  Cao R  Yin C  Feng R  Liu Q  Meng F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1000-1003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洛替尼400~800 mg/d治疗,随访观察近5年,定期监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指标,记录用药后患者临床表现及各项生化指标,评价其疗效、不良反应。结果 26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尼洛替尼中位治疗时间1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1个月。累计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6例(61.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13例(50.0%),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9例(34.6%),获得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7例(26.9%)。尼洛替尼治疗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多为l~2级,主要为胆红素升高(69.2%)和皮疹(57.7%)。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53.8%)、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分别为26.9%和19.2%)。相比进展期患者,尼洛替尼对慢性期和缓解期的患者疗效更佳、血液学副作用更少。结论尼洛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选择,尤其对非进展期CML患者更为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5.
徐玉秀  孙慧 《当代医学》2011,17(28):142-143
目的 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01月至2011年04月期间诊治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9例,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缓解率、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9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中,4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4/9,44.44%),3例患者部分缓解(3/9,...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尼洛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伊马替尼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尼洛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时点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尼洛替尼治疗CML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伊马替尼和常规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收集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11例应用伊马替尼治疗,9例应用常规化疗。采用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和半定量RT-PCR技术对细胞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血液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缓解率。[结果]应用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均达血液学缓解,其中9例患者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消失,遗传学缓解率为81%。应用常规化疗的患者均能达到血液学缓解,但无一例达遗传学缓解。[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达到部分或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及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缓解,优于常规化学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分为伊马替尼治疗组(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联合化疗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间血液学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的血液学有效率为41.7%,对照组总的血液学有效率为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轻且容易耐受。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轻,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40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进口伊马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评分、每月治疗费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学缓解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细胞遗传学反应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每月治疗费用相比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5.00%)与对照组(1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国产伊马替尼治疗可达到与进口伊马替尼较相似的效果,且治疗费用更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率(OS)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服用尼罗替尼总血液学反应率(THR)90%,其中完全血液学反应(CHR)70%,部分血液学反应(PHR)20%。CML慢性期患者CHR 100%;CML进展期患者THR达85.7%,其中CHR 57.1%,PHR 28.6%。10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检测,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或主要分子学反应(MMR)4例(57.1%),慢性期患者1例,进展期患者3例;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或无细胞遗传学反应(NR)3例(42.9%)。随访3年OS为60%,其中慢性期患者3年OS为100%,进展期患者3年OS为40%。尼罗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胆红素升高、头痛、贫血等,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手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尼洛替尼对14例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14例患者有10例(71.4%)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CHR),其中2例(20%)缓解后复发。14例患者中2例(14.3%)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4例(28.6%)获部分遗传学缓解(PCyR),其中1例(16.7%)缓解后3个月复发。提示尼洛替尼对伊马替尼治疗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有较高的血液学及遗传学缓解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尼洛替尼联合重组人干扰素(IFNα-2b)治疗进展期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进展期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伊马替尼和IFNα-2b治疗,研究组予以尼洛替尼联合IFNα-2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伊马替尼联合IFNα-2b治疗相比,尼洛替尼联合IFNα-2b治疗进展期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效果更显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清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且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联合高三尖杉酯碱(HHT)治疗初诊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33例CML患者随机分为2组,伊马替尼联合HHT治疗17例(IM+HHT组),单用伊马替尼治疗16例(IM组),观察不同时段的血液学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血液学缓解率和治疗6个月时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12个月时IM+HHT组的完全和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率高于IM组。两组间非血液学毒性和3级以上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HHT和伊马替尼的抗CML效应有协同作用,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初诊CM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反应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与进展期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85例CML慢性期、24例加速期及19例急变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及疾病进展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观察其副作用.结果 ①CML慢性期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分别为100%、82.4%和21.2%,预计5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2.1%、84.7%,均明显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P<0.0001).②CML慢性期中初治42例患者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9%、26.3%、100%和95.2%,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CML慢性期严重血细胞减少明显少于加速期及急变期(P<0.0001),非血液学副作用均少见且轻微.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前有干扰索等其他治疗及停药时间长为影响CML慢性期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PFS的独立不利因素.结论 CML早期应用伊马替尼疗效佳、安全性好,伊马替尼应作为其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5.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共40例,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疗效。结果CML血液学完全缓解率为65.0%,其中CML—AP、CML—BC、CML-CP血液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7.14%,50.0%,7619%,Ph染色体转阴率为42.3%;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减少,经过对症治疗处理均顺利完成观察。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较高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遗传学缓解率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氟马替尼与伊马替尼对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临床疗效。方法: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62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予以氟马替尼治疗,对照组予以伊马替尼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QT-PCR法检测患者BCR-ABLIS转录水平,进行分子学反应评估,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部分分子学反应(EMR)分别为53.3%和60.0%,高于对照组的21.9%和28.1%,治疗后6个月、12个月主要分子学反应(MMR)分别为33.3%和50.0%,高于对照组的9.4%和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皮疹、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早期分子学反应优于伊马替尼,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陈雪玲 《中外医疗》2014,(25):178-179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不良反应,并探讨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09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的86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给予伊马替尼药物治疗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患者的4度以下非血液不良反应、3~4度中粒性细胞减少、3~4度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0%、12.79%、13.95%,护理前的分别为45.35%、37.21%与39.53%,护理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密切留意不良反应,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疗与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雷媚  赵洪国  杨颉 《齐鲁医学杂志》2012,27(1):11-13,16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51例CML病人给予伊马替尼治疗,观察其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分子学反应以及不良反应、总生存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CML慢性期病人治疗3个月时97.8%(45/46)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用药1年后,79.4%(27/34)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9%(1/34)获得次要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获得微小细胞遗传学缓解,5.9%(2/34)未获得遗传学反应,29.4%(10/34)获得完全分子遗传学缓解;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7.0%、91.6%,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0%、85.3%、73.1%。3例CML加速期病人1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1例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获得部分细胞遗传学缓解。2例CML急变期病人均死亡,总病程分别为9、15个月。结论伊马替尼治疗CML慢性期病人,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和细胞遗传学缓解率高,且不良反应少,但对加速期和急变期病人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19.
李秋静 《吉林医学》2012,33(33):7250
目的:对应用伊马替尼对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4例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方法基础上加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髓系肿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伊马替尼对伴有嗜酸粒细胞增多的髓系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经伊马替尼治疗的疗效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经数字表法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5年5月该院就诊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共计60例,其中,30例经伊马替尼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另30例经干扰素-α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对比并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合计值50.00%,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合计值16.67%,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而言明显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通过使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明显降低,且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患者舒适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