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以神经病理性改变为基础的顽固性疼痛,主要表现为痛觉过敏、痛觉异常。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一直是疼痛治疗的难点。神经免疫反应是指免疫细胞、炎症细胞与胶质细胞、神经元之间通过整合、释放炎性介质,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产生相互影响,进而产生一个综合性的反应网络。补体级联反应参与免疫细胞和神经系统胶质细胞活化,被认为是慢性疼痛神经免疫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阐述补体相关神经免疫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疼痛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痛(pathological pain)是临床上常见的疼痛,通常分为炎性痛(inflammatory pain)和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具有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等特点,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难度.严重的吗啡耐受导致痛敏、痛觉异常现象,因此病理性痛机制研究对于其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信号转导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1,2]).  相似文献   

3.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以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为常见,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或触诱发痛。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CaMKⅡ)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广泛存在于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表明,CaMKⅡ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提示其可能是未来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之一。本文将对CaMKⅡ参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为以CaMKⅡ为靶点的临床新型镇痛药物的研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疼痛-瘙痒共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因介导其发生发展的神经环路、分子和细胞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且临床上治疗效果欠佳而引起广泛关注。疼痛-瘙痒共病的共同临床表现、现有研究均提示,表观遗传学调节机制参与了病理性疼痛、瘙痒的产生和维持。本文从疼痛、瘙痒的神经传导通路、与疼痛、瘙痒有关的受体及疼痛-瘙痒共病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等方面对近年来疼痛-瘙痒共病的表观遗传最新研究作一综述,以期为深入阐明其机制及制定有前景的镇痛止痒新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神经肽泛指存在于神经组织并参与神经系统功能作用的内源性活性物质,扮演着神经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的多重角色,具有包括调节痛觉等在内的多种生理功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以往研究显示具有痛觉调制作用的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神经肽Y等神经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神经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引起关注。现阶段又发现内皮素-1、黑皮质素、血管紧张素Ⅱ、神经降压素、神经内分泌调节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神经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并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篇就近年来新发现的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神经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导致病人损伤部位及以下出现感觉、运动及其他功能障碍。临床上SCI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而作为其常见并发症之一的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因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顽固且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已愈发受到基础和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复杂且治疗方法众多。本文将就脊髓损伤后病理性疼痛机制及相关临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为SCI相关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疼痛,作为机体遭受内/外界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警觉信号已日益受到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而对病理性痛这一严重影响患者身心状况的疾病的有效治疗已成为临床工作的棘手问题.最近,科研人员逐渐认识到性别因素能对疼痛的感知与治疗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将对痛觉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所遇到的性别差异现象及机制给予初步综述.  相似文献   

8.
外周神经损伤导致的神经病理痛包括痛觉过敏(hyperalgesia,指的是对疼痛刺激的反应增强)和痛觉超敏(allodynia,指的是对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等症状。到目前为止,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不甚明确,也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外周神经损伤导致一些离子通道的表达以及功能改变,引起神经元兴奋性异常,  相似文献   

9.
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细胞内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G、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核转录因子κB等信号转导分子参与了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的产生和持续过程,了解其特征,更有利于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在疼痛的产生与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可塑性变化。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l997-01/2004-12与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相关文献,检索词“nociceptive,pain,sensi-tization,PKC,PKA,PKG,MAPK,ERK,JNK,CREB,NF-kappaB”等,分别进行检索并提炼,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英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0余篇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符合随机、对照条件。②以整体动物为实验研究对象。③包括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源性疼痛在内的病理性疼痛模型。排除没有对照组的文献、实验设计有缺陷的文献和非病理性疼痛的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余篇关于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9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组织损伤后,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产生中枢敏感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疼痛异常的伤害性反应,对伤害区域内和伤害区域周围非伤害区域的刺激反应增强(痛觉过敏)。中枢  相似文献   

10.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发生,是一个多机制参与、多种生理生化反应依次发生的过程,确切机制未清。本文综述参与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发生的受体机制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机制,包括α7-n Ach Rs受体、趋化因子受体等新的相关受体。从受体角度探究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发生,为治疗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的有效分子靶点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在多种生理功能的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转导通路还参与了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其激活后能够诱导和维持不同条件下的痛敏反应。随着对这一信号通路研究的深入,不仅能够在细胞、分子水平对病理性疼痛机制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而且能够为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属于一种慢性疼痛,通常表现出异常疼痛、痛觉过敏和自发性疼痛等临床特征。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持续时间长,对患者的身心有巨大损害,目前尚无明显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其研究成为疼痛领域的热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且复杂,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未来有望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的活化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为临床上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防与治疗开辟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腰5脊神经和脊神经根不同部位损伤对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不同作用。方法:采用腰5脊神经结扎加切断(lumbar5 spinal nerve ligation,L5 SNL)、腰5前根切除(lumbar5 ventral rhizotomy,L5 VR)和腰5背根切除(lumbar5 dorsal rhizotomy,L5 DR)诱导大鼠痛觉过敏,结合痛行为学测试观察病理性疼痛的发展过程。结果:(1)L5SNL可引起大鼠病理性疼痛。双侧后肢50%撤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和撤足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于术后1d明显下降,痛觉过敏的症状,在同侧后肢持续了5周,在对侧后肢也保持3周。(2)L5 VR也可诱导大鼠产生病理性疼痛。双侧后肢50%PWT和PWL于术后1d明显降低,并维持到了术后第5周。(3)L5DR没有引起大鼠产生痛觉过敏症状。与术前基础值和假手术组比较,L5DR后50%PWT和PWL均无明显变化。结论:选择性损伤运动纤维和损伤脊神经均能诱导大鼠产生病理性疼痛,但脊神经背根损伤不引起痛觉过敏。  相似文献   

14.
嘌呤信号在疼痛信息的调制中有重要作用。P2X7受体是ATP门控离子通道家族中的一个亚型,表达于多种组织,受多种因素的调控并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病理性疼痛时,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P2X7受体表达上调,功能增强;通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或基因干预技术调节P2X7受体的表达和功能可以对疼痛信息进行调制。阐明P2X7受体在病理性疼痛发生、维持中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对疼痛调制机制的认识,同时P2X7受体也是治疗病理性疼痛潜在的新靶点。本文对近年P2X7受体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细胞内蛋白激酶C、蛋白激酶A、蛋白激酶G、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核转录因子KB等信号转导分子参与了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的产生和持续过程,了解其特征,更有利于认识中枢神经系统在疼痛的产生与传递过程中发生的可塑性变化。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97-01/2004-12与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相关献,检索词“nociceptive,pare,sensltlzation,PKC,PKA,PKG,MAPK,ERK,JNK,CREB,NF-kappa B”等。分别进行检索并提炼,限定献语言种类为英。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400余篇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符合随机、对照条件。②以整体动物为实验研究对象③包括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源性疼痛在内的病理性疼痛模型。排除没有对照组的献、实验设计有缺陷的献和非病理性疼痛的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余篇关于病理性疼痛中枢敏感化与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相关的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优先。对符合标准的29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组织损伤后,脊髓背角伤害感受性神经元兴奋性增强,产生中枢敏感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非伤害性刺激产生疼痛异常的伤害性反应,对伤害区域内和伤害区域周围非伤害区域的刺激反应增强(痛觉过敏)。中枢神经系统在疼痛产生与传递的过程中发生可塑性变化,通过细胞内不同的蛋白激酶、第二信使等信号转导分子级联放大激活,使受体和离子通道磷酸化.增强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兴奋性;改变基因表达,合成新的蛋白质,而长期维持神经元的可塑性变化。结论:多种信号分子参与了伤害感受性神经元中枢敏感化过程,深入认识其机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病理性疼痛的产生,并为干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疾病或继发性损害引起的疼痛疾病。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手段,可有效缓解疼痛。本文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临床应用、影响因素和安全性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以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疼痛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其与年龄、肥胖、急、慢性关节损伤、代谢性骨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易诊断、难治疗、复发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但目前KOA发生疼痛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导致针对KOA疼痛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国内外对KOA疼痛机制及治疗研究进行整体综述的报道较少,因此本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从膝关节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出发,总结出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髌下脂肪垫、半月板及前交叉韧带等组织病变均可能导致促炎细胞因子产生,诱发炎症反应;病变也可导致关节内机械应力改变,刺激痛觉感受器产生疼痛;疼痛信号的持续输入使神经功能发生改变,诱导痛觉敏化发生,贯穿于KOA整个病程。本文从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三个方面对KOA疼痛治疗研究进行归纳分析,为今后临床防治KOA疼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与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痛觉过敏是一种以痛阈降低和(或)对正常疼痛刺激过激反应为特点的皮肤感觉异常现象[1].痛觉过敏在术后早期阶段可以由手术的伤害性刺激以及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引起,它会增加疼痛及与之相关的刺激,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影响预后[2].本科于2010年11月收治痛觉过敏症状患者1例,根据模拟定量感觉试验(QST)结果,诊断为麻醉手术后痛觉过敏,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和实施个体化的人文关怀护理,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已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神经病理性痛是一种由于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Sonic hedgehog(Shh)信号转导通路是经典的控制胚胎发育的信号转导途径。近年来发现,该信号途径不仅参与胚胎神经系统模式发育,在成熟机体的稳态调节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正逐渐成为信号转导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最新文献表明,Shh通路调节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敏化,且其可能机制与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炎症因子以及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对第一躯体感觉皮质(SⅠ)和第二躯体感觉皮质(SⅡ)的激活规律。方法对7名右利手健康志愿者右足测定痛觉阈值后,给予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疼痛分级,行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痛觉阈值和2倍痛觉阈值刺激分别引起志愿者轻度疼痛和中度疼痛;两种刺激均可激活SⅠ和SⅡ,并以左侧为主。其中,轻度疼痛主要激活左侧SⅠ,对两侧SⅡ激活区域小;中度疼痛明显激活左侧SⅠ和双侧SⅡ。结论 SⅠ对轻、中度疼痛电刺激反应一致,但SⅡ对中度疼痛电刺激的反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