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通气在危重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方法20例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控制性低通气及内科综合治疗,监测其治疗前、治疗后6h的血气及气道内压变化。结果20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治疗后6hPaCO2,PaO2及气道峰压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变(P〈0.01、P〈0.001)。结论危重哮喘早期采用控制性低通气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周钰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89-89
目的分析探讨机械通气技术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36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分别应用机械通气技术和常规药物方案对所选患者进行治疗,并监测患者治疗前、治疗后8 h的血气变化和气道内压变化。结果机械通气法治疗组的重症支气管哮喘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常规药物对照组,治疗前后机械通气法治疗组的血气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技术进行治疗,能取得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支气管哮喘。方法:11例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结果:11例重症哮喘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 PaO2和PaCO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对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此法,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4.
罗伟雄  曾黄辉  罗伟文 《广东医学》2012,33(11):1635-1637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5例危重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组(观察组,n=21)及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14),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对照组仅作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 h的生命体征、气道压力、动脉血气变化以及两组机械通气时间、胸片改善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症状迅速缓解,治疗24、48 h后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气道峰压和气道平台压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降低,动脉血气指标(pH、PaO2、PaCO2)也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改善,观察组在机械通气时间、胸片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联合利多卡因雾化吸入治疗危重型哮喘安全有效,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正压通气在开胸手术后突发哮喘危重状态时的疗效.方法8例术前无哮喘病史的重症哮喘患者,积极内科治疗无效后,经气管插管行双相正压通气,观察并分析治疗前2 h,治疗后4 h的血气结果和气道压变化.结果患者实施双相正压通气后4 h,PaO2(P<0.01)、PaCO2(P<0.05)、pH(P<0.05)以及SaO2%(P<0.05)和PaO2/FiO2(P<0.05)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患者气道压降低(P<0.01),气道痉挛明显缓解.结论双相正压通气用于重症哮喘并呼吸衰竭的治疗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谈晓侠 《吉林医学》2014,(14):117-118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急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急诊治疗的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80例,都给予药物与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急诊干预后患者都治愈出院,通气后24 h的收缩期血压与呼吸频率明显低于通气前与通气后4 h,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应用药物和机械通气是提高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诊治、抢救成功的关键,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李红星 《吉林医学》2013,(33):6999-6999
目的:探讨BiPAP正压通气在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救治效果。方法:选择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40例,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符合Ⅱ型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茶碱类药物静脉滴注,给予布地奈德及沙丁胺醇联合雾化吸入,给予抗生素防治感染,同时应用祛痰类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行BiPAP呼吸机下通气治疗,即为鼻面罩下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检测患者通气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情况。结果: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患者中途改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治疗48 h后pH值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PaO2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PaCO2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正压通气救治重症支气管哮喘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显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4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均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动脉血气分析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h后患者PaO2、SaO2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aCO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均逐渐达到或接近正常值;治疗12h后pH值也开始升高(P<0.01);40例患者治疗后,有效39例(97.5%),无效1例,为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经紧急抢救后治愈,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联合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李杰 《吉林医学》2013,(33):7083-7083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通气用于治疗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重症支气管下哮喘患者22例,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进行治疗,检测患者的血气指标以及生理指标变化,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治疗有效,有效率为90.9%,未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以及院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或者死亡,结束治疗后患者的血气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U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的效果。方法:选择重症支气管哮喘106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3例,行常规处理)和观察组(53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早期行无创正压通气),比较两组治疗24 h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治疗24 h后,观察组患者心率(HR)、呼吸(RR)、及动脉血二氧化氮分压(Pa CO_2)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p 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肺性脑病惠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wentilation,NIPPV)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COPD合并肺性脑病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NIPPV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应用NIPPV治疗,监测血气分析、心率、神态、血压等变化,分析结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NIPPV组治疗后24h内22例患者神志转清,3例需改用有创通气,治疗后1~6h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变化与治疗前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后1~6h动脉血气及心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NIPPV组治疗失败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无创正压道气治疗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具有明确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救治重症支气管哮喘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对重症哮喘患者行机械通气28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和(或)有创机械通气,并尽早撤机。结果 28例患者中15例患者为经口气管插管,应用BiPAP呼吸机13例,为面罩机械通气,平均上机4h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发绀亦消退,神志转清,双肺哮鸣音减少。24h内症状明显得到缓解,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迅速改善,5~7d脱离呼吸机。27例患者抢救成功,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机械通气时间为24~144h,平均(60±17)h。1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发生气压伤。结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高,是抢救重症哮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对脑外伤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疗的脑外伤卧床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2组均行常规内外科治疗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行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治疗6周。评测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吸气肌功能和肺部感染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6周结束时,其MVV[(85.23±1.21)%]、FEV1[(2.41±0.28)L/s]、FVC[(3.26±0.35)L]、FEV1/FVC[(85.90±2.60)%]、MIP[(87.40±6.82)cm H2O]、PIF[(5.39±0.12) L/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 < 0.05), 对照组治疗结束时其MVV、FEV1、FVC、FEV1/FVC、MIP、PIF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 < 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均P < 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PaO2分别为[(38.10±1.50) mm Hg和(89.31±1.60) mm Hg]较治疗前[(40.21±1.63) mm Hg和(75.66±1.68) mm Hg]均有明显改善(均P < 0.05);观察组治疗期间肺部感染率(6.7%)较对照组(30.0%)明显下降(P<0.05)。  结论  阈值压力负荷呼吸肌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外伤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动脉氧分压,并显著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开胸术后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焦卫平  李简  刘桐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4):2081-2083,2087
目的 评价单肺通气(OLV)期间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的应用对于开胸术后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2例限期进行肺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通气组(TG):潮气量8mL/kg,吸气峰压(PIP)小于30cmH2O;保护性通气组(PG):潮气量1/2VT(为患者术前肺功能潮气量测试值减半),PIP〈25cmH2O。在全麻平卧位双肺通气20min后(T1)和手术结束(T2)两个时间点收集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患者各时点PaO2,PaCO2,pH.FiO2等数据,并据此计算出氧合指数(OI)。同时收集静脉血测量血浆中IL-6水平。结果 无论常规通气组还是保护性通气组,术后氧合指数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术后血浆IL-6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这种变化在保护性通气组与常规通气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通气模式相比,保护性通气策略明显减轻高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0kg以上)患者术后氧合指数的降低(P〈0.05)。结论 OLV期间,个体化保护性通气策略可减轻高体重患者术后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在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院前急救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院前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1例常规给予解痉、平喘、抗炎、氧疗、激素等常规治疗;B组3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双水平呼吸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行鼻(面)罩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疗效。结果A、B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浓度均较前有明显改善(P〈0.01)。与A组比较,B组在治疗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浓度改善优于A组(P〈0.05),治疗后症状缓解的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1)。结论危急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早期采用无创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疗效,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对重症哮喘合并呼衰的治疗价值。方法观察30例用无创通气治疗的重症哮喘合并呼衰的患者(无创通气组)治疗前、治疗4小时、治疗3天后血气指标及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并同用常规方法治疗的30例患者的对照组对比。结果无创通气组血气指标(PH、PaO2、PaCO2)及心率呼吸频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衰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并气胸无创通气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40例急性重症支气管哮喘并气胸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以探讨无创通气在哮喘并气胸的疗效.方法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在胸腔闭式引流后采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level postive airway pressure ,BiPAP),对照组仅作胸腔闭式引流与常规给氧.结果在上机24 h后两组患者的PO2、SO2、PCO2、呼吸频率有显著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避免了有创通气,同时未发现因双水平正压通气引起血压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PO2、SO2、PCO2、呼吸频率、心率、血压有显著差异(P<0.05),未引起气胸压缩扩大.结论胸腔闭式引流后立即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支气管哮喘并气胸在临床上是有效的,也是相对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行机械通气的成人患者经人工气道进行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y,FOB)操作时,压力控制性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V)和容量控制性通气(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VCV)模式下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所有入组患者均为行有创机械通气及具有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指征,对其设置不同的通气模式和参数。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在基本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不脱离呼吸机,经Y型管与患者气管导管之间的三通接头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同时监测纤维支气管镜操作前、过程中、操作后2 h患者基础潮气量(basic tidal volume,VTbasic)、最小输送潮气量(minimize tidal volume,VTmin)、最大输送潮气量(maximum tidal volume,VTmax)、气道峰压(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PIP)、心率(heart rate,HR)、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更多BP)、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结果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PCV较VCV相比,PCV模式下,[PIP(2.09±0.25)kPa]显著降低,而VTmin[(89.8±18.6)ml]、VTmax[(994.6±126.8)ml]显著增高(P〈0.05)。所有行FOB操作的患者PCV和VCV模式下与操作前比较,HR、ABP、SpO2显著增高(P〈0.05);与操作前相比,所有患者在纤维支气管镜操作2 h后,SpO2[(98.0±0.9)%]、PaO2[(18.74±3.44)kPa]显著升高(P〈0.05),PaCO2[(4.87±0.56)kPa]显著降低(P〈0.05),HR、ABP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纤维支气管镜操作2 h后PCV模式与VCV模式比较,HR、ABP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成人机械通气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时,在机械通气常规通气模式的选择上,PCV比VCV可提供更多的呼出潮气量,两种模式下HR、ABP均有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后的呼吸力学、血气等指标。结果与SIMV组比较,ASV组潮气量(VT)显著增加[(627.3±58.8)mL比(430.5±76.8)mL,P〈0.01],而呼吸频率明显下降[(15.5±3.6)次/min比(22.3±2.8)次/min,P〈0.01],气道峰压(PIP)显著下降[(2.31±0.60)kPa比(3.31±0.82)kPa,P〈0.05],平均气道压无明显改变(Pm)[(0.74±0.68)kPa比(0.77±0.25)kPa,P〉0.05],吸气阻力(R)显著下降[(1.51±0.52)kPa·L^-1·s^-1比(2.35±0.24)kPa·L^-1·s^-1,P〈0.05]。ASV组器械附加功(WOBimp)(0.02J/L比0.06J/L,P〈0.01)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0.027kPa·s比0.051kPa·s,P〈0.01)均较SIMV组明显降低,带机时间明显缩短[(7.2±2.1)d比(9.5±2.9)d,P〈0.05]。SIMV和ASV两种呼吸模式下血气分析、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相比,ASV可以降低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缩短带机时间,推荐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前PaCO2水平与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监护室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的6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机械通气前的PaCO2水平分为低PaCO2组[PaCO2≤35mmHg(1 mmHg =0.133 kPa)] 19例、正常PaCO2组(35 mmHg< PaCO2 <45 mmHg)21例和高PaCO2组(PaCO2≥45 mmHg)27例,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住院期间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救治时间等.结果 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低PaCO2组5.3% (1/19)、正常PaCO2组9.5%(2/21)和高PaCO2组14.8% (4/27) (x2=1.16,P>0.05);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6±1.7)d、(8.3±2.1)d和(13.5 ±3.6)d(F =3.36,P=0.042);平均ICU救治时间分别为(7.4±2.1)d、(11.5±3.3)d和(16.4±3.5)d,(F =3.23,P=0.047);患者气管插管前PaCO2水平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救治时间呈正相关(r2 =0.366和0.316,P=0.031和0.029).结论 机械通气前的PaCO2水平可能是预测支气管哮喘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急诊机械通气的时机影响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