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热待查的精准诊治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常规的血清学、影像学和微生物学检查等可提供大部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方向,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法明确诊断。传统的病原学检测手段普及成本相对较低,在常见病原体的识别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存在假设驱动和单通量等缺点,使包括Q热在内的不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感染性疾病容易被忽视而漏诊。近年来,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Q热,尤其是慢性Q热的诊断率。本文对Q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加深临床对Q热的认识,提高Q热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等4种病的自然感染、分布特征和复合感染状况。方法血清学检测。结果调查采集迭部林区人群703份血清样本,检测出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3%、4.41%、1.42%和2.42%,4种病的复合感染率0.85%,其中莱姆病与野兔热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恙虫病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Q热复合感染率0.43%,莱姆病、野兔热与Q热三病复合感染率0.14%。结论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和Q热的复合感染,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东Q热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已发现有Q热。Q热在广东的情况尚未清楚。我们于1986年开始对广东Q热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从各地区收集人、畜血液进行血清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4.
Q热并发心内膜炎、肝炎、骨髓损害等已累有报道。1962年在四川发现的慢性Q热病例最初即有“肾炎”的诊断,病程中主要表现为腰骶骨骨髓炎,并先后发生关节炎、心肌炎及心肌梗死等。这些Q热引起的损害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有关,但无论在临床或实验上目前尚未见证明Q热感染后形成免疫复合物及其与发病关系的肯定报道。为研究Q热的发病与免疫复合物的关系,本文建立动物实验模型及用胶固素ELISA  相似文献   

5.
Q 热是由一种贝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bnvnet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多数研究者认为,家畜是人类罹患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国内有关 Q 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不多。1965年库伦防疫站和中央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协作于本旗的瓦房牧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尔后我站又对其他地区的人群,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都证明有一定程度的 Q 热感染。由于 Q 热在库伦旗首次发现,故将有关 Q 热血清学调查结果简报如下,给今后 Q 热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6.
Q热是一种世界性流行的立克次体病,病原体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在一些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内,近年来仍时有通过不同方式引起流行的报道。另一方面Q热临床表现复杂,误诊率很高,影响及时诊断和治疗。这些均说明Q热的确诊极需要有血清学方法的配合。  相似文献   

7.
Q热是一种罕见的由立克次体病原菌引起的动物原性疾病,无皮疹及特异性皮肤损害,有非特异性皮肤损害的报道。本文报道1例69岁西班牙妇女,患慢性骨髓源性白血病,发热,有2个皮下结节,剧痛,结节活检为肉芽肿性脂膜炎,伴特征性的“纤维环”或“甜甜圈”样损害,即肉芽肿周围绕以纤维细胞和炎症细胞,同时伴细胞膜脂肪营养不良。Q热血清学阳性。结节组织病理学显示脂膜炎特征,与Q热患者的肝及骨髓的组织学改变一致。这种伴皮肤损害的Q热尚未见报导。Q热:甜甜圈样肉芽肿性间隔性脂膜炎@Galache C. @Santos-Juanes J. @Blanco S.$C La Llo…  相似文献   

8.
故障现象 :走纸时 ,热笔不热 ,并且调节温控电位器不起作用。电路分析 :710 0型心电图机采用脉冲调宽式热笔加温电路。该电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热笔加热方式 ,已广泛应用在多种型号的心电图机上 ,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该电路是由晶体管 Q30 5、 Q30 6、 Q30 8、 Q310 ,电容 C311、C312等组成自激振荡器 ,此振荡器与其他多谐振荡器不同之处是由两个晶体管Q30 5、Q30 6作为可变电阻 ,组成 RC定时电路 ,决定振荡器的频率。晶体管 Q30 5给 Q310提供正向偏置电流 ,调节 VR30 5 ,改变了 Q30 5的基极电位 ,进而改变了 Q310的偏置电流 ,即改…  相似文献   

9.
Q热,在新疆存在比较广泛,特别在南疆阿克苏地区。本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南疆阿克苏地区长期放牧的牧民、医院门诊病人、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工、以及曾患过“发热待查”、“伤寒”患者共513份血清,以ELISA检查Q热特异性抗体,同时以补体结合试验(CF)作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Q热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和治疗。为Q热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了Q热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测技术、治疗和预防措施,为Q热的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有益于Q热的防治,我们对Q热的主要资料,诸如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预防与治疗进行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Q热立克次体在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上生长繁殖的研究已有不少报导,由于采用的细胞株与检查方法的不同,不同相的Q热立克次体在不同细胞或同种细胞内的繁殖量及最早发现立克次体的时间不尽一致。国内对Q热立克次体在细胞培养中的繁殖动态研究不多,特別是I相Q热立克次体尚未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产CDR-1型差动热分析仪与100型气相色谱仪,经专门设计的导气管等附件的关联,建立了微量型Q DTA/DSC/Q EGA联同热分析装置。用标准物质热分解反应对本装置进行考察,在同步性和线性方面得到与国外同类型联同热分析仪相一致的结果,并提出了EGA的定量方法(Q EGA),其准确度为±10%。本装置对研究气——固相热反应机理是一个有成效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我国Q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流行特征)和防治措施,为Q热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64年我们在四川省重庆地区自然界捕捉的铃头血蜱首次分离出Q热立克次体,并对该毒株的抗元性进行了研究。鉴于该蜱在国内分布较为普遍,为进一步了解铃头血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探讨其在Q热疫源及流行病学上的意义,特以铃头血蜱为对象,在实验条件下,观察蜱对Q热立克次体的易感性、已感染的蜱叮刺健康动物能否传播、立克次体在蜱体内的储存时间、蜱粪污染情况及病源体经卵、经期传递等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要求包被抗原纯度高,吸附固相载体好,能保持其免疫活性,一般多用可溶性抗原包被。用超声波裂解Q热立克次体制备的可溶性ELISA抗原,已成功地应用于Q热立克次体抗体的检测,鉴于Q热立克次体体积小、胞壁较坚固,常难以获得理想的超声波抗原,而且考虑到抗原决定簇易分布于菌体表面,因  相似文献   

18.
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检测Q热立克次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建立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由于检测Q热立克次体。方法 依据已知的Q热立克次体的16S和23S rRNA基因及其间区的序列。设计3条引物,建立了扩增16S-23S mRNA基因间区的半套式PCR方法,并将扩增片段制成探针,建立了斑点杂交技术。结果 10株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均可扩增出572bp的PCR条带,而对照菌都为阴性,此半套式PCR方法的灵敏度高达1pg;用九里株扩增片段标记后制成的探针,与10个Q热立克次体分离株的全DNA呈阳性杂交,对照菌为阴性,此杂交方法的灵敏度为0.5ng。结论 基于Q热立克次体16S-23S rRNA基因间区的半套式PCR和DNA探针技术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联合应用于Q热的病原学诊断。  相似文献   

19.
分析50例小儿热惊厥EEG特征,出现Q波、δ波和棘波.认为EEG异常者有发生癫痫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对用玻片固相抗体免疫荧光检查Q热立克次体进行了实验条件、特异性试验及感染蜱标本的初步研究。与常规免疫荧光技术比较,在检查Q热立克次体的标本中其非特异性荧光显著降低,而检查细胞外的抗原其敏感性也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