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为模型,对感染疟原虫后不同时期蚊媒的可溶性蛋白和酯酶同工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所观察的大多数时期,每只蚊的平均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同期对照蚊(P<0.01);感染疟原虫后,酯酶同工酶谱发生改变,同时酶活力亦存在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预感染巴西日圆线虫后 ,小鼠抵御伯氏疟原虫攻击感染的能力 ,并着重探讨T辅助细胞亚型在感染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宿主免疫力和预后的影响。 [方法 ]皮下注射巴西日圆线虫感染C5 7BL/ 6小鼠 ,建立线虫预感染模型 ,于 3wk后腹腔注射伯氏疟原虫ANKA株攻击感染小鼠。观察每天原虫血症变化情况 ,并于疟原虫感染后 0、3和 9d取脾 ,提取RNA ,用RT PCR扩增法定性观察细胞因子IFN γ和IL 4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感染疟原虫后 ,原虫血症的峰值出现时间明显延长 ,小鼠对疟原虫感染的耐受程度以及小鼠生存时间显著提高。实验组Th2型细胞合成IL 4的量在疟原虫感染 0d时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在 3与 9d时两组均异常升高。Th1型细胞合成IFN γ的量在疟原虫感染后 3d时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但在 9d时实验组IFN γ有所下降。 [结论 ]预感染巴西日圆线虫的小鼠具有较高的抗感染能力。但在攻击感染疟原虫后Th2型细胞被提前激活而抑制了Th1型细胞的正常功能 ,最终仍导致小鼠死亡。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用食蟹猴疟原虫—猴模型进行。初步结果表明,引自越南的食蟹猴疟原虫对氯喹可产生适应性,它较易于子孢子感染后经诱导而产生。适应性表现为受感染猴原虫再现时,再给服氯喹,随后原虫转阴,但在短间隔期内又见原虫再现。已对氯喹产生了适应性的食蟹猴疟原虫,血传转种给另外的健康猴,排除了红外期引起的复发,原虫再现的现象继续发生。适应氯喹而引起的原虫再现易误认为都是红外期引起的复发。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属全球关注的重要传染病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消除疟疾工作开展,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得到有效控制,但输入性病例仍不断增加,采取快速准确诊断技术及时发现病例,对遏制疟疾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常用的疟疾诊断方法主要有显微镜镜检技术、血清学快速诊断检测和PCR检测技术。显微镜镜检技术虽然操作方法简单,便于现场使用,但对于低原虫密度和使用过抗疟药物等患者较容易漏诊或误诊;血清学快速诊断检测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未能对疟原虫进行分型和混合感染诊断;PCR技术检测疟原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特别是较容易检测出低密度疟原虫。为此,本文就我国PCR检测疟原虫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林丹译  黄丰校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1,27(12):F0003-F0003,F0004
泰国人类与恒河猴感染诺氏疟原虫疟疾状况研究 人体自然感染诺氏疟原虫是东南亚地区特有的地方性流行病。为了解泰国疟疾流行地区诺氏疟原虫疟疾的患病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在恒河猴与人类之间自然循环传播的诺氏疟原虫的遗传特征。2008—2009年之间开展的本研究显示,0.67%的人体感染疟疾病例由诺氏疟原虫引发。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各期的抗原成分多样化,随着恶性疟原虫抗药性不断扩大,目前仍无特效药物和疫苗预防感染。对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关于免疫在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信息。并且随着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有助于认识疟原虫不同期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疟疾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按蚊与疟原虫的相互作用是按蚊抵抗疟原虫感染的分子基础,疟原虫的感染诱导了蚊体内大量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激活,进而干扰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由于目前尚缺乏榨制疟疾的有效方法,应用抗疟基因构建转基因蚊已经成为控制疟疾的候选技术之一,该文讨论了免疫相关分子及转基因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疟原虫子孢子对宿主肝组织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模式认为子孢子通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FC)进入宿主肝组织,但该模型缺乏直接证据。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Frevert等利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rFP583/DsRed/RFP标记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荧光标记的Tie2-GFP小鼠或lys-EGFP-ki小鼠,利用活体显微镜对子孢子在肝组织中的移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并且通过肝组织病理学切片的观察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测定,分析疟原虫子孢子在感染过程中对宿主肝组织造成的危害。对26只…  相似文献   

9.
在疟疾流行病学调查中疟原虫密度评价很重要,但目前常用的方法太花时间,一般不适用于现场大规模调查。本文提出一种较简便而准确的原虫密度计算方法。检出疟原虫感染的机率是和检查的血量有关,在相同的镜检时间内,检查厚血膜的血量相当于薄血膜的20倍。因此一般均检查厚血膜100或200个视野作为有无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 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1.
引起人体疟疾的四种疟原虫的表型和地理分布均明显不同。本文作者根据19篇对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混合感染或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混合感染人群的研究报道,分析了其罹患率,以研究不同疟原虫虫种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1987—1997年发表的英文、法文流行病学报告,从中选取能得到确切结果的研究报告进行分析,而排除那些没有确定的样本选择时间、地点和抽样方式的研究报告。分析的目的和方法与前人一致,即从每个研究报道中得到绝对的时点患病率组成列联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与氯喹等抗疟药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检测。结果 :滇东南、滇南、老挝、滇西及缅甸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率为79%— 96% ,半数抑制量 ( ID50 )为 12 2— 2 4 0 nmol/L;对咯萘啶的抗性率为 2 0 %— 35% ,ID50 为16— 32 nmol/L ;来自老挝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 (青蒿琥酯 ,还原青蒿素、蒿乙醚、蒿甲醚 )均敏感 ,其他各地抗性率为5%— 16%。结论 :云南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普遍存在抗性 ,大部分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及咯萘啶敏感 ,但也有部分原虫产生了低度抗性。  相似文献   

13.
疟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及效应分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各期的抗原成分多样化,随着恶性疟原虫抗药性不断扩大,目前仍无特效药物和疫苗预防感染。对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应答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关于免疫在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信息。并且随着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有助于认识疟原虫不同期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为疟疾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用双氢青蒿素在食蟹猴疟原虫-大劣按蚊猴疟模型中的试验结果显示:给感染猴一次性口服40mg/kg双氢青蒿素之后,5h内疟原虫总数变化不明显,配子体数量仍继续增加,各期原虫形态观察无改变。但用药后1.5h吸血感染蚊胃内平均卵囊感染数开始明显下降,5h后蚊胃未发现卵囊。结果提示:双氢青蒿素不仅具有速效杀灭疟原虫无性体、复燃率低、剂量少的特点,而且用药后能快速降低食蟹猴疟原虫传疟按蚊蚊胃卵囊感染数,用药5h后可阻断吸血蚊疟原虫孢子增殖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5.
脑型疟(CM)是人体恶性疟原虫感染常见的致死性并发症。CM的鼠模型用CBA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已广泛应用,它具有某些人体CM的特点。通过这种模型,阐明了CM发病的多方面情况,但是对于原虫血症的动力学与CM发生的关系,感染后的病理学,持续性变化等均未详细地叙述。因而作者对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动物模型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疟原虫子孢子对宿主肝组织的感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有一种流行的模式认为子孢子通过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FC)进入宿主肝组织,但该模型缺乏直接证据。纽约大学医学院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Frevert等利用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红色荧光蛋白drFP583/DsRed/RFP标记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感染荧光标记的Tie2-GFP小鼠或lys-EGFP-ki小鼠,利用活体显微镜对子孢子在肝组织中的移行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17.
人体感染疟原虫后,通常出现血循环中淋巴细胞数,特别是T细胞数减少。但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急性疟原虫感染可引起外周血单核细胞自然凋亡增多,而恶性疟原虫子孢子的提  相似文献   

18.
实验工作常要求将疟原虫感染血由现场运送至实验室。文献中虽有关于恶性疟原虫感染血运送方法的报告[1,2],但运行后至接种于培养基的时间均较短,仅48h-70h。至于间日疟原虫感染血的保存与运送则尚未见报道。为了比较我国不同地区间日疟原虫分离株红外期中休...  相似文献   

19.
已有研究表明恶性疟原虫在人可引起肾、肝和脾的严重病理变化,而间日疟原虫感染引起肾小球、肾小管和肝的损害却很少报告。B型食蟹猴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类似,在恒河猴可引起慢性的自限性感染,但在感染期间肝、肾和脾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本文通过人工感染猴活检组织观察了B型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期间在恒河猴肝、肾和脾发生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疟原虫和宿主红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知识,对我们了解一般的细胞内寄生现象特别是疟原虫是必要的。冰冻断裂技术作为一个研究膜结构变化的方法有很大的潜力,但在疟原虫感染方面还没有充分被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