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林群  陈捷  丁景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5):1449-1450
目的:回顾10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总结体外循环经验.方法:体外循环中采用中度低温,预充白蛋白并附加人工肾超滤,心肌保护用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60 min~18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120 min,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心脏自动复跳79例,电击16例,围术期死亡3例.结论:手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低手术后的功能衰竭和降低并发症,并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21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17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患者进行总结,全部病例均顺利脱机,术后死亡7例(3.2%),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主动脉根部出血2例,术后感染1例.认为术中充分的组织灌注、有效的心肌保护及血液保护是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的关键,可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唐令凤  杨康  张玉霞  廖克龙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4,33(12):1773-1774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3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其余均采用中低温(26~31℃)体外循环方法.选用膜式氧合器,大剂量胶体预充,氧合血持续灌注,术中行常规和改良超滤相结合.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43~232min,心肌阻断24~161min,停循环时间25~62min,心脏自动复跳率76%,死亡21例,余康复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救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3 1例均采用无血预充 ,预充液以乳酸林格液为主 ,平均预充 110 0ml ,加入血定安 10 0 0ml,稀释后血球压积为 2 0 %~ 2 5 %。肝素用量为体内 4mg/kg ,机器内为 10 0ml液体加 2mg。转流前静脉输入抑肽酶 3 0 0万KIU ,转流中机器加入 2 0 0万KIU。转子采用中低温 ,鼻咽温为 2 8~ 3 0℃ ,流量为 2 0~ 2 6L/m2 .min-1,平均动脉压 (MAP)维持在 60~ 80mmHg( 8~ 10 7kPa)。 3 1例均采用 4~ 8℃冷氧合血停跳液 (晶血比 1∶4) ,由人工心肺机从主动脉根部灌注 ,其中 12例将主动脉切开 ,从左、右冠状动脉直接灌注。首次灌注量15~ 2 0ml/kg ,以后按 3 0min灌注一次。停机后以 1 5∶1静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转后机血泵入干净盐水瓶中回输。结果 :本组 3 1例 ,心肺转流时间为 80~ 3 0 8min ,平均 10 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15 8min ,平均 95min。心脏自动复跳 2 6例 ,电击复跳 5例 ,全组死亡 2例 ,均与体外循环无关。结论 :对于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尽可能选择膜肺 ,减少并发症 ;②强调综合性心肌保护方法 ;③加强血液保护 ;④注意维持酸硷平衡和电解质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卢建华  陈霞 《右江医学》2006,34(6):651-652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辅助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体外循环(CPB)的管理要求较高,我院自2002年11月~2004年12月共行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52例,现将CPB管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52例,男21例,女31例,年龄43~71岁,平均58.7岁,体重38~69 kg,平均55.3 kg,联合瓣膜病变8例,主动脉瓣病变5例,余为二尖瓣病变。其中曾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次换瓣5例,曾发生过脑梗死7例。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其中Ⅲ级45例,占87%,Ⅳ级7例,占13%,心胸比0.58~0.81,合并左房血栓27例,术前肝肾功能异常者21例。2.CPB方法采用Jos…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ECC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6-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73min,心脏停跳时间48-179min,术中灌注压50—80mmHg,心脏自动复跳22例,电击复跳6例,死亡3例,死亡率10.7%。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综合性的心肌保护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7.
蔡回钧  张红  陈淼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2):149-150,152
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共行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1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症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由于心脏重度扩张,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功能差,故术后并发症较多,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提高此类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时体外循环灌注技术,使体外循环接近机体生理状态,对手术成败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有着重要作用。现将我院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80例重症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过程,总结体外循环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的经验。方法麻醉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安定加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B组为对照组,芬太尼、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随机选择30例病人氧合血冠状动脉灌注用于心肌保护,另50例病人常规晶体停跳液灌注。结果A组诱导时。切皮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范围小。开放升主动脉后含血停跳液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晶体液停跳液组。结论麻醉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小量分次静注,辅以安定,间断吸入异氟醚麻醉更为平稳。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病程长、心功能差、术中转流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故对体外循环(CPB)管理要求较高。我院自1999年10月~2002年4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31例,现将CPB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88例心脏瓣膜置换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 择期心脏瓣膜病变患者88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33例,年龄11~55岁,体重27~73kg,心功能Ⅱ~Ⅳ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使用Sarns 7400型体外循环机,预充液中加入晶体液、胶体液、全血或浓缩红细胞等成分,使体外循环中红细胞比容维持在25%左右,心肌停跳液使用晶体冷停跳液和4:1含血晶体停跳液。结果 体外循环阻断时间平均为77.38±19.63min,转流时间平均为120.41±32.47min,尿量平均为757.82±116.52mL,低血压20例,需要超滤12例,血尿6例,心脏复跳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或室颤共15例,需要除颤10例。术后死亡7例,其中4例死于心功能衰竭,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器官衰竭。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体外循环应加强重要脏器的保护,合理选择预充液和人工肺,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80例重症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总结体外循环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的经验.方法 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安定加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麻醉.B组为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麻醉.随机选择30例病人行氧合血冠状动脉灌注用于心肌保护(含血停跳液组),另50例病人常规晶体停跳液灌注(晶体液停跳液组).结果 A组诱导时,切皮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范围小.开放升主动脉后含血停跳液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晶体液停跳液组.结论 麻醉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小量分次静注,辅以安定,间断吸入异氟醚麻醉更为平稳.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80例重症病人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过程,总结体外循环麻醉与心肌保护方法的经验。方法麻醉随机分成两组,A组采用小剂量芬太尼、安定加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B组为对照组,芬太尼、肌松药静注,异氟醚间断吸入。随机选择30例病人氧合血冠状动脉灌注用于心肌保护,另50例病人常规晶体停跳液灌注。结果A组诱导时,切皮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波动范围小。开放升主动脉后含血停跳液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晶体液停跳液组。结论麻醉诱导维持采用芬太尼小量分次静注,辅以安定,间断吸入异氟醚麻醉更为平稳。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重症心脏瓣膜置术的患者心功能差,需要体外循环的时间又长,因此术后的并发症也会相应增多。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共24例,现将一些经验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CPB)管理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替换术患者资料,CPB采取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保持较高的灌注压力;4∶1氧合血停搏液灌注心肌保护。结果:CPB时间85~235 min,主动脉阻断62~198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85%,无全心辅助和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以及重视其它脏器的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及其它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再次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术中因分离粘连心包出血多、创伤大、心脏功能差、增加手术风险。我院从 1994~ 1999年再次瓣膜置换术 2 1例。住院期间死亡 3例。良好的体外循环技术和心肌保护技术对保证手术成功 ,降低死亡率起到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年龄 2 0~ 57岁 ,平均年龄 4 1岁。体重 71~ 4 8kg。术前心功能Ⅲ级 15例。Ⅳ级 6例。生物瓣毁损 8例 ,其他心脏直视手术后再次手术瓣膜置换 13例。其中二尖瓣置换 12例 ,主动脉瓣置换 5例 ,双瓣膜置换 4例。1.2 体外循环方法本组病人均静脉复合麻醉 ,肝素化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重症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体外循环下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72min,升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116min,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高流量灌注以及定时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结果自动复跳21例,7例电击复跳;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4例死亡,死亡率14.3%.结论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适用于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连续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连续 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6月 ,连续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98例 ,术中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 ,灌注流量 6 0~ 80ml/kg·min ,维持灌注压 6 0~ 90mmHg ,心肌保护采用 4∶1含氧晶血灌注 ,以低压顺灌为主 ,主动脉瓣置换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采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 ,部分采用温一冷一温灌注和逆灌。鼻咽温复至 37℃ ,生命体征平稳停机。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4 2~ 16 7min ,平均 93min ,辅助 /阻主时间比平均为 0 .3,开放升主动脉自动复跳率90 % ,无 1例早期死亡 ,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降低与体外循环管理密不可分 ,术中体外循环应注意转流平稳 ,组织灌注良好 ,尽量缩短转流时间 ,并严密监测电解质 ,由其是对心肌的认识和保护与处理要有正确、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严重损坏后需要人工瓣膜替换,由于此类病人合并心功能以及全身循环的障碍,手术危险较大,对体外循环(CPB)管理提出较严格的要求.CPB管理恰当与否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脏复苏.本文总结我院自1992~1998年的3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CPB管理,重点讨论CPB中的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方法。方法对18例急诊心脏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的CPB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18例患者中自动复跳13例,电击复跳5例。死亡2例,但与CPB无关。结论正确的手术时机,选择良好的人工肺及良好的心肌、血液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是CPB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