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 I)水平与乳腺肿瘤的发生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使用肝脏特异性IGF I基因缺失 (LID)小鼠 ,其循环中IGF I水平仅为正常小鼠 (对照组小鼠 )的 2 5 % ,用化学致癌剂 7,12 二甲基苯蒽 (DMBA)诱导原发性乳腺肿瘤。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LID鼠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LID小鼠可触及的乳腺肿瘤发病率明显下降 (2 6% /5 6% ) ,其肿瘤的出现也明显延迟 [(74.0± 1.2 )d/(5 9.5± 1.1)d]。结论 在致癌剂DMBA诱导的乳腺肿瘤模型中 ,IGF I作为一种危险因子 ,其血液中的水平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小鼠及正常水平小鼠乳腺癌模型中生长因子相关基因的变化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DMBA诱导肝脏特异性IGF-Ⅰ基因敲除鼠(LID鼠)及基因未敲除鼠(对照鼠)建立原发乳腺癌模型,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乳腺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LID鼠组肿瘤的发生时间、生长速度及大小均低于对照组(P<0.05);(2)LID鼠组肿瘤组织的VEGF表达及MVD均弱于对照鼠组(P<0.05);(3)LID鼠组肿瘤组织中基因IGF-Ⅰ、IGFBP-4、IGFBP-7较对照组上调,而基因IGF-Ⅱ,IGF-IIR、IGFBP-2、IGFBP-3、IGFBP-5下调.结论 IGF-Ⅰ促进小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IGF-Ⅰ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原发性结直肠癌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基因缺失(LID)小鼠体内建立稳定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模型,探讨IGF-1 与小鼠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①建立结直肠癌模型: 使用LID小鼠(实验组)和BALB/c小鼠(对照组).LID小鼠体循环中的IGF-1水平仅为BALB/c小鼠的25%,用化学致癌剂1,1二甲基肼(DMH)颈部皮下注射诱导原发性结直肠肿瘤.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对80只模型小鼠的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进行IGF-1的抗原染色,将染色结果与小鼠的体质量及结直肠的致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体质量在注药后与注药前比较体质量均减轻,注药后18及24周时与各组注药前相应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IGF-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IGF-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部位是在癌细胞的核周胞浆中,呈弥散状分布.③IGF-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表达阳性者分别为6/7只、2/7只及13/16只、7/16只.2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IGF-1表达阳性者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IGF-1的表达阳性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致癌剂DMH诱导的结直肠癌模型中,IGF-1 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 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esulide,NIM)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Wistar大鼠乳腺癌产生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机理。方法 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致癌组、NIM组、饮食对照组及药物对照组,观察乳腺肿瘤发生的潜伏期、诱发率以及肿瘤的数目和体积。用TUNEL法和PCNA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和增殖指数。结果 NIM组大鼠乳腺肿瘤潜伏期比致癌组明显延长〔(115±14.8)d vs (84±15.6) d,P<0.01〕,肿瘤诱发率明显低于致癌组(46.4% vs 69.2%, P<0.05),肿瘤数目及体积明显少于致癌组〔(0.82±0.31)个vs (1.52±0.43)个,(3.24±1.21) cm3 vs (6.03±1.84) cm3,P<0.05〕; NIM组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下降,凋亡指数明显增高,与致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0.25±4.97)% vs (36.36±5.02)%,(42.54±13.24)% vs (18.14±6.66)%,P<0.05〕。结论 NIM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降低了DMBA诱发的大鼠乳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在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缺失小鼠(LID小鼠)及正常小鼠体内建立原发性乳腺癌模型,比较不同血清IGF-1水平下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 LID小鼠及正常小鼠各50只,用化学致癌剂7,12-二甲基苯蒽诱导原发性乳腺癌;分别随机选取25只小鼠使用人参皂甙Rg3进行干预治疗.比较各组肿瘤发生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及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未管饲人参皂甙Rg3的正常小鼠乳腺癌发生率为66.7%,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管饲人参皂甙Rg3的LID小鼠乳腺癌发生率为12.0%,低于其他各组(P<0.05).未管饲人参皂甙Rg3的正常小鼠肿瘤细胞凋亡比例为(2.7±0.7)%,而管饲人参皂甙Rg3的LID小鼠凋亡比例为(14.0±1.7)%.基因芯片显示正常小鼠与LID小鼠相比,LTA、LTB、TNF-α、TRAIL、TRANCE、BLK、BOK、CASP8、TRAF5、APAF1等基因表达下调,LTBR、TRAF4等基因表达上调.而应用人参皂甙Rg3治疗可改变以上基因的表达情况.结论 降低血清IGF-1水平可影响一系列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凋亡,对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抑制作用.人参皂甙Rg3对这一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Guo GL  Zhang XH  Yao ZX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5):1017-1020
目的探讨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尼美舒利(NIM)对二甲基苯并蒽(DMBA)诱导的大鼠乳腺癌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6只大鼠随机分为致癌组(30只)、NIM组(30只)、饮食对照组(8只)及NIM药物对照组(8只),观察乳腺肿瘤诱发率。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蛋白印迹法测定每组肿瘤组织中COX-2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肿瘤组织中前列腺素E2(PGE2)含量;TUNEL法、增殖细胞核抗原分别检测凋亡和增殖指数。结果NIM组(40.3%)大鼠乳腺肿瘤发生率明显低于致癌组(69.2%);NIM组COX-2mRNA、蛋白水平较致癌组明显下调[A值:(0.21±0.05)vs.(0.46±0.12),P<0.05;(30.26±8.75)vs.(58.13±10.02),P<0.05],血浆、肿瘤组织中PGE2的含量显著降低[(233±59)pg/mlvs.(452±82)pg/ml,P<0.01;(167±42)pg/mg蛋白vs.(250±67)pg/mg蛋白,P<0.05];NIM组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与致癌组相比下降[(20±5)vs.(36±5),P<0.01],凋亡指数明显增高[(43±13)vs.(1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IM通过下调COX-2的表达,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凋亡,降低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中肝特异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水平在刺激小鼠结肠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我们实验中所用的肝脏特异性IGF Ⅰ基因缺失 (LID)小鼠 ,其循环中IGF Ⅰ水平仅为正常小鼠 (对照组小鼠 )的 2 5 %。将Colon 3 8腺癌组织块 (碎片 )植入LID和对照组小鼠的盲肠表面。总共 15 6只 5周龄的雄鼠 (其中 82只LID小鼠 ,74只对照鼠 )接受了肿瘤移植。小鼠被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接受腹腔注射重组人IGF 1(rhIGF 1) ,每天 2次 ,共 6周 ,另一组接受生理盐水注射。结果 接受rhIGF Ⅰ注射组的LID和对照小鼠 ,血清IGF 1和IGFBP 3水平均升高。在生理盐水注射组中 ,对照鼠的盲肠肿瘤的发生率和肝脏转移率显著高于LID小鼠。和盐水注射组相比 ,腹腔注射rhIGF 1组中 ,LID和对照组小鼠均有显著的盲肠癌发生率和肝脏转移率。对照小鼠的肝脏转移结节数明显高于LID鼠。结肠癌组织VEGF的表达和血管的密度依赖于血液中IGF Ⅰ水平。结论 血液循环中IGF I水平在结肠癌发展和转移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正常IGF-1水平的小鼠乳腺癌模型中应用血管生长抑制剂——人参皂甙(GS)Rg3后,IGF-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应用7,12-二甲基苯蒽(DMBA)诱导肝脏特异性IGF-1基因敲除鼠(IAD鼠)及对照鼠建立原发乳腺癌模型,应用GSRg3进行干预治疗,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表达水平,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小鼠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LID鼠乳腺癌的发生率低于对照鼠(P〈0.05);LID鼠乳腺癌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LID鼠乳腺癌组织中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基因较对照组上调,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A和PDGF-B基因较对照组下调;应用GSRg3后,LID鼠乳腺癌组织中VEGFa、表皮生长因子(EGF)、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DGF—A和FGFR-2基因较对照组上调,而IGF1和TGF-β1基因较对照组下调。结论IGF1促进小鼠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且与血管生长密切相关。血管生长抑制剂可能通过IGF-1及TGF-β1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源性雌激素及三苯氧胺对大鼠乳腺癌癌前期病变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建立乳腺癌癌前期病变动物模型,探索外源性雌激素(EE)及其拮抗剂的作用。 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50只,对照组12只;其余大鼠经胃管灌注7,12-二甲基苯并蒽(DMBA),8只用正常饮料(DMBA组);15只饲料中加乙烯雌酚(DMBA+DES组);15只饲料加三苯氧胺(DMBA+TAM组)。3个月后检测乳腺增生、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和DNA含量。 结果 DMBA组和DMBA+DES组的乳腺组织增生率分别为75%及93.33%;AgNOR计数为3.71±0.76及5.60±0.42;DNA含量为88.59±7.17及137.75±3.13,DMBA组及DMBA+DES组与对照组和DMBA+TA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 一次性灌注DMBA可以建立乳腺癌癌前期病变动物模型;EE可加重DMBA诱导的乳腺癌癌前期病变;而TAM则具有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 I)类肿瘤抗原多肽体外致敏、白细胞介素(IL)-2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DC)对小鼠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自发性肺转移的体内抑制效果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用小鼠Lewis肺癌3LL细胞株MHC Ⅰ类肿瘤抗原八肽Mut1致敏IL-2基因修饰的DC(DC-IL-2-Mut1)2×106/ml免疫小鼠,用3LL细胞每只5×106/ml皮下荷瘤,观察免疫保护情况;并用抗CD4+、CD8+和NK1.1+单克隆抗体体内阻断免疫细胞亚群,探讨DC-IL-2-Mut1在小鼠体内诱导的特异性抗肿瘤机理.用DC-IL-2-Mut1给小鼠肿瘤自发性肺转移模型尾静脉注射,观察对肺转移的抑制效果.结果免疫小鼠荷瘤后第20天,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肿瘤直径为(20.0±2.0)mm,DC-IL-2-Mut1免疫组未见肿瘤生长.抗CD8+单克隆抗体能部分阻断其免疫保护作用,而抗CD4+和CD8+单抗联合应用,能完全阻断DC-IL-2-Mut1在小鼠体内诱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抗CD4+和抗NK+细胞单抗有一定的阻断效果.荷瘤截肢术后20 d,对照组小鼠肺重量为(1 105.0±113.0)mg,肺表面转移结节为(48.8±4.5)个;DC-IL-2-Mut1组肺重为(213.0±28.5)mg,肺表面肉眼未能看到转移结节,生存期较其他各组明显延长.结论IL-2基因修饰能显著增强MHC I类肿瘤抗原多肽致敏的DC体内免疫后诱导小鼠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恶性肿瘤术后的肺转移,CD8+T细胞在诱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抑制臂丛神经损伤后失神经肱二头肌萎缩及其对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成年Wister大鼠,建立右侧臂丛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IGF-Ⅰ治疗组术后于右侧肱二头肌内注射rhIGF-Ⅰ,用量为200mg/kg-1·3d-1,对照组术后于右侧肱二头肌内注射生理盐水.5周后观察比较肱二头肌湿重,采用TUNEL法检测肱二头肌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IGF-Ⅰ治疗组骨骼肌湿重为(509.4±92.3)mg,肌细胞凋亡率为(28.4±9.5)%;对照组骨骼肌湿重为(461.8±48.1)mg,肌细胞凋亡率为(54.5±12.1)%.经统计学分析均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臂丛神经损伤后肱二头肌内局部注射rhIGF-Ⅰ能够有效地减缓其萎缩.rhIGF-Ⅰ抑制失神经肌细胞凋亡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二甲基甲酰胺对胶质瘤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胶质瘤荷瘤大鼠在二甲基甲酰胺 (DMF)诱导分化治疗过程中C myc蛋白表达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实验组Wistar荷瘤大鼠给予每天 2次腹腔注射DMF 5 70mg/kg体重 ,共 2周 ;对照组给予盐水注射。计数荷瘤大鼠生存时间。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大鼠肿瘤组织C myc蛋白表达。 结果 实验组生存时间(3 6.3± 2 .7)d较对照组 (2 8.0± 2 .4)d明显延长 (P <0 .0 1)。大鼠C myc蛋白阳性表达平均百分率 ,对照组为 (77.62± 12 .11) % ;实验组肿瘤周边为 (2 3 .80± 13 .83 ) %、肿瘤中心为 (4 4 .0 2±2 1.5 8) % ;肿瘤周边与中心比较、肿瘤周边及中心分别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DMF诱导胶质瘤凋亡的机制与抑制肿瘤细胞C myc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癌性恶病质机体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用小鼠结肠腺癌CT-26细胞接种于肝特异性IGF-1基因缺失(LID)鼠及对照组小鼠皮下建立癌性恶病质模型,LID鼠和对照鼠各30只。肿瘤种植后,监测2组小鼠体重、肿瘤重量及去瘤体重,并监测肿瘤种植后第14、18及22d血清IGF-1、TNF-α、IL-6、血糖、甘油三酯和白蛋白水平。结果肿瘤种植后,各时间点LID组IGF-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2组荷瘤鼠TNF-α、IL-6、血糖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逐渐升高(P〈0.05),去瘤体重和白蛋白水平均逐渐下降(P〈0.05)。在3个实验观察时点,与对照组荷瘤鼠相比,LID组荷瘤鼠血清TNF-α、IL-6、甘油三酯及血糖水平均较高(P〈0.05)。在第18及22d,LID组荷瘤鼠去瘤体重较对照组荷瘤鼠轻(P〈0.05),摄食量低于对照组荷瘤鼠(P〈0.05)。结论在癌性恶病质机体中,相对于低水平IGF-1而言,正常水平血清IGF-1对应着较低水平的恶病质相关细胞因子和较好的机体营养状态,这为癌性恶病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C57BL6近交系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C57BL6近交系小鼠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用微量注射器在C57BL6近交系小鼠的前列腺左右背外侧叶包膜下接种小鼠前列腺癌RM-1细胞2×106个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以皮下移植瘤模型作为对照比较两者的肿瘤转移发生情况及生存期.结果原位模型小鼠全部发生肿瘤转移,其中盆腔淋巴结和肺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0/10)、(8/10),对照组仅有肿瘤的局部生长和浸润,无转移发生;原位模型的小鼠平均生存期为(11.0±2.4)d较对照组(23.0±4.7)d明显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小鼠的前列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人癌体内的自然生长状况,是观察转移性前列腺癌较为适宜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肿瘤提取物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研究肿瘤细胞提取物体外冲击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回输对颅内荷瘤小鼠的免疫治疗效应。方法 将 72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 4组 ,分别进行磷酸盐缓冲液 (PBS)、未经致敏的DC、G42 2肿瘤细胞提取物、DC疫苗皮下接种 ,每组各取 6只小鼠脾细胞进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体外诱导及活性检测。其余 48只颅内接种G42 2胶质母细胞瘤。另取 48只昆明种小鼠颅内荷瘤后 ,随机分 4组 ,分别进行PBS、未经致敏的DC、G42 2肿瘤细胞提取物、DC疫苗皮下接种。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时间 ,小鼠死亡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疫苗能诱导产生针对G42 2肿瘤抗原特异性CTL ,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接种疫苗后荷瘤 ,PBS、未经致敏的DC、G42 2肿瘤细胞提取物组、DC疫苗组生存期分别为 ( 2 1.42± 1.86)d、( 2 4.0 0± 2 .3 6)d、( 2 2 .75±1.89)d、( 3 2 .42± 3 .80 )d ,疫苗组小鼠能明显抵抗G42 2的再次攻击 (P <0 .0 1) ;DC疫苗回输免疫接种至荷瘤小鼠 ,PBS、未经致敏的DC、G42 2肿瘤细胞提取物组、DC疫苗生存期分别为 ( 17.0 0±1.62 )d、( 17.5 8± 1.80 )d、( 16.92± 2 .2 0 )d、( 2 2 .0± 3 .12 )d ,疫苗组生存期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 <0 .0 5 )。结论 DC疫苗免疫接种至颅内荷瘤小鼠能显著地诱导机体产生抗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2-乙己基)酯(DEHP)作用于怀孕小鼠后,其仔代睾丸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改变情况。方法:妊娠KM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玉米油对照组和DEHP实验组。自妊娠12.5 d到生后第3天分别持续经口予以玉米油和DEHP[500 mg/(kg.d)],于生后第7天取仔代睾丸,应用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对仔鼠睾丸组织DNA进行EcoRⅠ/MspⅠ和EcoRⅠ/HpaⅡ两种酶切反应,经ABI 3730DNA自动测序仪电泳及检测后,运用Genescan3.1分析扩增谱带。结果:对CCGG位点,DEHP实验组小鼠仔代睾丸组织DNA甲基化程度明显增高,其甲基化水平为(34.03±3.05)%;而正常对照组和玉米油对照组小鼠仔代睾丸组织基因组DNA甲基化程度分别为(28.37±2.37)%和(28.58±2.45)%。DEHP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和玉米油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EHP作用孕鼠后可导致仔代睾丸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改变,影响基因组表观遗传修饰改变,可能是导致生殖系统损害的重要毒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DC疫苗诱导的肿瘤特异抗瘤效应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树突状细胞 (DC)疫苗诱导的体内、外抗瘤效应。方法 体外实验 :将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与T细胞共培养 ,4d后收获致敏的T细胞 ,观察其对野生型肿瘤细胞的杀伤反应并检测培养液中的IFN γ分泌情况。体内实验 :观察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疫苗对小鼠皮下肝癌发生的抑制作用。结果 在效 :靶比分别为 5 0 .0∶1.0、2 5 .0∶1.0、12 .5∶1.0时 ,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组与DC组诱导的肿瘤杀伤活性分别为 (4 5 .7±3 .2 ) %对 (2 6.5± 2 .5 ) % ;(3 1.0± 2 .7) %对 (14 .3± 3 .3 ) % ;(2 7.8± 1.7) %对 (9.9± 0 .6) % (在各效靶比 ,P <0 .0 1) ,混合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浓度则为 (2 60 3 .3± 2 60 .0 )ng/L对 (5 0 1.0±5 0 .0 )ng/L。在体内则可有效抑制小鼠皮下肝癌的发生。结论 肝癌细胞裂解物致敏的DC疫苗可以诱导肿瘤特异的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热休克蛋白-多肽复合物/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从肺癌组织中提取的热休克蛋白GP96 多肽复合物 (GP96)负载树突状细胞 (DC)疫苗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自小鼠肺腺癌LA795肿瘤组织中提取GP96,自615小鼠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DC ,共孵育制备疫苗 ,分别以GP96(5 μg/只 )、DC(5×10 5个 /只 )和GP96/DC(DC5× 10 5个 /只 ,培养时加入 5 μgGP96)免疫小鼠后接种肿瘤 ,与未免疫组比较成瘤率、肿瘤体积及生存时间。同时以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CID )进行类似实验 ,肿瘤组织为人肺腺癌PAa ,DC来源于人外周血 ,分组剂量同上。结果  615组小鼠成瘤率分别为 10 0 %、10 0 %、10 0 %和 75 % ,肿瘤体积为 (6.46± 1.47)cm3 ,(0 .70± 0 .62 )cm3 ,(0 .64± 0 .49)cm3 和(0 .3 2± 0 .3 0 )cm3 ,生存时间为 5 2、5 1.5、5 8.5和 77d ,SCID组小鼠成瘤率分别为 10 0 %、10 0 %、10 0 %和 87.5 % ,肿瘤体积为 (0 .75± 0 .3 0 )cm3 ,(0 .17± 0 .0 6)cm3 ,(0 .15± 0 .0 8)cm3 和 (0 .0 8±0 .0 3 )cm3 ,生存时间为 3 7、5 2、5 2 .5和 77d。结论 GP96/DC疫苗有更明显的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抑制剂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及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方法:应用端粒酶抑制剂齐夫多啶(AZT)联合化疗药物丝裂霉素C(MMC)治疗小鼠移植性膀胱癌(T24),观察其对抑瘤率、肿瘤端粒酶的表达及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AZT、MMC、MMC加AZT的抑瘤率分别为12. 1%、29. 6%和43. 6%,AZT与MMC均能抑制肿瘤生长,并且AZT与MMC联用明显优于两者单独应用(P<0. 05 )。采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20. 23±0. 89)%、(8. 04±0. 12)%和(24. 09±1. 81)%。肿瘤端粒酶活性检测显示各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36. 5%、43. 6%和11. 8%,与对照组比较,AZT、MMC均有减少肿瘤端粒酶活性的作用(P<0. 05)。结论:MMC及AZT均能抑制小鼠膀胱癌T24细胞的生长及降低其端粒酶活性,诱导细胞凋亡,二者联用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胸腺修饰诱导大鼠心脏移植耐受与白细胞介素-2,10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3,他引:0  
目的在手术当天进行胸腺修饰,诱导大鼠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并对其可能机制作初步分析.方法通过胸腺注射和围手术期短程使用FK506来诱导心脏移植耐受,观察供心存活天数、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受体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无处理组、对照组、经典诱导组和实验组供心存活时间分别为(6.8±1.9)、(17.4±5.1)、(73.8±8.6)、(55.0±24.7)d,实验组与经典诱导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处理组、经典诱导组和实验组的供受体脾细胞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刺激效应分别为198.72%、95.80%、67.94%,实验组和经典诱导组较无处理组增殖反应均明显降低(P<0.05),而两者间增殖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在无处理组移植心脏被排斥时为(48.10±5.14)ng/L较移植前(52.60±10.14)n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组早期呈低水平表达,为(36.10±2.30)ng/L,术后中期(281.80±65.44)ng/L晚期(80.90±12.39)ng/L较移植前水平高得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体IL-2水平在无处理组发生排斥时为(159.80±59.19)ng/L较移植前(54.80±8.42)ng/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移植手术当日胸腺内注射供体同种抗原,与术前21 d胸腺注射的经典诱导组同样能诱导宿主对移植物的低反应状态;IL-2的水平与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关,而IL-10可能是免疫耐受的特异性指标,IL-10更可能与免疫耐受的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