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目的探讨MRI引导的高强度超声聚焦容积(MRHIFU)切除治疗子宫肌瘤的中期疗效。方法46例绝经前女性共58个症状性子宫肌瘤前瞻性纳入MR-HIFU治疗。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摘要目的评价结合不同b值的MR扩散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用于MR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子宫肌瘤消融术(MR-HIFU)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摘要目的评估经耻骨上阴道超声引导下的射频消融在有症状型子宫肌瘤治疗后1年期随访时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材料与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经过了机构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已取得所有病人的知情同意。51例女性病人(32~52岁,平均年龄42.2岁)共62个子宫肌瘤于月经后3 d在门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客观疗效、不良反应和临床转归情况.方法 2006年12月-2008年3月解放军第307医院参与多中心临床验证的子宫肌瘤确诊患者38例(包括多发肌瘤患者17例),使用HIFU治疗系统一次性消融治疗子宫肌瘤47个,其中肌瘤最大直径11.6cm.观察不良反应并定期随访,随访期间应用增强磁共振(MRI)评价HIFU治疗后子宫肌瘤的消融坏死体积及消融率,测量治疗后子宫和肌瘤体积的变化,判断临床转归规律.结果 治疗后随访37例共46个肌瘤,增强MRI显示所有肌瘤均出现消融坏死区并持续存在,HIFU消融率为65.1%±21.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不同时间子宫和肌瘤体积均有显著缩小,1、3、6、12个月时子宫肌瘤的缩小率分别为24.1%±17.3%、39.8%±23.4%、44.6%±24.7%、60.3%±17.2%(F=15.31,P<0.01),呈现出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的变化规律.HIFU治疗后的主要并发症为局部疼痛、发热等,均为轻中度,并可在1周内自行缓解.结论 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安全可行,局部消融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 b值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s)监测子宫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术后消融灶的价值。方法收集25例共34个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IFU治疗,所有患者术前、术后24 h内均行常规MRI、CE-T1 WI及b值分别取150、600、1000 s/mm2的单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b值术前、术后消融灶和残留未消融灶的平均ADC值变化。对各b值的ADC伪彩图消融灶与增强MRI的吻合度进行分级评定。结果 b值为150 s/mm2时,术后消融灶平均ADC值[(1.48±0.27)×10-3 mm2/s]低于术前[(2.06±0.21)×10-3 mm2/s]及残留未消融灶平均ADC值[(1.98±0.23)×10-3 mm2/s](P<0.05);b值为600、1000 s/mm2消融灶术前、术后ADC值以及残留未消融灶平均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150 s/mm2的ADC伪彩图消融灶与增强MRI的无灌注区域容积(non-perfused volume,NPV)有较高视觉吻合,优于 b 值为600、1000 s/mm2 ADC 图消融灶(P<0.05)。结论小b值(150 s/mm2)ADC图可间接反映子宫肌瘤HIFU治疗后的血供改变和消融范围,借此评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谢艳芳  芦海红  廖涛  孙雁 《武警医学》2011,22(7):625-626
子宫肌瘤作为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传统治疗多采取手术方法,随着现代外科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射频消融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的治疗。2006—02至2010—06笔者在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期间使用妇科射频消融治疗仪(凝固刀)治疗子宫肌瘤123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3至2017-11收治的78例有症状的黏膜下子宫肌瘤,计算子宫肌瘤的完全消融率并评价治疗结果,比较术后3个月子宫肌瘤体积、血红蛋白(Hb)定量及子宫肌瘤症状及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评分。观察和记录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随访期间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 射频消融后3、6、9、12个月病灶体积缩小率分别为65.3%、75.6%、81.5%和91.6%。治疗3个月后,体积减少(35.1±9.7)cm3,血红蛋白增加(31.9±44.05 )g/L,UFS-QOL评分中SSS评分减少(24.7±13.2),HRQL评分增加(17.3±18.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 d检查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适合对子宫保留有需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正>摘要目的评估采用乳腺专用系统MRI引导下高功率聚焦超声(MR-HIFU)进行乳腺癌消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入早期侵袭性乳腺癌外科切除术前进行部分肿瘤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六氟化硫微泡应用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不同T_2WI信号强度子宫肌瘤疗效。方法 64例行HIFU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依据术前MR检查结果分为T_2WI低信号组(n=24)、等信号组(n=22)、高信号组(n=18),术后1 d行MR检查评估消融效果,记录并比较各组治疗相关参数(治疗功率、辐照时间、治疗剂量)和疗效相关指标(体积消融率、能效因子、治疗时间)。结果 T_2WI低信号组、等信号组、高信号组体积消融率分别为(84.83±18.49)%、(78.72±17.76)%、(71.11±23.87)%,能效因子分别为(6.87±7.77)J/mm^3、(7.99±6.58)J/mm^3、(12.93±9.38)J/mm^3,治疗时间分别为(102.12±54.45)min、(153.86±66.04)min、(141.50±69.56)min,T_2WI高信号子宫肌瘤与低信号、等信号子宫肌瘤体积消融率、能效因子、治疗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共出现下腹痛6例(6/64,9.4%),全身酸麻3例(3/64,4.7%),下肢麻木1例(1/64,1.6%),所有患者未发生治疗区皮肤烧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六氟化硫微泡联合HIFU对T_2WI低信号、等信号子宫肌瘤疗效优于高信号子宫肌瘤,低信号子宫肌瘤治疗时间较等信号、高信号子宫肌瘤短,六氟化硫微泡是HIFU安全有效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MRgHIFU)完全消融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43例(平均年龄41.4岁)共51个子宫肌瘤,平均大小为(7.1±1.4)em,均进行一次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治疗后即刻MRI增强测量靶肌瘤的体积及其无灌注区的体积,子宫肌瘤无灌注区的完全覆盖靶肌瘤为完全消融.对完全消融的子宫肌瘤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和3年通过MRI进行随访复查肌瘤的体积变化;在术前、3、6个月采用UFS-QOL症状评分方法对患者症状评分,并随访3年观察其症状的变化.同时对这些肌瘤的特征、治疗后不良事件、聚焦超声能量及治疗效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经MRgHIFU治疗后肌瘤平均消融率为84.3%±15.7%(范围33.8%~ 100%),肌瘤部分消融(消融率<90%)、几乎完全消融(消融率为90%~99%)和完全消融的病例分别为23例、10例和10例,平均治疗时间为(2.2±0.8)h(范围1.0 ~ 4.3 h),治疗后均未发生并发症.10例13个完全消融的肌瘤术前MRI均为T2低信号表现而其血供类型不同;超声治疗的能效因子(EEF)为:(3.6±2.1)J/mm3(0.7 ~ 6.8 J/mm3).治疗后3、6个月症状严重程度评分(SSS)分别为从术前的33.9±7.1下降至16.6±9.0和8.1±3.4(P< 0.01),1年或2年后10例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治疗后3、6个月和3年肌瘤体积分别缩小39.5%±10.2%、59.1%±9.0%和93.3%±3.1%(P<0.01).治疗后3年随访肌瘤均未出现复发.结论 MRI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完全消融子宫肌瘤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MRI T2WI低信号肌瘤可在治疗后取得完全消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评估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HIFUA)子宫肌瘤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析患者HIFUA治疗前后病灶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表现,分别依据子宫肌瘤的位置、血流状况及回声特征分组,比较各组能效因子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与后壁、侧壁的子宫肌瘤比较,HIFUA治疗位于前壁的肌瘤所需能效因子低,治疗总有效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IFUA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预后与肌瘤内部血流丰富度、回声强度成反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的特征表现能够评估HIFUA治疗子宫肌瘤的预后,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消融前M RI T2 WI信号强度特点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ablation ,HIFU )治疗子宫肌瘤消融疗效之间的关系,从信号方面探讨影响 HIFU 治疗子宫肌瘤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7月经MRI诊断的子宫肌瘤患者50例,行超声引导下的 HIFU 治疗,共有子宫肌瘤56个,消融前根据M RI T2 WI信号强度将其分为四种类型:①高信号;②等信号;③低信号;④混杂信号,消融后次日及术后6个月行增强M RI扫描评估肌瘤体积的消融范围,计算消融率及术后6个月肌瘤体积的缩小率,分别作为早期和中期 HIFU疗效的指标,同时记录术中与消融有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未出现显著并发症。消融前肌瘤的体积0.43~502.12cm3,平均(125.13±111.40)cm3,消融后次日增强M RI中无增强剂灌注区域体积0.38~316.63cm3,平均(87.09±78.05)cm3,消融率25.16%~97.92%,平均(70.61±15.62)%,且MRI T2WI不同信号强度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信号强度的肌瘤消融率最高,6个月后此类肌瘤体积进一步缩小,且此缩小率与术后次日消融率呈正相关( r =0.67,P <0.05)。结论 M RI T2 WI低信号子宫肌瘤更易达到理想的消融疗效,且术后肌瘤体积缩小程度较大,可为选择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黏膜下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与方法共76名妇女患78个子宫黏膜下肌瘤(68个Ⅱ型,10个Ⅰ型)接受了超声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的消融治疗。治疗前子宫肌瘤的直径为2.4~13.5cm,平均(5.7±2.3)cm。使用420~520W的输出功率对子宫肌瘤进行消融治疗。在随访过程中,采用对比增强MRI和(或)对比增强超声对被消融后子宫肌瘤的体积萎缩情况进行连续观察。使用症状严重程度的问卷评分对症状变化进行评估。结果所有病人对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耐受性良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对比增强超声检查中,平均无灌注的消融率为(80±12)%。随访期间,消融后的肌瘤明显萎缩,症状明显缓解。没有病人在治疗后出现闭经。在消融治疗后,58%(44/76)的病人出现阴道排出坏死组织,这个现象在2~4个月经周期后消失。4例病人由于残余肌瘤增大而再次接受消融治疗。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术是一种治疗黏膜下肌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生育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DTI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参数与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子宫肌瘤疗效的相关性,以此来评估定量参数预测疗效的价值。方法将15例共27个子宫肌瘤患者于HIFU术前及术后1天内行常规MRI扫描及DTI扫描,测量术前肌瘤的MD值、FA值、纤维束密度、最长纤维束长度及平均纤维束长度与HIFU治疗的消融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肌瘤的MD值、纤维束密度与消融率为负相关,FA值与消融率为正相关,最长纤维束长度、平均纤维束长度与消融率不存在相关性。以消融率>0.75作为消融效果良好,FA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76。结论不同DTI定量参数的肌瘤HIFU消融疗效不一,MD值及纤维束密度与消融率呈负相关,FA值呈正相关,MD值及纤维束密度越小,FA值越大的子宫肌瘤消融效果更优,术前DTI纤维束示踪成像定量参数对于HIFU疗效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扶正消瘤方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价值。方法:选取98例(113个肌瘤)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9例(57个肌瘤)及对照组49例(56个肌瘤)。实验组采用HIFU消融治疗联合扶正消瘤方口服3个月;对照组仅采用HIFU消融治疗。HIFU治疗后6个月行超声造影对2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HIFU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肌瘤体积缩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治疗显效率(91.23%),明显高于对照组(64.29%)(P<0.05)。结论:扶正消瘤方联合HIFU治疗子宫肌瘤,结合超声造影技术实时动态评估,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CE-MRI定量渗透性与T1灌注分析预测高强度超声消融术(HIFU)治疗子宫肌瘤首次体积消融率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9例症状性子宫肌瘤行HIFU消融治疗患者(36个肌瘤,直径3.1 ~9.2 cm),治疗前、后3天内分别行DCE-MRI和常规MRI检查,术前测量子宫肌瘤DCE-MRI定量参数值(Ktrans、Kep、Ve、Vp、BF、BV),术后测量肌瘤首次体积消融率,根据体积消融率划分为消融70%以上组(H组)和70%以下组(L组),回顾性分析这两组病例术前渗透性与T1灌注定量参数值有无差别及其与体积消融率的相关性,然后采用ROC曲线评价各参数值的预测价值,寻找术前预测首次体积消融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1)H组(n=20)Ktrans、Kep、Ve、BF低于L组(n=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余两组各参数间无统计学差异.(2)Ktrans、BF、BV与首次体积消融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71、-0.452、-0.396,P值均<0.05).(3)Ktrans、BF、BV值预测首次体积消融率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3、0.809、0.750(P值均<0.05).以体积消融率70%分界,均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不同消融率组之间术前Ktrans、Kep、Ve、BF存在差异,Ktrans、BF、BV与首次体积消融率呈负相关,即术前Ktrans、BF、BV值越高,首次体积消融率越低,这三种参数中BF预测效能最好,Ktrans次之.术前DCE-MRI定量参数值可用于预测瘤灶的首次体积消融率,为HIFU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病例筛选和初步判断疗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超声术中监控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治疗子宫肌瘤的意义进行研究。方法:高强度聚焦超声与射频治疗子宫肌瘤27例,其中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6例,射频治疗21例,术中均用超声诊断仪进行监控。结果:27例病人术中出现明显声像图改变,通过随访26例病人治疗有效,1例病人术后3 d又出现血流信号。结论:超声能准确确定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数目,并确定治疗区域。肌瘤回声增强,边界清晰并体积缩小可作为术中监控治疗有效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MR温度测量分析技术,评估容积MR影像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子宫肌瘤消融治疗中消融区域大小和定位的准确性,评价反馈控制技术的效果。材料与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获得了单位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对33例女性病人的38个子宫肌瘤进行MR影像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此系统具有反馈控制能力。根据MR温度测量获得的温度区情况,分析评价527个超声阵列单元(其中471个具有反馈,56个无反馈)所致消融区域的大小(直径乘以长度)和位置(三维位移)。预期目标准确度的可接受范围是左右和头尾方向±5mm,前后方向±12mm。通过重复观察病人体内情况的混合方式,评估8和12mm治疗单元的反馈控制情况。结果总体上,由4、8、12和16mm治疗单元(有或无反馈)所产生消融区的平均大小分别为(4.6±1.4)mm×(4.4±4.8)mm(n=13)、(8.9±1.9)mm×(20.2±6.5)mm(n=248)、(13.0±1.2)mm×(29.1±5.6)mm(n=234)和(18.1±1.4)mm×(38.2±7.6)mm(n=32)。目标的准确度(位移的绝对值)在左右、头尾和前后方向上分别为(0.9±0.7)mm、(1.2±0.9)mm和(2.8±2.2)mm。在527个超声单元中,99.8%(526/527)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反馈控制对于定位的准确度或消融区的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反馈控制组中,消融区域的变化度有所降低。结论容积MR影像引导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对子宫肌瘤进行消融治疗在临床上已被接受,而通过反馈控制可进一步提高准确度,产生更多一致的消融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波消融在较大子宫肌瘤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7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海扶治疗中心收治的较大子宫肌瘤患者5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波消融术对子宫肌瘤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进行处理.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疼痛水平及并发症情况,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肌瘤体积变化,分析治疗后2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后24 h阴道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疼痛等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肤烫伤、直肠损伤和神经异常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2组间腹胀、阴道异常出血和发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子宫肌瘤体积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2组间肌瘤体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间临床疗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微波消融可安全、有效减少较大子宫肌瘤体积,临床疗效优于单独聚焦超声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六氟化硫微泡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子宫肌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入院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成造影组(n=30)与非造影组(n=30),造影组HIFU治疗术前、中、后用六氟化硫微泡造影,非造影组术后造影.记录手术时间、出现块状灰度变化时间、辐照时间、肿瘤消融率、治疗剂量(J),两组参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造影组手术时间、出现块状灰度变化时间、辐照时间、治疗剂量分别为(71.71±53.22) min,(528.74±379.14)s,(827.97±696.43)s,(295 581.81±207 182.29)J,非造影组分别为(148.14±65.12) min,(1 171A2±877A2)s,(1 770.43±1 357.62)s,(597 705.71±464389.85)J,两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消融率造影组为(78.42±5.77)%,非造影组为(76.10±10.11)%,两组各参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影组患者未发生治疗区皮肤烧伤、下肢麻木,1例出现全身酸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0(3.3%).非造影组治疗区皮肤Ⅱ度烧伤1例,下肢麻木1例,全身酸麻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30(13.3%),高于前者(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六氟化硫微泡在HIFU热消融子宫肌瘤中,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消融率,减少并发症,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